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相麗
(曹縣人民醫院 山東 菏澤 274400)
四肢骨折是臨床外科一類常見的、多發性疾病,合理外固定是治療四肢骨折簡單、有效方法,患者接受度普遍較高。護理學是臨床醫學的重要構成,四肢骨折患者在采用小夾板外固定治療期間,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對促進手術操作順利進行、優化手術療效及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均有很大助益[1]。本次研究中選擇70例行小夾板外固定治療的四肢骨折患者,對比不同護理方法的應用效果,具體如下。
70例四肢骨折患者均于2016.12~2018.9前來我院骨外科就診,均經X 線檢查明確診斷,患者及其家屬對本次研究目的及內容等知情并自愿參與,患者具備正常的口語交流能力,無肝腎功能異常、活動性出血等情況。分為甲、乙兩組,每組均為35例,甲組男19例,女16例;年齡(36.7±3.5)歲;骨踝間、肱骨踝上、肱骨干與他類部位骨折依次為12例、9例、5例、10例。乙組男17例,女18例;年齡(37.3±3.6)歲;骨踝間、肱骨踝上、肱骨干與他類部位骨折依次為10例、10例、7例、8例。甲、乙組患者以上基線資料經對比分析,有均衡性(P >0.05)。
兩組患者均采用小夾板外固定治療,甲組實施骨外科基礎護理干預,包括生命體征觀察、藥物護理與生活指導等。乙組在此基礎上,推行針對性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首先,在小夾板固定操作期間,應加強對松緊度的控制,加強對患者換紙血流狀態的檢查,盡量協助患者身心在治療全程維持舒適狀態。
其次,進行飲食指導,四肢骨折患者在接受小夾板外固定治療期間,活動量會明顯降低,消化系統功能減退,食欲下降,食物攝入量減少不利于患者病情轉歸與康復。護士應全面評估與分析患者病情,設定科學的飲食方案,引導患者多飲水,多食用富含優質蛋白與維生素類食物,減少或不食用油膩與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改善患者機體營養水平。
再者,加強疼痛管理與并發癥預防:正確評估患者術后疼痛狀況,可采用放松療法與藥物干預減輕疼痛;外固定治療后,常見并發癥以深靜脈血栓、壓瘡、呼吸道感染等為主。護理人員應加強對患者生命體征的監測,以及時發現于處理異常狀況。
最后,進行功能鍛煉。四肢骨折患者采用小夾板外固定治療后,患者活動量明顯降低。護士應對患者患肢肌肉進行鍛煉、按摩,促進血液流動,可改善疼痛癥狀,促進骨折愈合進程。術后應盡早進行功能鍛煉,并遵照循序漸進、因人而異的原則。
①優:經治療與護理后,患者骨折解剖復位并符合骨性愈合標準,關節功能整體恢復,可正常活動;②良:骨折解剖復位、骨折已愈合,但關節功能恢復欠佳;③尚可:骨折基本恢復,關節功能有所改善,但無法正常活動。④差:不符合以上評價標準。優良率=(優+良)/總數×100%。分別檢測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分。
本實驗使用SPSS21.0軟件包,計量資料用x2值計算,計數資料使用計算,當P <0.05視為數據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乙組護理優良率為91.42%,較高于甲組71.43%,差異有意義(P<0.05),見表1 。護理后,乙組VAS 評分為(3.4±0.6)分,甲組為(5.9±1.0)分,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 <0.05)。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效果比較[n,(%)]
休克、功能障礙、壓痛、疼痛以及腫脹等是四肢骨折患者主要臨床表現,肯定會造成患者患肢活動范圍受限,進而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2]。在臨床上患者通常是某一部位發生骨折,僅有少部分患者是多發性骨折。若能及時恰當的處理骨折,多數患者可恢復原有功能,但還有一些患者可能遺留不同程度的后遺癥。手法復位和手術治療是當下臨床治療骨折的常用方法。針對單發性、閉合性等單一性骨折,通常會采用手法復位聯合小夾板固定的方法進行治療。小夾板具有材質彈性優良、韌性好,可塑性強等特征,在骨折復位期間能發揮有效的矯正,防止移位等多種作用。而在四肢骨折患者治療全程與康復期,護士應積極參與,密切關注患者病情進展情況,經常詢問患者主觀感受,時刻關注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改變情況,以保證異常狀況發現與處理的時效性。
在本次研究中,乙組患者在常規基礎護理基礎上,實施的小夾板外固定,其加強對患者治療舒適度維持,飲食指導,疼痛管理與并發癥預防,功能訓練等多方面干預。結果表明,乙組患者護理優良率就高于甲組、VAS 評分低于甲組,差異均有較明顯的統計學意義,與閆斌部分結果相一致。由此可見,四肢骨折患者行小夾板外固定治療并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可優化療效,緩解疼痛,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