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穎 王晰巍 李嘉興 張長亮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民工:在線信息搜索:行為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8年6月我國網民的總規模達8.02億,上網普及率達57.7%,全年新增網民數共計2 968萬人,較2017年末增長3.8%。2018年4月舉行的亞洲博鰲論壇上,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的近40分鐘的主旨演講中提到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統計數據,2017年全國農民工總量達到2.87億人。近幾年,隨著農民工互聯網信息消費能力的提升,這一龐大群體在線信息行為對了解農民工這一新的消費群體的需求和特征,帶動全民信息消費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農民工在線信息搜索行為逐漸成為學術界和產業界關注的新問題。
國內外相關學者展開了農民工群體信息行為方面的相關研究。國外學者Jaeger P T等在研究美國數字政府使用過程中發現,信息貧困和規范化行為是制約農民群體使用政府網站獲取信息的重要因素:Mooko N P以博茨瓦納地區的農村女性為研究對象,發現這一群體在搜索健康信息、就業信息、法律信息等過程中,受到家庭狀況、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國內學者胡勇軍等通過社會網絡分析法,基于廣州3個農民工聚點及非農民工群體采集的數據,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框架下發現農民工群體的信息行為特征體現了較高的社會網同質性,遷移是該群體信息搜索行為聚類的重要影響因素;陳明星等以安徽15個行政村為樣本,討論了農民工在信息搜索過程中渠道選擇和需求偏好的差異,研究結果顯示農民工的信息搜索行為體現了代際、性別、角色和能力的分化。從現有研究成果來看,目前對農民工信息行為的研究更多是側重于信息需求的探索性研究階段,針對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中農民工在線信息搜索行為特征的研究相對較少。
本文在研究中試圖解決的研究問題如下:1)基于農民工信息素養相對較低的特點.如何采用混合實驗方法來分析農民工在線信息搜索行為特征?2)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農民工的在線信息搜索行為特征是什么?3)如何結合新型城鎮化發展中的農民工信息弱勢群體進行信息扶貧?本文通過混合實驗法,研究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農民工的在線信息搜索行為特征,進而了解新型城鎮化發展中農民工信息消費需求,從而為農民工信息素養提升和政策制定,推動我國鄉村振興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1相關研究
1.1農民工的界定
張雨林于1983年最早提出“農民工”的概念,并將其解釋為兩層意思“農民”是其身份,“工人”是其職業。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報告提出“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農民工”這一群體越來越受到國家關注。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一號文件下發的《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中提到“進城就業的農民工已經成為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首次從理論層面界定了農民工的職業屬性。2010年中央1號文件首次提出了“新生代農民工”,同年全國總工會報告中將這一群體定義為年齡在16歲以上在異地以非農就業為主的農業戶籍人口。李強認為,農民工是從農村來到城市,但是不具有正式城市居住權的社會分層體系中的一員。
在上述相關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新型城鎮化發展中“農民工”出現的新特點,本文將其概念界定為在中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因地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求學、創業等原因形成的流動性人口,他們在城鎮居住6個月以上并主要從事第二、第三產業的非農業性生產活動,具有固定的非農業職業的群體。
1.2農民工在線信息搜索行為
