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安裕
(昆明市第一人民醫院 云南 昆明 650011)
1.1 一般資料
納入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老年腦梗塞偏癱患者100例進行對比觀察,2017年1月~12月接受常規護理和出院指導的50例患者為對照組,2018年1月~12月聯合院外居家護理的50例患者為觀察組。所有患者都經診斷符合2010年《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中相關診斷標準,并且經CT 或MRI 證實。對照組中男37例,女13例,年齡64~80歲,年齡平均(72.2±4.2)歲,均為一側癱瘓,生活不能自理或者部分自理;觀察組中男35例,女15例,年齡65~80歲,年齡平均(72.5±2.3)歲,均為一側癱瘓,生活不能自理或者部分自理;對兩組患者年齡、性別進行統計比較,顯示無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間可比較。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和出院指導:包括心理護理、日常生活護理、皮膚護理、飲食指導、康復指導(包括良肢位擺放、關節被動運動、患肢按摩和預防并發癥等)。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接受居家護理:患者在出院后不脫離家庭與熟悉的社區環境接受護理,(1)開通專業康復護師熱線電話,接受患者及家屬的咨詢,及時解決康復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2)對患者及其家屬每2周進行1次日常生活能力指導與康復指導,視患者病情進行連續性的家庭訪視;(3)對居家照護者進行培訓,發放健康教育手冊,組織參加健康講座,觀看示范演練,并根據患者的具體功能障礙情況,進行上門指導,一對一訓練,并對完成情況進行監督,包括飲食指導,切記不能催促強迫患者,可少吃多餐,減慢進食速度,進食時間每次不少于20min;體位方面需要在患者臥床休息一段時間后進行適當的調整,將床頭抬高30°,坐位角通常每次增加10°,坐起時間每次增加5-10min;排便護理,為預防表便秘要進食易消化和吸收的食物,少食多餐,多飲水,出現便秘現象時用手圍繞肚臍按摩,若出現腹瀉則要避免飲食方面的刺激,便后要注意清洗,保證皮膚的干凈清潔;(4)對居家照護者進行心理指導,由于腦梗塞偏癱患者需要長期居家照護,這給照護者帶來沉重的負擔,將對其身心健康造成影響,產生抑郁心理,這對患者的康復進度與質量都是不利的,為此對于居家照護者要給予充分的信息支持,家庭成員之間相互輪換,減輕照護患者的負荷,從而更好地對患者開展護理。
1.3 觀察指標
在出院時與出院后3 個月對患者Barthel 指數進行評定,并根據Barthel 指數評價患者的自理能力,即總分10 分及以下為重度依賴,41~60分為中度依賴,61~99分為輕度依賴,100分為無需依賴。
1.4 統計分析
計數資料和計量資料均采用SPSS20.0進行統計和處理,分別采用卡方檢驗與t 檢驗,P<0.05表示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生活質量評價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在出院后3個月都有顯著地提高(P<0.05),其中觀察組的提高程度比對照組顯著更高(P<0.05),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價結果
2.2 依賴程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依賴程度比對照組顯著更輕(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依賴程度比較
腦梗塞偏癱患者的中樞感覺神經、運動神經受損,神經功能只通過藥物治療并不能完全恢復,在發病后1~3個月是恢復的高峰期,一年內均有恢復的機會。腦梗塞偏癱患者的康復需要較長的時間,住院治療時間長、費用大,往往不太現實,因此大部分患者需要在家中恢復,而居家偏癱康復護理則在患者的康復過程中發揮著關鍵的作用。本次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在出院后3個月都有顯著地提高(P<0.05),其中接受居家護理的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提高程度比對照組顯著更高(P<0.05),依賴程度比對照組顯著更輕(P<0.05)。居家護理不僅經濟、低價,通過出院時對患者的專業指導,以及出院后的持續性居家護理,包括專業現場指導,疾病相關知識健康教育、合理飲食、服藥指導、心理干預、并發癥預防等,不僅護理人員對患者病情變化能夠掌握,同時患者家屬也積極地參與到患者的護理當中,讓患者獲得持續的照護,并感到家庭與社會的支持,這都有助于患者病情的恢復。綜上所述,對老年腦梗塞偏癱患者實施居家護理可以減少患者依賴程度,從而顯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顯著的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