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門太守
喜歡書法的人都知道有個名帖叫《遠涉帖》,是諸葛亮親筆所寫,王羲之看后愛不釋手,又親筆臨摹,這也使《遠涉帖》的神采得以延續千年,蘇軾、宋徽宗都見過它,墨寫的原跡一直流傳到清代。這件名帖是諸葛亮唯一傳世手跡,奠定了諸葛亮作為書法家的地位,但也正是這件書法作品,揭示了諸葛亮的一個秘密:假公濟私,即利用國家快遞寫私信。但事實是怎樣的呢?
《遠涉帖》是一件章草作品,文字只有3行,共27個字,內容如下:“師徒遠涉,道路甚艱;自及褒斜,幸皆無恙。使回,馳此,不復云云。亮頓首。”大意是,大軍遠征,道路非常艱險,一直到達褒斜道,幸運的是各方面都好……已讓使者同去,具體情況由他報告,這里就不再細說了,諸葛亮敬上。《遠涉帖》雖然只有27個字,但留下的線索還是比較明確的。信末有“頓首”二字,頓首是寫信時平輩間的敬辭,說明這不是諸葛亮寫給后主的上表;信中提到第一次北伐的地點“褒斜道”,說明這寫于北伐期間;信中還有“幸皆無恙”的話,說的顯然不是國事,而是家事。
與這封信札內容相近的還有兩封信,都收錄在《三國志》作者所編的《諸葛亮集》中,其中一封內容大意是,諸葛喬本應同到成都去,可各位將領的子弟都在軍中押運糧草,考慮到他應與大家同甘共苦,現在我派他率領五六百士兵和將士們的子弟一起在山谷中押運糧草。另一封信的內容如下:“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大意是,諸葛瞻現已8歲,聰明可愛,但我懷疑他智力發育得太早,擔心他將來難成大器。
這兩封信分別提到了諸葛喬和諸葛瞻,前者是諸葛亮的養子,已經20多歲了,其生父是諸葛亮的大哥諸葛瑾;后者是諸葛亮的親生兒子,當時只有8歲。諸葛亮結婚后一直沒有兒子,就按照當時習俗將侄子諸葛喬收為養子,這件事甚至驚動了孫權,最后由孫權親自批準,諸葛喬才正式來到諸葛亮身邊,但就在第一次北伐前夕,諸葛亮突然又有了親生兒子諸葛瞻。
諸葛喬去了蜀漢,作為生父的諸葛瑾一直關心他的安危,知道他隨諸葛亮去了北伐前線,這種關切就更強烈了,《遠涉帖》以及《諸葛亮集》中所載的兩封信都是在此期間諸葛亮寫給諸葛瑾的,其中《遠涉帖》的內容主要是報平安,目的是讓大哥不要擔心。
給親人報平安,在現在已經不是什么事了,一條微信就能搞定,但在沒有現代通信手段的古代要做到這一點就太難了。雖然漢代已有驛站,但那時的驛站制度還不完善,加上三國鼎立后連年戰爭,官方的驛站系統幾乎不復存在,長距離傳遞重要信件只能靠“點對點”專人專送,其間要越過重重關隘、克服種種困難,非官府力量難以辦成。
由蜀漢向孫吳送封信動用的是“國家快遞”,成本豈是“一字千金”可以概括的?為了跟哥哥聊聊家務事,諸葛亮難道要讓蜀漢的“納稅人”付出如此大的代價嗎?
其實,諸葛亮開始北伐后與哥哥諸葛瑾的書信來往就密集了起來,除《遠涉帖》和《諸葛亮集》中的兩封談家事的信,《諸葛亮集》中至少還收錄有7封諸葛亮寫給諸葛瑾的信件,但談的都是公事。
《與兄瑾論白帝兵書》說的是,諸葛亮北伐后將一部分駐守在白帝城的軍隊抽調到了漢中前線,作為盟友的孫吳方面擔心蜀漢東面防線薄弱會給曹魏以機會,諸葛亮則寫信說明情況,打消盟友顧慮。 《與兄瑾言趙云燒赤崖閣道書》《與兄瑾言大水赤崖橋閣悉壞書》這兩封信說的是,第一次北伐結束后向盟友孫吳方面通報情況的。 《與兄瑾言治綏陽谷書》說的是第四次北伐由散關兵出陳倉的情況,也是向盟友孫吳方面通報情況的。還有《與兄瑾論陳震書》《與兄瑾言孫松書》《與兄瑾言殷禮書》,都與蜀吳之間的外交有關,諸葛亮每次派使者去孫吳,除帶上正式的“國書”外,一般還會專門給諸葛瑾寫封信,對使者的個人情況作進一步介紹,希望哥哥予以關照。
諸葛瑾是孫權十分器重的大臣,孫權稱帝后諸葛瑾擔任了大將軍一職,在軍中的地位僅次于上大將軍陸遜,孫權讓諸葛瑾長期駐守在南郡等地,以協助坐鎮荊州的陸遜。南郡是孫吳距蜀漢最近的地方,吳、蜀間人員往來必須經過此地,所以諸葛瑾是孫吳與蜀漢方面的主要聯絡人,吳、蜀益陽“單刀會”后,為化解雙方矛盾,孫權曾派諸葛瑾出使成都,最后達成了和平解決糾紛的“湘水分界”協議。
弟弟在蜀漢當丞相,而諸葛瑾又負責孫吳與蜀漢的“外交工作”,有人難免會猜疑,在孫權面前說了不少諸葛瑾的壞話,但孫權一概不聽,多次表達對諸葛瑾的絕對信任,曾說:“子瑜與孤從事積年,恩如骨肉。”
也正因為如此,諸葛亮才多次給哥哥寫信,保存下來的這些信估計只是眾多書信中的一部分,但主要是談公事的,通報情況以便孫吳方面更好地給予配合。諸葛亮公事之余,利用“國家快遞”給哥哥寫兒封私信順便捎去,這也是人之常情,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維護盟友間的關系,不能因此說諸葛亮假公濟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