信息搜索行為的基本含義是指“人們在不同的語境中怎樣需求、探詢、管理、給出和運用信息”。國外學者Ayres等對“信息尋求行為”開展了深入地研究;Wilson T D將信息搜索行為定義為用戶進行的有目的的搜索信息活動,這種活動是為了滿足一定目標需求的結果:Krikelas J將其定義為個體為滿足意識到的需求而承擔的鑒別某條信息的任何活動:Marchionini G從更廣的范圍指出信息搜索行為是人們為了改變其知識狀態而從事的有決心的活動過程。國內學者巢乃鵬把信息搜索行為定義為信息用戶因為感知到需求(或想解決某種問題)而采取的相關信息查尋策略.并通過一系列的外在信息活動表現最終獲得所需信息的整個過程。
在綜合上述學者觀點的基礎上本文將農民工在線信息搜索行為界定為.農民工為滿足其意識到的信息需求,在某種信息動機的支配下采取的檢索、采集和查找等外在的信息獲取活動。
1.3鄉村振興中農民工在線信息搜索行為特征的提出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明確提出了夯實鄉村信息化基礎,鼓勵農民就地創業、返鄉創業,推動全民閱讀進家庭、進農村,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養,這標志著我國從二元社會向一元社會的轉變。作為返鄉創業的主體,農民工群體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面對互聯網環境下的海量信息.農民工如何通過互聯網獲取自身在就業、返鄉創業等方面的市場信息和個人成長、創業方面的需求,通過提升自身的信息素養來實現鄉村振興中從農民工向新市民化的轉變,分析了解農民工在線信息搜索行為,了解其互聯網使用需求及信息消費行為特征,對利用互聯網和相關網站.給農民工提供更有針對性的信息服務和創業商機,成為我國當前鄉村振興發展中的新問題。
2研究設計
2.1混合實驗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問卷調查對農民工個人屬性特征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問卷與測量變量在設定的過程中參照了國內外學者已有的研究成果。調查問卷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個人基礎信息;另一部分是變量問項。在問卷大量發放之前,筆者首先針對問卷進行預調研,對問卷中存在的問題,如專業術語較難理解、選項之間區分不清、問項的提法不夠準等問題進行修正,最終進行問卷的大量發放。
實驗方法著重對農民工的信息搜索行為進行定量測度,從而作為問卷調查的重要補充和數據支撐。在使用實驗法分析用戶在線信息搜索行為過程中,為了更好地詮釋農民工在線信息搜索行為特征,在Hoddinson C等的用戶搜索行為量表、胡德華等的信息搜尋行為量表(The Information-see.king Behavior Scale)的基礎上,從搜索信息需求、搜索信息來源、搜索信息評估、搜索行為結果4個方面.本文構建了農民工在線信息搜索行為量表如表1所示。
關于表1中采用的實驗法測量變量解釋如下:1)搜索行動總數是指完成搜索任務所實施的點擊鏈接與輸入關鍵詞次數的總和;2)點擊鏈接總數是指由搜索引擎提供的網頁的點擊數量以及網頁上相關鏈接的點擊數量之和.不包含通過關鍵詞輸入點擊搜索引擎次數;3)搜索引擎返回總數是指在搜索過程中,關閉頁面進入搜索引擎再次搜索的次數;4)搜索引擎跳轉總數指在信息搜索時使用不同搜索引擎進行搜索行為的次數;5)站內跳轉次數指進入某一網站頁面后,進行下一頁點擊、相關信息點擊的次數的總和,不包含離開該網站進行的頁面點擊活動次數;6)輸入關鍵詞總次數指在搜索引擎中輸入關鍵詞并且點擊搜索按鈕記為輸入關鍵詞1次:7)關鍵詞平均長度指完成搜索任務所輸入的所有關鍵詞的總長度與輸人次數的比值.關鍵詞總長度包括文字、空格和符號;8)關鍵詞修改次數指在搜索引擎中輸入關鍵詞但未點擊搜索按鈕之前更改所輸入關鍵詞的次數;9)有效信息網頁占比指搜索有效信息的網頁總數與點擊網頁總數的比值,有效信息網頁是根據用戶個人感知判斷對于搜索任務完成可提供有效信息的網頁并做截圖保存的數量。
2.2樣本選擇及數據收集
本研究的問卷樣本主要選擇物流企業、餐飲機構、建筑工地等的農民工群體,這一群體以農村戶籍居多,多為暫住人口,工作時長為3個月以上,符合本研究對農民工研究對象的界定。本研究在線信息搜索實驗方法,招募了20名農民工和20名在校大學生作為受試者進行對比實驗。
為了避免實驗設備與實驗環境對搜索行為與結果的干擾,實驗設置采用一對一的方式,由實驗指導人員控制實驗流程。在實驗前通過調查問卷對用戶的基本屬性信息進行統計,主要包括性別、年齡、學歷、在線信息搜索的時間、搜索頻率和容易接受的在線信息資源類別等。
針對調查問卷本文采用問卷星對問卷進行發放和收集,并使用SPSS2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針對實驗環節數據.采用Morae軟件對用戶進行搜索行為收集,該可用性測試軟件包用于測量搜索時間、工作量、寬度、深度和用戶的搜索引擎使用。Morae軟件包可記錄各種各樣的數據,包括屏幕視頻、屏幕文本、關鍵字設置、鼠標點擊、鍵盤輸入、瀏覽網頁的數量與時間、網頁改變等。它的功能非常適合測量本研究中農民工用戶的在線信息搜索行為。
