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長江

摘要 ? ?介紹了羅氏沼蝦分級養殖試驗,采用標粗池、養成池進行分級養殖。結果表明,分級養殖提高了池塘利用率和產量,縮短了養殖周期,較傳統養殖模式增產43.78 kg/hm2。
關鍵詞 ? ?羅氏沼蝦;分級養殖;池塘利用率;產量
中圖分類號 ? ?S966.12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19)13-0191-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Grading ?Culture ?Experiment ?of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SONG Chang-jiang
(Agricultural Products Quality and Safety Inspection Insitute of Zhongshan,Zhongshan Guangdong 528437)
Abstract ?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grading culture experiment of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the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by using shrimp hatcheries and culure ponds respectivel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ading culture improved the utilization ratio of pond and the shrimp yield,at the same time,it shortened the culture cycle of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The grading culture mode increased yield by 43.78 kg/hm2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mode.
Key words ?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grading culture;utilization ratio of pond;yield
羅氏沼蝦(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又名馬來西亞大蝦、淡水長臂大蝦,是一種經濟類大型淡水蝦,具有食性廣、肉質營養豐富、養殖周期較長等特點,國內主要養殖區集中在廣東、江蘇、浙江等地。傳統養殖模式從放苗到出塘完一般需要180 d,1年一般最多養殖兩造;采用一次性放苗,對羅氏沼蝦苗的成活率比較難把控且補苗難。分級養殖方式養成塘可以全年輪捕輪放,不用清塘,只需對標粗池清塘、放苗、標粗;可以根據分級時羅氏沼蝦的成活率調整下次其他標粗池的放苗密度。分級養殖與傳統養殖模式相比,可提前上市、縮短養殖周期,一般上市時間能提前20 d左右且上市時蝦規格較大,有利于提高池塘利用率和羅氏沼蝦養殖的經濟效益。筆者在廣東省中山市進行了羅氏沼蝦分級養殖試驗,對縮短養殖周期、提高產量和池塘利用率具有一定的效果。
1 ? ?材料與方法
1.1 ? ?池塘條件
池塘共6口,池深2 m,水深1.8 m,池底部平坦,淤泥較少,保水性能好。所有池塘養殖用水選用當地自然河水,排灌方便,水源充足,水質清新,每2.5 hm2池塘配備1臺1.5 kW葉輪式增氧機。
1.2 ? ?試驗材料
供試材料為活力旺盛、健壯的羅氏沼蝦蝦苗,苗體長為0.7~0.9 cm。蝦苗用薄膜袋充氣運輸,投苗前需將薄膜袋放入池塘內調節水溫至與池水一致。
1.3 ? ?試驗設計
6口池塘,1#、2#池為標粗池,每池面積為2.5 hm2;3#、4#池為養成池,每池面積為10 hm2;5#、6#池為對照池,每池面積10 hm2。3月27日,1#池放苗25萬尾,5#、6#池各放苗25萬尾;5月10日,2#池放苗25萬尾。1#池羅氏沼蝦于5月11日分級到3#、4#池,3#池投放規格為680尾/kg的羅氏沼蝦161 kg,4#池投放規格為680尾/kg羅氏沼蝦158 kg;2#池羅氏沼蝦于7月5日分級到3#、4#池,3#池放養規格為610尾/kg的羅氏沼蝦164 kg,4#池放養規格為610尾/kg的羅氏沼蝦155 kg。
1.4 ? ?養殖管理
1.4.1 ? ?清塘消毒。放養前30 d,池塘經10~14 d曝曬并清淤后用生石灰帶水清塘,平均水深30 cm,用生石灰100 kg/hm2化漿全池潑灑,以殺滅野雜魚和病原體,改良池塘底質和水質[1]。1#、5#、6#池于2018年3月15日用生石灰帶水清塘,2#池4月25日用生石灰帶水清塘,3#、4#池5月1日用生石灰帶水清塘。
1.4.2 ? ?培養基礎餌料。放養前10 d注新水至1.5 m深水位,進水時用80目篩絹網進行過濾,防止野雜魚和有害生物入池。注水后1 d,可以向池內施肥(所用肥料為有機肥),全池潑灑,池水透明度為30 cm左右[2]。
1.4.3 ? ?投餌。飼養全程使用人工配合飼料。每次投喂量根據蝦的攝食情況決定,一般日投喂量為:小蝦期為蝦體重的10%~15%,成蝦期為蝦體重的5%~8%。整個養殖周期通過設置飼料臺和長桿抄網來檢查攝食情況[3]。
1.4.4 ? ?水質調控。保持水色呈黃綠色或茶褐色,水質指標:pH值7.6~8.5,溶解氧在4 mg/L以上,透明度在25~35 cm之間。根據池水的肥瘦和天氣情況適當施肥,采取少量多次的施肥方法;并定期加注新水,必要時適當換水[4]。3#、4#、5#、6#養成池于5月11日分別投放規格為0.5~1.0 kg/尾的白鰱50條、規格為0.5~1.0 kg/尾的鳙魚50條。在羅氏沼蝦養殖過程中容易出現藍藻,投放白鰱、鳙魚對水體中的浮游生物、有機碎屑可以起到凈化的作用,可以抑制藍藻水華發生。
1.4.5 ? ?日常管理。堅持早、中、晚巡塘,天氣不好時,適當增加巡塘次數,及時開啟增氧機;定期檢測池水水質,調控水質;定期檢查羅氏沼蝦的生長狀況、攝食和活動狀況,及時調整投餌量;密切關注疾病防治工作。
1.4.6 ? ?收獲。羅氏沼蝦于2018年7月開始分批上市。截至9月,共起捕4次,統計每次起捕產量。
2 ? ?結果與分析
由表1可知,3#池共起捕羅氏沼蝦4 711 kg,4#池共起捕羅氏沼蝦4 891 kg,5#池共起捕羅氏沼蝦3 416 kg,6#池共起捕羅氏沼蝦3 390 kg。本次分級試養3#和4#池塘的總產量為9 602 kg,按標粗池、養成池的總面積25 hm2計算,產量為384.08 kg/hm2;5#和6#池塘的總產量為6 806 kg,按池塘的總面積20 hm2計算,產量為340.30 kg/hm2,分級養殖模式較傳統養殖模式增產43.78 kg/hm2。
3 ? ?結論與討論
羅氏沼蝦分級養殖需要2個以上標粗池塘、1個以上養成塘,標粗塘總面積與養成塘總面積比為1∶4左右。2個標粗池塘放苗時間間隔一般為40~50 d,羅氏沼蝦分級一般為50~60 d。標粗池放苗密度為8萬~10萬尾/hm2,養成池放苗密度一般為0.8萬~1.2萬尾/hm2,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
本次試養結果表明,分級養殖產量為384.08 kg/hm2,傳統養殖模式產量為340.30 kg/hm2,分級養殖模式較傳統養殖模式增產43.78 kg/hm2。說明使用羅氏沼蝦分級養殖技術方法是切實可行的,建議在可冬棚養殖的地區采用此方法進行羅氏沼蝦全年養殖,對于提高池塘利用率、縮短養殖周期、增產增效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分級養殖模式中要注意養成塘的水質、底質,因養殖周期長,應勤換水、調水、改底。
4 ? ?參考文獻
[1] 史超.小規模淡水養殖現狀和發展狀況[J].河南農業,2016(8):70.
[2] 秋季青蝦速養技術[J].農民科技培訓,2005(7):29.
[3] 楊望.高效水產養殖新途徑[J].養殖與飼料,2002(2):48.
[4] 農聞.特種水產品養殖前景看好[J].農村新技術,1994(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