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宗銳
摘要 ? ?水稻稻瘟病是水稻生產中常發生的一種重要病害,對水稻高產極為不利。本文結合壽縣水稻生產實際,總結了水稻稻瘟病幾種常見發病類型的田間識別癥狀,分析了稻瘟病的發生原因,并提出了綜合防治技術,以期為水稻高效生產提供參考。
關鍵詞 ? ?水稻稻瘟病;田間癥狀;發生原因;綜合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 ? ?S435.111.4+1 ? ? ? ?文獻標識碼 ? ?B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19)13-0108-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水稻稻瘟病又稱為稻熱病、火燒瘟等,是水稻生產中常發的重大病害之一。稻瘟病為真菌性病害,在全球水稻生產區均可發生,尤其在霧露持續時間較長的山區和氣候溫和的沿江地帶稻區發病程度重,具有突發性、流行性、毀滅性等特點,可造成水稻嚴重減產,重者減產幅度可達50%以上,甚至絕收[1]。
壽縣地處長江中下游地區,水稻是當地主要的農作物,種植面積為11.33萬hm2。近些年來,隨著全球氣溫的升高,加上耕作方式的改變及農藥的過量施用等,水稻稻瘟病在壽縣地區呈流行發生的態勢,給當地水稻生產帶來了不利的影響。現結合壽縣水稻生產實際,對水稻稻瘟病的田間癥狀、發生原因以及綜合防治技術等進行探討,以期為水稻生產提供參考。
1 ? ?田間癥狀
水稻稻瘟病的病原為半知菌亞門真菌灰梨孢和稻梨孢,主要對水稻等寄主植物的地上部分產生危害,在整個水稻生育期均可發生,可以分為苗瘟、葉瘟、節瘟、穗頸瘟和谷粒瘟[2]。
1.1 ? ?苗瘟
苗瘟發生時間主要在水稻3葉之前,一般在2~3葉之間多發,主要是稻種中攜帶病原菌造成。發病后,主要的表現癥狀是秧苗顏色逐漸轉為枯黃,基部為黑褐色,葉片褪綠變為淡紅褐色,最終整株秧苗死亡。
1.2 ? ?葉瘟
葉瘟多數發生在葉片上,葉鞘上也有少量發生;秧田期至抽穗期均可發生,以分蘗期至拔節期這段時間發病程度重。葉瘟有慢性型、急性型、褐點型和白點型等多種類型,其中以慢性型和急性型2種類型最常見。一是慢性型。剛發生時葉片上出現小病斑(暗綠色),隨著病情的加重,病斑逐漸擴大成梭形,兩頭尖中間大,病斑邊緣褐色,最邊緣有一層淡淡的淡黃色暈圈,中央灰白色,經常有褐色壞死線延伸出來;在氣候潮濕的情況下葉背產生一層灰色霉層,之后很多病斑連成不規則狀的大斑塊。二是急性型。發病后,葉片有橢圓形或者近圓形的暗綠色或者灰綠色病斑形成,葉片正反面均產生褐色霉層。三是白點型。幼嫩的葉片發生稻瘟病后產生近圓形的白色小斑,不產生孢子[1]。四是褐點型。此種類型一般在老葉上發生較多,在葉脈間產生褐色斑點,孢子量很少。
1.3 ? ?節瘟
此種類型在水稻抽穗后發生較多,剛發生時在第1~2稻節上出現黑褐色小斑點,然后繞著稻節逐漸擴展,最后病斑變為黑色,容易折斷。早期表現為白穗,隨著病情擴展,后期發病部位逐漸干縮壞死[3]。
1.4 ? ?穗頸瘟
穗頸瘟在穗頸、枝梗、穗軸等部分發生較多。剛發生時產生淺褐色水漬狀小斑點,之后病斑逐漸擴展,最終導致穗頸節壞死。如果水稻生育期中發生穗頸瘟較早,則容易發生白穗;如果發病遲,則造成籽粒干癟,影響產量。穗頸瘟一旦發生尚無有效藥劑防治,因而要提前預防。
1.5 ? ?谷粒瘟
谷粒瘟一般在護穎、谷殼上發生,發病程度重的可導致水稻籽粒變為黑色。如果在谷殼上發病較早,則產生橢圓形病斑,中間呈灰白色,隨著病情的逐漸加重,谷粒變癟;如果發病較晚,則產生橢圓形或者褐色不規則形斑點。護穎上發生時一般顏色轉為褐色,由稻種攜帶的病原菌侵染發生。
2 ? ?發病原因
2.1 ? ?水稻的抗稻瘟病水平差,品種單一
通常情況下水稻稻瘟病的發生以及發病程度在很大程度上與水稻品種的抗性水平有關。目前很多水稻品種剛引入時可能稻瘟病發生輕,經過幾年的連續種植發病程度加重。很多地方的水稻品種多是垂直抗性品種,缺乏水平抗性的品種,品種過于單一,大面積種植后可能會導致病原菌不斷積累,最終導致稻瘟病的發生流行。
2.2 ? ?氣候條件適合稻瘟病病原菌繁衍擴散
水稻稻瘟病的發生原因有多種,品種因素是內因,氣候等環境因素是誘導其發生的直接外因。其中,影響較大的幾個因素是溫度、光照、水分。一般溫度28 ℃左右、空氣相對濕度超過90%,持續6~10 h即可導致稻瘟病的侵染發病;如果溫度為26 ℃左右、空氣相對濕度飽和,持續24 h以上也容易發生稻瘟病;水稻抽穗之后遭遇溫度降至20 ℃以下,會導致水稻長勢衰弱、自身抵抗力降低,一旦發生連續陰雨天則會造成穗頸瘟的發生[4]。