2.3實驗過程
本研究的實驗環節主要通過一對一用戶實驗方式開展,實驗用戶按照指導人員指定的在線信息搜索任務進行信息的搜索活動.通過收集其搜索行為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實驗主要分為3個階段進行:1)在實驗準備階段,由實驗指導人員向用戶介紹實驗流程和具體要求,并使用Morea軟件收集用戶在實驗過程中歷史瀏覽數據、歷史訪問數據、鍵盤鍵人數據等。2)在實驗進行階段,用戶按照指導人員要求完成指定的搜索任務。本研究招募了20名農民工和20名在校大學生作為受試者進行對比實驗,用戶完成兩個信息的搜索任務,每個任務設定的時間為10分鐘。3)在實驗結束階段,用戶將自己的搜索結果通過Word文檔進行記錄.并接受實驗指導人員約10分鐘的訪談。
3數據結果分析
3.1樣本的有用性及可靠性
此次共回收問卷315份,剔除無效問卷35份,最終回收有效問卷280份,有效率為88.9%。本文對調查問卷信度分析選用克朗巴哈a系數法.運用SPSS20計算可知,問卷各部分信度檢驗的a系數值均大于0.6,本次設計的問卷可信。
為了避免實驗樣本容量對于實驗結果的影響,本文對每一個獨立的測量變量進行了偏態系數(skewness)和峰態系數(Kurtosis)檢驗。在正態分布情況下,峰度系數值是6;測量變量的偏態系數最大值為2.02,峰態系數最大值為5.67,數據結果均符合要求。
3.2樣本統計分析
本文選取了性別、年齡、學歷、本地居住時間、收入水平和從事行業等信息,對樣本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問卷樣本農民的基本屬性信息描述l生統計如表2所示。
3.3數據分析
通過對問卷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如圖1所示。農民工在線搜索信息關注類型位于前3位的分別是文化娛樂(68.25%)、文化教育(56.51%)、就業/職業介紹(53.97%),社會福利及社會保障、政策制度、職業技能培訓也是農民工群體在線信息關注的焦點。
調查問卷的統計結果表明,農民工在搜索相關信息的過程中由于主觀和客觀條件的限制,通過互聯網獲取信息的難易程度存在較大的差異.如圖2所示。其中,農民工最為關注的是就業/職業信息獲取難度最大(19.68%),其后分別是權益維護(17.14%)、政策制度(15.56%)、職業技能培訓(15.24%)、社會福利及社會保障(12.7%)、醫療衛生(10.48%)、文化教育(4.44%)和文化娛樂(3.17%)。
由于本文在實驗設計過程中已經給定用戶搜索任務,因此主要測量的是農民工用戶信息需求的表達狀態。從表3分析結果可知,在搜索信息需求方面.農民工用戶平均采用55.5次信息搜索行動來完成搜索任務,而大學生用戶平均采用47.05次搜索行動便可完成,P值為0.018,兩組數值存在顯著性差異;農民工平均點擊的鏈接總數為47個,大學生用戶的數值為37.7(P=0.024)兩組數據存在顯著性差異。
從搜索信息的來源來看,如圖3所示,兩組用戶點擊鏈接網站類型均值由高到低分別是商業網站(15.05)、個人網站(8.95)、企業網站(6.25)、政府網站(6.1)、教育科研機構網站(5.6)、其他(5.05)。比較而言,大學生用戶群體的數值為個人網站(8.35)、商業網站(7.1)、政府網站(6.15)、企業網站(5.85)、教育科研機構網站(5.35)、其他(4.9)。
從搜索結果的評估來看,返回搜索引擎總次數農民工用戶均值為37.1次,大學生用戶的均值為25.5,高于樣本總體均值(M=31.3)P值為0.538,兩組數據無顯著差異。農民工更換搜索引擎的總數(M=0.3),大學生用戶(M=0.75)兩組數據差異不明顯(P=0.355)。站內跳轉總數農民工和大學生群體不存在差異。
從搜索行為結果來看,農民工在線信息搜索過程中,輸入關鍵詞的總次數均值為8.55次,大學生用戶輸入關鍵詞平均次數為9.35;關鍵詞平均長度農民工用戶和大學生用戶分別為6.89和7.22,關鍵詞修改次數農民工用戶平均值M=2.45,大學生用戶為2.75。這3個觀測變量的實驗結果表明,農民工用戶在完成給定搜索任務時,主要是通過返回搜索引擎查找相關信息。
4討論分析
4.1農民工在線信息需求層次逐步提升
農民工的在線信息需求分為客觀狀態、認識狀態和表達狀態。研究結果表明,在中國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農民工原有的群聚性使其在信息需求方面具有相似的在線信息搜索需求,呈現“小世界”結構群組的馬斯洛信息需求的網絡結構特征。農民工群體對于自身信息需求也帶有不確定性,這與Graeme Baxter等的研究結果也是一致的。從農民工在線搜索需求的統計結果來看,農民工利用互聯網進行就業和創業方面信息搜索的需求逐漸增多,并作為新興信息消費主體快速崛起,除進行文化娛樂消費外,其在線教育、在線醫療方面的信息消費需求不斷釋放。農民工利用在線教育提升自身職業技能的需求正逐步增多,利用在線信息搜索進行預約掛號、健康咨詢、健康管理和在線診療的應用能力逐步增多。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在我國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農民工的信息消費需求層次逐步提升。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各區域可更好的發揮城中村的社區管理及服務職能,為轄區內居住農民工提供各類求職招聘、權益維護、子女教育、醫療保健等方面信息。
