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聲貍
作為20世紀90年代末讀大學的一批人,李弘跟當時關心大時代的學生一樣,人生經歷被當時的幾個大事件影響著。“當時的幾個公眾事件實際上都跟環境相關,在青海的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偷獵盜獵藏羚羊的情況非常嚴重,因為在歐洲,用藏羚羊羊絨做成的商品是非常昂貴的奢侈品;1998年長江流域發生大洪水,背后的原因是森林砍伐,也就是不可持續的經濟模式;2003年SARS肆虐,其傳播源也是來自于動物,起因于環境的失衡。”
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裹挾著大量的社會問題,成為李弘關注公益事業的觸發點。從2001年開始算起,到2019年,是李弘開始做公益的第18個年頭。從阿拉善SEE基金會,到國外基金會,再到壹基金,李弘親身經歷著中國公益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小到壯大的過程。除了數量和規模的可觀增長,專業、細分服務下沉到中小城市和鄉村,中國公益領域在近20年來發生的諸多變化,讓李弘對中國公益在未來的力量期待萬千。
共性社會問題的解決,需要“人人公益”
壹基金希望的,是打造一個可以讓更多人參與公益的平臺。“我們希望,社區群眾可以自己組織起來,治理好自己的社區。”李弘如是說。
災害防治是壹基金關注的三大重點領域之一。而在災害防治方面,壹基金致力于本地公益組織能力的提升,而不是自己去救災。“汶川地震的時候,我在災區待了45天,發現的最大問題,還是當地公益組織專業的缺乏以及力量的薄弱。當我們全國的愛心物資全部涌到災區之后,當地還是缺乏專業的公益組織,去對接和承接這些工作。”這樣的經歷,讓李弘意識到在救災領域支持屬地救援力量提升的重要 性。
在李弘看來,任何公共議題,都需要社會力量的參與。“人人公益”便是壹基金的理念。“人人公益的另外一層含義,就是它能夠帶動更多人提升能力,來解決本地的災難和問題。”
面對當今社會更加復雜的社會問題,李弘坦言,更需要年輕人用智慧和創新迎難而上。“青年人掌握著更多的知識,思維活躍,對新事物也把握現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但是在一些共性問題上還是相通的。”
對于青年人,李弘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并鼓勵青年從事自己感興趣的行業。“這樣才更容易做出成績,才能用更大的視野去看待問題,并調動更多的資源來解決問題。”公益組織的價值,不僅在于為一些具體的人提供了幫助,更在于其后所代表的共性社會問題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