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浩燕 陳世林 楊長珍 彭玉琴 鐘家成 魏歡
摘要 ? ?宜昌市夷陵區自2013年以來高度重視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圍繞主導產業培育新型職業農民3 086人,為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撐。本文總結了夷陵區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特色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分析了當前夷陵區勞動力資源現狀,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以期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提供參考。
關鍵詞 ?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做法;成效;建議;夷陵區;湖北宜昌
中圖分類號 ? ?G71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19)13-0236-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夷陵區地處川鄂咽喉,坐擁“兩壩一峽”,面積3 442 km2,總人口52萬人,其中40萬為農業人口,縣域經濟實力居湖北省Ⅰ類縣(市、區)前列。夷陵區是全省46個糧食主產區之一,是全國柑橘、茶葉優勢產業區域,也是全國生豬調出大縣。近年來夷陵區搶抓發展機遇,著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逐步形成了柑橘、茶葉、優質畜牧、糧食、蔬菜五大主導產業。全區圍繞主導產業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著力培養一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為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撐。
2017年農業部出臺“十三五”規劃提出到2020年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總量超過2 000萬人的目標。《“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提出,以提高農民、扶持農民、富裕農民為方向,以吸引年輕人務農、培養職業農民為重點,通過培訓提高一批、吸引發展一批、培育儲備一批,加快構建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
2012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首次明確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之后每年中央一號文件都提到關于培育新型職業農民。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要統籌兼顧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扶持小農戶,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把小農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夷陵區高度重視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自2013年作為湖北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試點縣開始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截至目前共培育新型職業農民3 086人,主要涉及柑橘、茶葉、蔬菜、畜牧、電商、農資等產業。
1 ? ?夷陵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做法
1.1 ? ?培育對象嚴篩選
按照“公開、公平、公正、自愿”原則,嚴把培育對象關,始終堅持農民自愿、逐級審核和按生產經營規模或技能水平的原則來篩選確定。
1.2 ? ?培訓教材合理配
根據培育產業發展需要和培訓規程及教學計劃要求,統一組織購買了與培訓專業、課程相配套的教材。另外,根據培訓班各專業需要編寫培訓手冊等自編教材,滿足了培育工作的需求。
1.3 ? ?培訓教師素質高
在全區范圍內精選熟悉“三農”、具有豐富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的專家和農技人員為培訓教師,特邀高校知名教授前來授課指導,也引入本地種養殖能手等土專家及創業成功農業企業經營者作為特色教師。
1.4 ? ?田間學校規范建
全區確定8家實訓基地和農民田間學校,實行掛牌管理。其中,宜昌山里來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田間學校被評為“湖北省農村實用人才創業實訓基地”,湖北星翔農產品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農戶民田間學校作為農業部組織的2017年全國兩減一增會議的參觀現場。
1.5 ? ?培訓模式有特色
在培訓時間上結合“三農”實際,堅持“階段式”;在培訓方法上堅持“參與式”;在培訓形式上堅持“寓教于樂式”;在培訓管理上堅持“因人施教式”。
1.6 ? ?跟蹤服務樹標桿
夷陵區實行的組建專家隊伍建立導師制度、打造跟蹤平臺推行多樣服務、規范痕跡管理建立考核機制的后續跟蹤服務模式得到了省農廣校的高度肯定,成為全省新型職業農民后續跟蹤服務的標桿,在全省得到推廣。
2 ? ?夷陵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成效
2.1 ? ?培訓效果顯著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工流通企業與電商企業全面對接融合,推動線上線下互動發展。”夷陵區在注重產業培訓的基礎上加強對新型職業農民電子商務培訓,在注重學員理論知識掌握基礎上加以實操輔導,2017年培訓的531名新型職業農民中72%以上學員在各大電商平臺和手機微店上注冊開店,約55%學員在培訓期間就獲得了訂單,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動力。
2.2 ? ?收入顯著提高
經過系統的培訓及連續的跟蹤服務指導,新型職業農民收入顯著提高。2014年培訓結業學員趙世堂經過培訓學得新技術,在自家柑橘園嘗試交替結果技術,2015年收入為3.6萬元,2016年、2017年的收入分別為5.8萬、5.5萬元。同時推廣新技術帶動周邊柑農共同致富,同村宋衛東在趙世堂的指導下也采用了交替結果技術,2016年收入為4.1萬元,2017年收入提高到6萬元。