2.3 ? ?栽培管理不當,氮肥施用過多
栽培管理得當可以使水稻植株長勢健康,不僅可以提高抗病能力,還可以對田間小氣候產生影響,影響病原菌的生長。以施肥、灌水2個方面最關鍵。如氮肥施用過多,會導致水稻植株長勢過旺,莖稈細弱,抗病能力降低。
3 ? ?綜合防治技術
稻瘟病的防治重在預防,早期應選擇對病蟲害抗性水平高的品種,做好田間管理,改善田間小氣候,及時消滅田間越冬菌源,并謹慎選擇藥物。
3.1 ? ?選擇抗病能力強的水稻品種
不同的水稻品種表現出不同的抗病能力,且同一品種在不同地區表現出來的抗病能力也有所差異,早期選擇適合栽植地當地實際情況的抗病優良品種是有效降低水稻稻瘟病發生的關鍵措施。因此,要結合壽縣水稻生產情況,選擇抗病能力強的品種。在引進新品種時,要先經過小面積的示范試種,確定其適合在當地的氣候及土壤條件下種植之后再大面積推廣。在品種布局上要科學,不可采取單一的種植方式,可以選擇高產優質的雜交稻品種進行合理搭配,一般當地主栽品種栽種面積在90%以上,適當結合栽植地海拔、品種熟期搭配其他抗性較強的品種。播種前對種子進行消毒處理,即將種子浸泡在50%多菌靈1 000倍液中,48 h后撈出進行拌種催芽;也可以選擇包衣種子,以減少稻種帶菌造成病害的發生。
3.2 ? ?提高管理水平
一是將田間越冬病原菌清理干凈。水稻稻瘟病的病原菌多來源于種子或者田間稻草,因而做好種子處理、清理田間稻草可以減少大部分殘留的越冬菌源。二是適時早栽。在壽縣地區水稻播種的適宜時間范圍內盡量提早,縮短葉瘟危害的時間,降低水稻生育后期可能受到的低溫連陰雨的不利影響。三是科學施肥。結合水稻生長發育各階段對養分的需求特點以及水稻栽植地的土壤特點進行科學施肥,提高底肥的施入比例,降低追肥施入比例,增加有機肥用量,減少無機化肥用量,合理控制氮肥、磷肥、鉀肥的配比。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先對土壤養分含量進行測定,針對性地進行配方施肥,多施水稻專用配方肥,為水稻健壯生長提供足夠的養分條件,提高其對病害的抵抗能力。四是水分管理。淺水插秧,返青時保持深水,確保水稻田內水、熱、氣等條件的協調,促使水稻早生快發;水稻分蘗期快結束時曬田;水稻抽穗至揚花期不能斷水,確保田間一直有水。五是進行區域化種植。栽植水稻時盡量避開往年經常重發病的老窩田,采取輪作方式,降低田間積累的病原菌基數,減少水稻稻瘟病的發病幾率。
3.3 ? ?慎用藥劑防治
加強對水稻田的檢查,一旦發現病情及時采取防治措施。如果發現中心病團,先將病團拔除干凈,集中燒毀或者深埋,之后再噴施藥劑,謹慎選擇藥劑類型,可結合不同發病時期針對性地用藥。一是早期進行藥劑浸種,將種子浸泡在多菌靈、三環唑、石灰水等溶液中進行消毒處理,浸種時藥液的深度要比種子高10 cm,浸泡期間不要攪拌,加上蓋子避免陽光曝曬。二是把握好防治關鍵時期。移栽水稻前3~7 d選擇18%~20%三環唑可濕性粉劑1.5 kg/hm2等藥劑對準葉片進行防治,秧苗進入3~4葉后施入18%~20%三環唑可濕性粉劑900 g/hm2或者38%~40%富士一號乳油1.8 kg/hm2等藥劑,對防止葉瘟的發生有較好的效果。抽穗前防治對穗頸瘟的效果比較好,把握好防治時間,可在孕穗破口期施入70%~78%三環唑可濕性粉劑450 g/hm2或70%~78%豐登可濕性粉劑375 g/hm2或40%異稻瘟凈乳油1.5 kg/hm2等藥劑進行防治。
在噴藥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防治1次后及時在田間觀察,如果病情繼續擴散,可在5 d后再噴1次,注意各種藥劑更替使用;防治穗頸瘟時如果田間發病較重,且降水較多,則在水稻進入乳熟期后再噴施1次;用藥量和兌水量要充足,噴施均勻;如果噴藥后正好遇到降雨,則在天晴后再噴施1次。噴藥時間在10:00前或者15:00后,避開中午高溫時段;不在水稻花期噴藥,以免對其授粉產生不利影響。如果噴藥器械選擇彌霧機,則操作時要結合風向科學確定噴施走向,宜保持行走的方向與風向垂直。
4 ? ?參考文獻
[1] 王玉春,宋國智,牛學芝,等.水稻稻瘟病的識別與綜合防治技術[J].科技致富向導,2015(6):15.
[2] 陳登耀.水稻稻瘟病的發生規律與綜合防治技術[J].閩東農業科技,2003(2):21.
[3] 彭昌家,白體坤,馮禮斌,等.南充市水稻稻瘟病綜合防控技術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4,31(11):106-114.
[4] 李龍昌,張少林.水稻稻瘟病發生規律及綜合防治技術[J].吉林農業,2014(2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