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健 肖鵬
近年來,發軔于延安的治溝造地,是針對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特殊地貌,集壩系建設、舊壩修復、鹽堿地改造、荒溝閑置土地開發利用和生態建設為一體的一種溝道治理新模式,是增良田、保生態、惠民生的系統工程。
“你看這片地整得多大多好,前幾天下了兩場雨,今年種的玉米都蹭蹭長出來了?!?月12日,在富縣張家灣鎮埝溝治溝造地項目區,幾位村民正站在田邊查看玉米的長勢。他們臉上都露出了甜蜜的笑容?!跋襁@地以前都是坡洼地,都是人工耕種,去年把地平整后,全都是機械化,像這樣的好地,畝產1200斤至1300斤、收入1.5萬元左右不成問題。”
據了解,2013-2017年度,富縣實施治溝造地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項目16個,共涉及8個鄉鎮53個行政村,建設總規模2949.27公頃(44239.05畝)。截至2019年5月底,16個治溝造地子項目全部實施完成,完成總建設規模28945公頃(43417.5畝),完成總投資3.05億元。其中,2013-2016年度12個治溝造地子項目完成建設規模1994.5公頃(29917.5畝),完成總投資1.9億元,新增耕地4050畝,并全部通過了市級竣工驗收;2017年度4個治溝造地子項目完成建設規模900公頃(1.35萬畝),完成投資1.15億元。

治理后的農田變良田。圖為種植的玉米長勢喜人
“治溝造地把過去的坡耕地變成了現在的平坦地,有利于肥料的聚集,畝產要比以前增收500斤左右。就拿種植玉米來說,全縣通過治溝造地的土地達3萬畝,一年可以給全縣的種植農民帶來100萬元的增收,是真正的惠民工程?!备豢h治溝造地項目建設管理辦公室主任韓士東介紹說。所謂“治溝造地”,就是在傳統淤地壩造地方法的基礎上,圍繞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利用現代工程手段,田、渠、壩、坡、路、林一體化綜合施策,圍溝造地。這樣既解決了退耕還林后農民耕地不足等問題,又統籌了生態環境的可持續修復難題。治理后的土地比原來提高了一至兩個等級,真正實現了治溝保生態、造地惠民生的效果。

土地平整工程場景
“治溝造地”是利國惠民的民心工程。富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治溝造地工作。在項目建設過程中,主要領導經常深入施工現場檢查指導工作,確保了各項工作的順利推進。縣造地辦則根據省、市有關部門制訂的辦法和標準,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溝道土地整治工作。做到“五結合”即治溝造地與生態建設、耕地保護、糧食生產、農民增收、移民搬遷相結合;“八配套”即田、壩、路、林、渠、排水、退耕、產業相配套;“三清楚”即新增面積清楚、工程量清楚、投資額清楚;“三到位”即規劃到鄉、到村、到地塊。精心規劃,科學施工,圓滿完成了既定的目標任務。
嚴格管理,狠抓質量。縣造地辦派專業技術人員定期去各項目區查看工程進度及施工質量,積極與項目設計單位聯系溝通,檢查核實項目設計的各個細節,力求項目設計的各項數據真實、精確。對施工中所需材料的種類、規格和數量都做了詳細的了解,確認合格后方可投入施工,以此確保了工程質量材料關;對施工單位也實行周進度信息上報制度,每周也會派專人深入項目區實地查看工程的進度和質量。
完善機構,落實職責。嚴格執行基本的建設程序,依照《延安市治溝造地工程建設暫行辦法》《延安市治溝造地項目建設配套資金使用管理暫行辦法》,全面實行項目法人制、招投標制、監理制、合同制、公示制。按照《延安市治溝造地工程建設竣工驗收管理辦法》逐步嚴格驗收,以確保工程質量,真正做到治溝保生態,造地惠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