2.3 ? ?促進產業發展
將農村實用人才、新型職業農民和科技示范主體相捆綁,促進了人才成長,穩定了農村實用人才隊伍,為產業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2017年全區篩選科技示范主體720戶,其中85%以上科技示范主體都經過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實用技能、經營管理水平明顯增強,收入水平顯著提高,成為農業致富的典范。
2.4 ?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快速發展
全區圍繞柑橘、茶葉、蔬菜等主導產業發展建成農民專業合作社408家、農業產業龍頭企業93家,通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形成“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帶動農民共同致富的新型經營模式,為農業產業規模化經營提供了支撐。
3 ? ?夷陵區勞動力資源現狀
3.1 ? ?性別比例
在夷陵區培育的新型職業農民中,男學員占比55.6%,女學員占比44.3%。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顯示,全國農業生產經營人員中女性比例占47.5%[1]。隨著農業機械化的廣泛應用,農業勞動強度也逐漸降低,使婦女也可成為職業農民。因此,加強對農村留守婦女的培訓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一個方向[2]。
3.2 ? ?年齡結構
職業農民應當像其他職業一樣,以年輕人為主,但是目前現實很難達到這種理想狀態。我國農村老齡化步伐的加快,致使農村務農人員年齡結構不合理。在夷陵區培育的新型職業農民中,年齡在30歲以下的占13.1%,31~40歲的占26.3%,41~50歲的占41.3%,51~60歲的占18.4%,60歲以上的占15.81%。
3.3 ? ?文化程度
全國農業生產經營者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占比91.8%[1]。夷陵區雖然對培育對象進行嚴格篩選,但文化素質仍然較低,在培育的新型職業農民中具有大學以上文化程度的學員占5.3%,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占37.5%,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7.2%。
3.4 ? ?種植規模
全區仍以小農生產經營模式為主,家庭種植規模小、集約化程度不高。在第三次農業普查全國農業生產經營人員中從事規模農業經營的人員僅占4.1%[1]。對夷陵區培育的新型職業農民統計發現,茶葉種植面積在3 335 m2以下的占35.5%,3 335~6 670 m2的占46.4%,6 670~13 340 m2的占 12.7%,13 340 m2以上的占5.4%;柑橘種植面積在3 335 m2 以下的占16.8%,3 335~6 670 m2的占54.5%,6 670~13 340 m2的占比21.8%,13 340 m2以上的僅僅占6.9%;蔬菜種植面積在3 335 m2以下的占比63.3%,3 335~6 670 m2的占比29.5%,6 670~13 340 m2的占2.4%,13 340 m2以上的僅占4.8%。
4 ? ?建議
4.1 ? ?加大支持力度
培訓是手段,最終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過程更需要政府政策傾斜和扶持。在總結大學生村官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獎勵政策[3],鼓勵熱愛農業的大中院校畢業生、退伍軍人、務工返鄉人員等有志青年回鄉創業,加入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保證農業后繼有人,才能真正解決“誰來種地”的現實問題。制定切實可行的《新型職業農民認定管理辦法及獎勵扶持政策》,依照相關程序對培訓合格的新型職業農民進行認定,并兌現相關獎勵扶持政策,強農惠農政策進一步向新型職業農民傾斜,使實惠真正落實到職業農民頭上。通過鼓勵技術專家對其指導、爭取金融機構低息貸款、推薦開拓農產品銷售路徑等措施,大力支持新型職業農民創業。
4.2 ? ?鼓勵土地流轉
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是保證我國糧食安全、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農業種植效率的重要措施,而適度規模經營也對農民的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這必將加速傳統農民向新型職業農民的轉變[3]。確立適應當地的土地流轉和穩定土地使用權制度[4],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引導農民通過轉包、出租等形式將分散的土地流轉給大戶規模經營,或通過入股形式加入農業合作社,實現適度規模經營,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4.3 ? ?營造社會氛圍
通過廣播、電視、網絡等平臺廣泛宣傳,積極總結宣傳先進典型案例,讓社會大眾科學認識新型職業農民,在全社會營造充分尊重職業農民的氛圍。讓廣大群眾了解農民也是一種職業,要摒棄歧視農民和農業的想法,改善職業農民成長的社會環境,吸引真正熱愛農業的有志青年投身農業產業。
5 ?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公報[R/OL].[2019-01-01].https://wenku.baidu.com/view/867ebc4c5b8102d276a20
029bd64783e09127dc6.html.
[2] 胡小平,李偉.農村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問題研究[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1(3):57-62.
[3] 夏益國,宮春生.糧食安全視閾下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與新型職業農民-耦合機制、國際經驗與啟示[J].農業經濟問題,2015(5):56-64.
[4] 陳蓓蕾,童舉希.地方政府促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思路與對策[J].貴州農業科學,2013,41(6):249-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