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整理 / 陳宇宏
說到國內的計劃生育,估計很多人都熟悉當時的一些標語口號,比如:“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種樹”“少生優生幸福一生”“生男生女都一樣”“女兒也是傳后人”等等。計劃生育特別是年青一代可能會嗤之以鼻。人口問題的本質是經濟問題、發展問題,不是簡單的少生幾個、多生幾個孩子的問題。它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更牽涉到國家和民族的長遠發展,回顧中國計劃生育的歷程,可以用三個詞來概括:起于憂患,行于艱難,成于均衡。很多人對計劃生育的歷史不了解,偏見源于誤解,誤解源于不了解,不同時期要實行不同生育政策。

20世紀90年代街頭上的計劃生育標語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社會趨于穩定,經濟得到恢復,醫療衛生條件不斷改善,死亡率迅速下降,中國人口以空前的速度持續增長。全國總人口從1949年的5.4億,迅速增加到了1970年的8.3億。人口壓力在經濟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逐步顯現。
1952年至1976年,我國年均增加的固定資產只有200億,每年只能解決大約200萬的新增就業,城市失業問題越來越嚴重,人均糧食占有量始終徘徊在兩三百公斤左右。當時,絕大多數老百姓衣食住行都很困難。
年長一些的朋友,比如50后、60后,都有體會。吃飯要糧票,穿衣服要布票,甚至買一盒火柴都要火柴票。人民生活水平極為低下,人均收入增長極為緩慢。當時的狀況主要是由于僵化的經濟體制和政策失誤,但人口增長太快,高素質的人口太少,也是一個很大的制約因素。
1971年,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毅然決定全面推行計劃生育,計劃生育在全國城鄉蓬勃開展。剛開始的口號是晚、稀、少,后來變成了一個不少、兩個正好、三個多了。
我國普遍實行計劃生育之后,到20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人口增長的勢頭還是很迅猛。
1978年,全國總人口達到了9.6億,10億大關近在眼前。當年,中國的GDP在世界排名是第十,但是人均GDP僅有156美元,排世界倒數第四。人口問題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在這種情況下,中央提出在城鎮和部分農村實行獨生子女政策,到2000年,把全國總人口控制在12億以內。
1982年,計劃生育被定為我國的基本國策,同年新修訂的憲法中,有四處提到了計劃生育。
但是,“一胎化政策”的說法是不準確的。