4.2農民工在線信息搜索來源單一
農民工信息主要獲取渠道95.87%為網絡。實驗統計結果表明,農民工在完成搜索任務的過程中,鏈接頁面的類型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這一結果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一是由于用戶采用搜索引擎進行信息搜索過程中,搜索引擎由于其運作以及盈利模式,在競價排名、智能化排序等機制下.提供的搜索結果1~10位傾向于商業網站,而農民工用戶受到自身信息素養的制約,更容易選擇商業網站進行搜索:二是商業網站一般都采用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引擎優化工具,通過對頁面設置、網站結構、互動傳播效果等進行合理規劃,來提高網站搜索引擎內的自然排名。因而.政府網站作為官方權威網站.在農民工實現鄉村振興發展的過程中,應該加強網站的建設及引導,為農民工提供更加安全的信息獲取及信息服務支持.用工所在地政府部門應該以城中村為中心,與農民工用工單位、用工企業一起搭建鄉村振興過程中區域農民工信息綜合服務平臺,并通過整合各項惠農資源,發揮面向農民工的服務功能,讓農民工更好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
4.3農民工在線信息評估能力較低
農民工在進行在線信息搜索時,通過搜索引擎搜索相關信息,在設定關鍵詞并點擊搜索按鈕后,搜索引擎提供可選擇信息的目錄,實驗用戶點擊某一具體網頁后對頁面內容進行評估。目前供用戶可選擇使用的搜索引擎主要是百度、360和搜狗,用戶根據自身使用習慣在完成搜索任務過程中一般不選擇更換搜索引擎。農民工用戶的站內跳轉次數均值與大學生用戶接近,這與Meyers-Levy J等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農民工用戶在線信息評估能力的實驗結果與問卷調查的結果也是一致的,41.27%的受訪者認為在線信息獲取的最大障礙是信息數量過多不知該如何篩選,在線信息評估能力對于信息搜索行為具有直接影響。大學生群體在線信息評估能力由于其搜索策略等因素影響則要高于農民工群體,這與吳丹等的研究結果是相符的。因而,在鄉村振興過程中農民工信息需求難以得到有效滿足的情況下.增強農民工的信息獲取能力是縮小鄉村振興過程中縮小數字鴻溝的關鍵.相關機構應加強對農民工信息檢索與利用的培訓.針對農民工這些信息弱勢群體舉辦區域性的“農民工”信息檢索培訓,增加農民工信息檢索和利用的培訓內容。
4.4農民工在線信息獲取能力有待提升
問卷數據表明,40.32%的用戶在獲取信息花費的時間為半個小時之內,這一結果受到用戶工作時長、信息獲取能力等因素的影響。通過更改關鍵詞的設定、改變關鍵詞的組合方式開始新的搜索行動。這一結果也符合農民工用戶的在線信息搜索能力實際,根據俞守華等的研究結果,搜索時長受搜索習慣、信息效能、自我信息素養等影響,張敏等人的研究顯示,信息素養直接影響用戶的信息搜索獲取能力。而實驗中大學生用戶的學歷、在線信息搜索的時間普遍要高于農民工用戶,因此信息搜索效率要高于農民工用戶.使用較少的時間就可以完成指定的搜索任務。在搜索結果輸出的過程中,農民工用戶有效頁面的平均輸出值為14.5,大學生用戶平均有效信息頁面占比為26%,遠高于農民工用戶。兩組數據的P值為0.019,存在顯著差異。通過統計數據可知,農民工用戶點擊的頁面數量高于大學生用戶,但是有效信息頁面的數量占比卻低于大學生用戶,這一結果與陳曉宇等的研究結果是相符合的。
5結論
本研究的理論價值在于通過混合實驗法,分析了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民工用戶在線信息搜索行為特征,從而為農民工在線信息行為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本研究的實踐價值在于,通過問卷調查獲取農民工用戶信息行為基本特征,通過實驗法記錄農民工用戶在線信息獲取的行為特征,研究的數據表明,農民工用戶在線信息獲取、使用、分享的過程中,信息獲取行為具有需求模糊、信息來源單一、信息評估能力低、獲取具有探索性特征。
本文在研究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研究的調查對象主要針對農民工群體中的就業群體,問卷調查偏重于描述性信息,采用實驗方法樣本量較小,在后續的研究中,將擴大樣本群體的代表性,在描述性研究的基礎上將實驗方法與實證方法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