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張永軍
日前,陜西省統計局發布了《2018年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報告》?;仡?018年,陜西縣域經濟呈現較快增長的態勢,縣域經濟規模總量壯大,縣域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
2018年,陜西全省77個縣(市)實現生產總值10738.27億元,總量突破萬億元大關,較上年增長8.4%。其中,生產總值超過100億元的縣(市)達到39個,較2017年增加4個;而超過200億元的縣(市)達到了11個,比2017年增加1個。
截至2019年6月,陜西省共有107個縣級行政單位,其中包括5個縣級市,72個縣和30個市轄區。30個市轄區,其中西安11個,咸陽、寶雞、銅川各3個,渭南、榆林、延安、漢中各2個,安康、商洛各1個。
在排名方面,西安市包攬了前5名以及第7、第9名。榆林市榆陽區、寶雞市渭濱區、渭南市臨渭區分列第6、8、10名。咸陽市秦都區、渭城區分列11、12。安康市漢濱區、延安市寶塔區、漢中市漢臺區分列第15、16、17名。
與國內其他省市相比,陜西省縣域經濟整體不強。全國百強縣中,陜西僅有神木、府谷兩縣(市)入圍??h均規模普遍偏小,強縣不多。
生產總值(GDP)超過200億的共11個,分別為神木市、府谷縣、靖邊縣、韓城市、定邊縣、城固縣、興平市、洛川縣、三原縣、彬州市、鳳翔縣。其中,神木超過千億,府谷超過500億,靖邊、韓城、定邊超過300億。
生產總值在百億以下的仍有38個縣,占到了全省的一半。
人口規模居前10的縣市分別是:富平(75.4萬)、蒲城(75.2萬)、大荔(70.4萬)、周至(58.9萬)、乾縣(53.7萬)藍田(53.3萬)、興平(51萬)、鳳翔(49.2萬)、城固(47.2萬)、神木(47.1萬)。關中多達8個,陜南陜北各一個。

人口不足10萬的有10個,分別是:佛坪、留壩、黃龍、鎮坪、太白、吳堡、甘泉、寧陜、宜君、麟游。陜南4個,陜北3個。宜君、太白雖然隸屬關中地區的銅川、寶雞,但地理上更靠近陜北與陜南。關中人口規模最小的麟游縣,僅9.23萬人。
人均GDP居前10的是:神木、府谷、鳳縣、麟游、黃陵、洛川、志丹、吳起、靖邊、定邊。陜北以壓倒性優勢占據8席。
對標中部省份安徽,2018年,陜西77個縣(市)實現生產總值10738.27億元,僅為安徽61個縣(市)生產總值的76%??h均生產總值139.46億元,僅為安徽的60.2%。生產總值超過200億元的縣(市)11個,比安徽少24個。生產總值超過300億元的縣(市)5個,比安徽少8個。
縣域經濟的相對落后制約了陜西省經濟總量的穩定增長。

