金玲燕
◆摘 要:現在的父母在當今社會環境下,工作忙、壓力大,往往會疏忽了對孩子的陪伴。3~6歲是孩子身體和心理發展的重要階段,模仿能力強,需要父母的悉心照顧和引導,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態度是孩子最期待的,是孩子內心承擔能力的基礎。親子陪伴應該是心理上的陪伴,是以平等的身份、對等的心態陪伴孩子。孩子在表達出自己的需求時,會有人回應他,讓他意識到自己被關愛,被重視,不斷的建立自信心。
◆關鍵詞:親子陪伴;尊重;父母
都說陪伴是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但是很多父母把陪伴簡單理解為陪著孩子做作業、陪讀書、講故事、看電視、接孩子放學……也越來越“順從”型地陪伴孩子,孩子喜歡的東西就陪著買,孩子喜歡的游戲就陪著一起玩,看見熱門的興趣班就盲目報名陪著學……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其實是一種糊涂的陪伴。那么怎樣的陪伴才是孩子最需要的?在弄清楚這些問題前,我們首先需要明白什么是親子陪伴。親子陪伴不是陪同,時時刻刻陪在孩子身邊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陪伴。
一、給孩子有溫度的陪伴
1.用心陪伴
父母的思維方式決定孩子的人生高度,糊涂的父母會一味地為孩子“擋風遮雨”,聰明的父母卻懂得讓孩子獨立、付出,找到內心的滿足感。
父母的言行更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孩子遇到困難,父母要鼓勵孩子學會堅持,在孩子想要放棄的時候,你可以溫柔而堅定地說:“寶貝,再堅持一下,我陪著你。”在適當的時候,父母給予孩子的心靈提示和幫助,遠比直接幫助他解決困難要重要,也更有效。
跟隨孩子去聽聽他們的內心世界,站在孩子的角度,接納他們,用有趣的方式“接近”他們的心。從美味的親子早餐開始,一起游戲、閱讀,再到有趣戶外運動,一起逛街、散步、旅游。從討論小動物的生活方式,聊聊做的美夢,了解孩子的焦慮,真正看見孩子的需求,花心思的陪伴才算是有溫度的陪伴。
2.幸福陪伴
愛不等于控制和干涉,關心不等于照顧,尊重孩子不等于放任。陪伴孩子應該是充滿暖意的,不是監控和糾錯。
孩子在自由游戲時,是其發揮創意和專注力的大好時機,過多打斷孩子的游戲,會影響孩子做事的專注程度。那是在干涉孩子的快樂游戲。玩的方式有千萬種,難道還有正確與不正確之分?很多時候,父母發現的孩子不會玩,并不真的就是孩子不會玩。其實,成人眼里的不會玩,只是站在成人自己的角度上理解要怎么去玩,而沒有想到孩子的心理發展,沒有考慮到在孩子眼里什么才是會玩。在孩子自由游戲時,父母應多觀察,少干涉,給孩子需要恰到好處的幸福陪伴。
3.興趣陪伴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讓孩子能夠認識自己的潛能所在、長處所在。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想法,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孩子。
智慧的父母不會盲目給孩子報興趣班,更不會逼著孩子學這學那。一個人在社會里,能讓他安身立命的往往是他的長處。你可以陪著寶貝一起做自信的“小主持”,一起做閃亮的“小舞者”,一起做快樂的“小棋手”……父母不斷給予尊重、理解、支持和鼓勵,驅動孩子繼續深入學習,他才能體會到深層次學習的樂趣,讓興趣變成了特長。
二、有效利用時間,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培根說過:合理安排時間,就等于節約時間。如果爸爸媽媽想要做到工作、家庭、育兒樣樣都不耽誤,那么就需要合理安排時間。我認為爸爸媽媽可以將工作之外的生活進行分類,從時間上區別,把每件事情按照時間順序來完成,把親子陪伴納入事件矩陣中,根據每件事務的輕重緩急來組合搭配。
1.進行親子互動,父母和孩子一起做一件事
這件事可以是家務,比如打掃衛生、洗菜做飯、為花草澆水、整理收納、收疊衣服等;這件事也可以是游戲,比如一起完成手工、進行下棋比賽或其他親子游戲;這件事還可以是運動,比如一起散步、慢跑、拍球等。讓親子陪伴清空彼此一天的疲累,分享各自的喜樂。這樣的陪伴既完美解決了媽媽無法分身的燃眉之急,又充分起到了親子陪伴的作用。
2.陪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這個問題可能是一起研究玩具新玩法,也可能是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或者是孩子無法解決需要求助的任何問題。讓孩子能夠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同時也能鍛煉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3.一同做各自喜歡的事情,培養和發展各自的興趣愛好
父母和孩子可以共同閱讀、畫畫、做手工、彈琴等等。在這個陪伴里,家長和孩子是平等的,快樂的。在爸爸媽媽專注地做自己的事情時,孩子一定能從他們身上感知到這種專注與自給自足的精神狀態,漸漸地孩子和父母之間就能形成既獨立又互相促進的關系。
陪伴是為了尊重孩子,幫助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陪伴孩子,是為了以后即使父母不在孩子身邊,孩子照樣能生活獨立、能自己解決問題、享受生活,也依然能感受到我們的關注與陪伴。人們都說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師,父母的教育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在孩子性格、意識形成階段一定少不了父母的陪伴,父母多多抽出時間和孩子相處,讓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充滿父母的愛,只有這樣才可以讓孩子快樂的成長,擁有健康的性格正確的價值觀。
參考文獻
[1]IKEA玩耍報告,2015.
[2]卡特琳娜·蓋岡.如何高質量地陪伴孩子[M].新星出版社,2016.
[3]李見雪.孩子需要家長的理解和尊重[J].心路指南,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