我國的生育政策從來不是一刀切,在獨生子女政策的大背景下,對城市與農村、漢族與少數民族、人口較少民族與其他少數民族都是區別對待的。實際當時,一孩政策覆蓋了全國35%左右的人口,“一孩半”政策覆蓋了全國50%左右人口,兩孩政策覆蓋了全國10%左右人口,剩下的都是多孩政策。(編者注:“一孩半”政策是指第一個孩子為女孩,可生育第二個孩子。)
通過幾十年的艱苦努力,我國順利完成了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的歷史使命,提前實現了人口再生產類型,從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的巨大轉變。計劃生育有力促進了經濟高速增長,民生持續改善,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
隨著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創造了撫養負擔較低、勞動年齡人口充裕,儲蓄較高的人口紅利期。改革開放政策使人口紅利得到了充分挖掘,是我國經濟長期快速增長的重要原因。
據測算,人口紅利對1982年至2000年人均GDP增長率的貢獻為26.8%,由于生的少,婦女兒童的發展狀況大大改善,國民整體素質迅速提高,人民群眾的生存和發展狀況大大改善,人口對資源環境的壓力得到有效緩解。
反之,如果不實行計劃生育,全國總人口會多出4億多人,人均耕地、糧食、森林、淡水資源等都比目前低20%以上。按照聯合國提供的數據,人均碳排放每年3.8噸,少生4億多人,一年就減排15億噸,大大減輕了生態的壓力。
同時,中國的計劃生育還使世界70億人口日推遲了5年到來,樹立了我國負責任的、人口大國的良好形象,也為減緩全球人口的增長速度、消除貧困作出了重大貢獻。
嚴格執行獨生子女政策之后,從1992年開始,我國的計劃生育成績就已經很明顯了,總和生育率下降到了2.1以下,也就是達到了低生育水平??偤蜕蔬^低,將影響人口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長期這樣下去,肯定不行。
進入新世紀之后,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已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人口增長與經濟短缺的矛盾淡化了,新的問題又浮出了水面。出生缺陷發生率居高難下,出生人口性別比高位徘徊,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人口遷移流動日趨活躍。促進人口均衡發展的歷史重任擺在了我們的面前。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的人口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人口發展的內在動力和外部條件發生了顯著變化。
新時代中國人口的新特征有五個:
一是人口總量增長的勢頭明顯減弱,育齡婦女數量逐步減少,特別是20到29歲生育旺盛期婦女數量下降的比較快,少生優生成為整個社會生育觀念的主流,生育意愿明顯降低。
二是人口總體素質難以適應經濟轉型發展的需要。面對經濟新常態,我國的低成本勞動力優勢不復存在。亟待提升人口素質,特別是勞動力素質和技能。
三是人口結構性問題日益突出,勞動年齡人口開始減少,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出生人口性別比長期偏高。
四是大規模的人口遷移流動,在推動經濟增長,縮小地區差距,改變人口分布格局的同時,對社會結構、治理模式、生活形態、觀念習俗等,帶來全方位的影響。
五是家庭規??s小,每個家庭戶平均3.1人,傳統的養老扶幼,互助互濟功能弱化。
人口問題的本質是經濟問題、發展問題。不是簡單的少生幾個、多生幾個孩子的問題。多生孩子解決不了經濟發展問題,也解決不了人口老齡化問題。
人口老齡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v觀全世界,所有國家進入發達階段后,都面臨老齡化問題。老齡化不是洪水猛獸,通過多生孩子解決老齡化問題是不可能的。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人的平均預期壽命不到40歲,現在平均預期壽命超過了77歲,有史以來,第一次有這么多的民眾能夠延年益壽,是人類奮斗追求的結果。對社會來說,撫養老人雖有凈消耗的一面,但歷史地看,這是老年人應得的回報。
從長期看,人口老齡化將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巨大的挑戰。給醫療、健康和養老體系帶來很大的壓力。當前,在所有老年人中,年齡相對較輕的老年人占比較大。應緊緊抓住這個機會,加強制度設計,推進積極老齡化、健康老齡化,要加快完善養老政策措施,健全養老保障養老服務和健康支持體系,解決好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康復護理等問題。
近年來,一些地方出現了招工難、用工荒、有人認為,由于缺少勞動力,影響了我國經濟的發展。
我認為,雖然勞動年齡人口開始持續減少,但總量仍很龐大,人力資源基礎依然雄厚。按照國際口徑,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我國目前還有9.9億、2030年還有9.5億、到了2050年都還有8.2億。歐美發達國家約有7.3億,勞動參與率比我國低,但是它的經濟總量是我們的4倍,勞動生產率是我們的6倍。隨著科技進步和人工智能的發展,機器人對普通勞動力的替代將不斷提高,也就是說,不光現在勞動力比較豐裕,就是再過三五十年,我國的勞動力數量仍然是比較充裕的。
勞動力總量過剩,結構性短缺,反映出人口素質與產業結構調整的需求不匹配。一邊是用工荒,高技能的工人短缺;一邊是大學生找不到工作。據調研,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僅北京中關村計算機編程人員的缺口就有10萬。在低生育水平下,中國不能再依靠廉價勞動力的低成本優勢參與國際競爭,必須轉向主要依靠勞動力的質量驅動經濟發展,不斷提高勞動者素質、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變人口大國為人力資本的強國。有人認為,人多可以拉動消費,多生孩子可以刺激經濟的發展,實際情況并非如此,我國現有人口近14億,美國只有3.2億,但是我國的人均消費能力只有美國的七分之一,那么提高消費經濟發展的支撐不是靠生孩子實現的。中國不缺人口數量,缺的是具有消費能力的中等收入人口。要拓寬勞動收入渠道,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培育新的消費需求。

2016年全面兩孩政策開始實行,但并未引發廣泛嬰兒潮。
生出來沒人帶,養孩子成本高,是最重要的兩個原因。根本原因是很多80后、90后的生活目標、生活方式、生活觀念變了。他們崇尚少生優育,而不是傳統的多子多福,除了不愿生、不敢生,還有一種現象是生不好,不孕不育現象比較多,出生缺陷發生率也不低。
解決這些問題需要補短板,抓重點,強弱項。具體來說,就是加強公共資源的配置,重點滿足3歲以下嬰幼兒的照護服務需求。
我呼吁,應落實育齡夫妻依法享有的各項福利待遇和計劃生育的免費服務,將計劃生育獎勵獎、配偶陪產獎納入生育保險,特別要落實新修訂的個人所得稅法,依法做好子女教育、贍養老人等支出的扣除,為符合政策生育的家庭提供稅收減免。探索建立女性育兒期的彈性工作制,促進女性平衡家庭和工作之間的關系,保障女性就業權益。
幾十年前,黨和政府做出了艱難的選擇。明知有風險,不得不向險中行。在風險中艱難前進,在批評中逐步完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不能用今天的時代條件、發展水平、認知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業績?!闭苋嗽浥u過:“一代人為之艱苦奮斗的事情另一代人往往看得平淡無奇?!蔽覀冞@些后來人,對歷史、對前人應抱著了解之意、理解之心、敬重之情。
在調整完善生育政策的今天,不能忘記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計劃生育家庭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自覺實行計劃生育作出的巨大貢獻。隨著第一批獨生子女父母逐漸步入老年,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幫助他們安度晚年。特別是要妥善解決計劃生育特殊家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指出:“完善人口發展戰略”。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強人口發展戰略研究”。最近,基辛格、范龍佩約瑟夫·奈等國際知名的前政要和學者紛紛發表文章、言論,他們說:“人們應該研究關注那些長時間、深層次、根本性影響國際局勢發展的慢變量問題。如:人口問題、生態問題、技術進步問題?!蔽覀冞@么一個人口大國就更應該高度重視人口發展戰略的研究,我和大家一樣,正在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落實十九大的戰略部署,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創造適宜的人口環境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