靖邊能化產業園區
陜西內部整體呈現出陜北兩極分化,關中相對穩健,陜南相對較弱的區域發展不平衡態勢。
2018年,陜南縣域經濟增速達到9.5%,繼續領跑三大區域,分別高于關中和陜北2.1個和0.7個百分點。但多年較快的經濟增長尚未改變陜南縣域經濟實力較弱的狀況。
全省排名前10的縣中,陜北4個,關中5個,陜南僅1個;
排名前20的縣中,陜北5個,關中13個,陜南2個。
排名前30的縣中,陜北7個,關中17個,陜南6個。
排名前50的縣中,陜北10個,關中25個,陜南15個。
51名以后的27縣中,陜北10個,關中8個,陜南9個。
由此可見,陜北地區縣域經濟兩極分化十分明顯,強縣與弱縣并存,不同縣之間經濟差異巨大。陜北兩市的北部、西部有著儲量豐富的石油、煤炭、天然氣等能源,因而經濟發展迅猛,但靠近黃河的東南部13縣資源匱乏,經濟發展則相對落后。
陜西經濟發展較好的區縣以平原區縣為主,地勢開闊,人口眾多,交通便利,關中絕大部分區縣都是如此;陜南與陜北的強縣或是農業發達,如洛川;或是工業基礎雄厚,如城固;或是擁有石油煤炭天然氣等資源,如陜北的定邊、靖邊縣等。
經濟總量較小的縣多是人口規模較小、地處山區的縣。全省經濟規模后10位的縣,人口均在10萬以下。
陜南的佛坪縣、留壩縣深處秦巴山區腹地,甚至坐落于自然保護區內,保護環境自然生態是第一要義,不應因發展經濟而破壞生態。同樣,黃龍縣也地處陜北最大的一片林區之內,森林覆蓋率達74.3%,被譽為黃土高原明珠,陜西的一葉“綠肺”。
由于未能趕上上世紀90年代撤縣設區(市)的末班車,陜西一度僅有3個縣級市,一度排名全國倒數第三,遠遠低于全國其他省份。
與全國其他省份動輒十幾二十幾個縣級市相比,陜西的縣級市數量居然只高于青海、寧夏兩省區!與周邊相鄰省份相比,遠低于山西(11個)、四川(17個)、內蒙古(11個)、河南(21個)、湖北(25個)。
國家發改委批復的關中城市群發展規劃中,指出目前關中地區存在突出問題首要就是城市數量總體不足,大城市少,中小城市發展偏弱,分布稀疏且分工協作不夠緊密。陜西省急需布局和發展一批中小城市,發揮帶動輻射周邊的作用。
1997年至今,陜西省申請撤縣設市(區)的數量位居全國之首,達到了21個。但由于行政區劃宏觀政策的調整,從2002年到2015年間一直未有獲批。隨著神木、彬州相繼撤縣設市,陜西省縣級市數量達到了5個,但與其他省份相比仍然很少。
韓城縣域經濟發達,于1983年設市,欲打造為晉陜豫金三角中心城市;華陰因其境內有著名的景區西岳華山,加之各項基本條件都已具備,因此于1990年撤縣設市;興平軍工企業密集,工業制造業發達,于1993年撤縣設市。
神木位列全國縣域經濟百強,于2017年撤縣設市;彬州工礦業發達,經濟規模已達到設市標準,于2018年撤縣設市。

2019年5月7日,陜西省人民政府批準留壩縣退出貧困縣序列。圖為留壩縣全景

2017年8月,經國務院同意,撤銷南鄭縣,設立漢中市南鄭區。圖為南湖風景區
縣級市,一般由省直管,擁有省政府賦予的高于縣的經濟社會管理權限,發揮著區域中心的帶動輻射作用。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陜西縣級市過少在相當程度上限制了陜西縣域經濟的發展,縣域經濟羸弱是陜西各地市普遍存在的短板。
近兩年來,陜西已有高陵、華縣(華州)、橫山、安塞、戶縣(鄠邑)、神木、南鄭、彬州8個縣相繼完成了撤縣設區(市)。鳳翔縣正在等待國務院審批中,相信很快會完成批復。陜西僅剩下安康與商洛為僅有單個市轄區的地級市。
陜西經濟在過去十年量速齊增,引發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改觀。2018年全省實現GDP2.4萬億元,排名居全國第15名,人均GDP位列第13。全省城鎮化率2018年已達到58.13%,不少縣城早已達到了撤縣設市(區)的標準。
目前上報省政府要求撤縣設市的還有子長縣、旬邑縣、勉縣、富平縣、蒲城縣、靖邊縣、綏德縣、黃陵縣等8個待省上通過后才能報請國務院進行審批后即可設市。
當然,撤縣設市、設區都有“門檻”。并非所有的縣都能夠改市改區,而是綜合考量人口密度、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城鎮集聚的人口,尤其是非農業人口達到城市化的標準,并且各項經濟總量指標達到城市化的程度,才構成撤縣設市、改區的條件。
目前,已上報省政府要求進行行政區劃調整的8個縣,在各方面都具備條件后,獲批撤縣設市也只是時間上的問題。陜西省下一步的行政區劃調整工作仍然有待進一步觀察。
較快增長、規模壯大、質效提升,這是陜西縣域經濟發展呈現的新特點。未來往何處走?要在看到成績的同時,還需厘清發展的問題和癥結所在。
縣域經濟是整個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本單元,扮演著重要角色。當下,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縣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是推動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環,在新形勢下,這勢在必行,更是大有可為。
有專家建議,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首先要在實體經濟上下大力氣、做大文章。就得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新興業態集聚壯大。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對于縣域經濟來說至關重要。
同時,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要堅持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雙輪驅動。從現狀看,陜西縣域城鎮化水平仍普遍偏低,已成為影響全省城鎮化發展進程的重要因素??h域經濟是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經濟,是城鄉統籌發展結合最緊密的區域經濟。所以,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集合體”必須涵蓋先進制造業的升級轉移、生態農業的圈層輻射、現代服務業的深度融合、商貿旅游業的相融相滲,來喚醒沉睡的縣域經濟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