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建康
(作者系陜西省社科院研究員、本刊特約撰稿人)

漢中勉縣諸葛古鎮
鄉村特色產業小鎮是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村三產融合、城鄉融合的重要平臺,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近年來,我省各地涌現出一批鄉村特色產業小鎮,在提升產業發展水平、推動農民增收、優化鄉村人居環境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總體來看,發展水平不高,發展能力不強,亟待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規范推進。
全省十個設區市以及楊凌示范區、韓城市都已結合特色主導產業,建設了本地區的鄉村特色產業小鎮,這些特色產業小鎮在現代農業發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農耕文化底蘊挖掘、生態環境建設、基礎設施配套等方面均具備一定的發展基礎。本著規劃先行的原則,各縣或各鎮政府從特色產業發展、發展定位、布局結構及發展思路等方面制定了引導規劃。依托自然資源稟賦和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強化規劃引領,陜西鄉村特色產業小鎮逐漸成為各類資源的集聚區,呈現出“洼地”效應,進一步加快形成了產業特色與優勢。
陜西鄉村特色產業小鎮始終把農業產業作為發展核心,圍繞農業主題,利用自身比較優勢、資源稟賦、文化內涵和鄉村魅力等特色開展小鎮建設。根據地理環境和自然資源稟賦的不同,目前陜西鄉村特色產業小鎮主要包括三種類型:一是關中民俗文化小鎮,如通遠創想小鎮、南寨蘋果特色小鎮、武功千畝花海產業小鎮、下邽葡萄產業休閑小鎮等。二是陜北黃土風情小鎮,如京兆蘋果特色小鎮、趙家峁杏園小鎮。三是陜南生態養生小鎮,如火燒店休閑小鎮、中壩作坊小鎮、下梁鎮西川特色木耳小鎮。
陜西鄉村特色產業小鎮具有深厚的鄉土文化底蘊,各個小鎮在建設過程中注重保護和挖掘鄉土文化資源,通過建設農耕博物館、農耕博覽園、農耕文化體驗區、村史館等展示當地傳統農業生產方式、農民生活方式、農村風貌及民俗文化,成為小鎮建設的“軟實力”支撐。例如,通遠創想小鎮的高陵場畔農耕文化生態觀光產業園是AAA級旅游景點,也是陜西最大的農耕博物館和度量衡博物館所在。
特色產業小鎮為三產融合提供了新空間與新平臺,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構筑生產、生活、生態“三生”體系的重要載體。通過支持建設陜西鄉村特色產業小鎮,完善基礎設施配套,不僅強化了特色產業支撐,也加快推進了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提升了休閑農業發展水平,實現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村活力顯著增強。例如,下邽鎮渭南葡萄產業園升級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園區內18個觀光采摘大棚葡萄品種達到兩千余種,年接待游客達70萬余人次。

到渭南葡萄產業園采摘葡萄、品嘗美酒的游客絡繹不絕
簡單地將產業園區、旅游景區、田園綜合體當成特色產業小鎮,忽略了社區發展、利益聯結機制、城鄉要素配置、農村發展新活力等深層次內涵。建設上也存在“重生產、輕生活”意識,部分小鎮對于產業、旅游、文化、社區融合考慮不到位,功能配套不足,有的小鎮休閑觀光區和社區甚至相差幾公里。
目前特色產業小鎮建設的同質化問題較突出,缺少獨特的創意,導致小鎮建設形態“不精不美”。從建設運營主體來看,特色產業小鎮建設主要由鎮政府和當地文旅公司推動,發揮作用的主要是部分基層干部,在小鎮的規劃、建設方面,忽視了市場主導作用,存在點狀開發、粗放經營、不成體系、政府“包辦”替代市場規律等問題。
我省鄉村特色產業小鎮的產業融合方式主要以農業+休閑、農業+旅游為主,存在產業選擇同質化、簡單模仿、內容雷同等問題,餐飲、住宿等配套能力較弱,且與小鎮特色農業、資源稟賦、文化遺存的融合度偏低,容易被周邊區域復制、替代,難以持續、穩定集聚人流量。另外,季節性問題較為突出,旺季大多只有一季或者半年,淡季期無人管理和維護,農業觀光景區呈現撂荒現象,休閑旅游項目無人問津。
從實地調研來看,特色產業小鎮建設大多處于建設初期,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交通干道到小鎮以及核心區的道路相對較窄;網絡信號不穩定,影響游客體驗;旅游服務功能不完善,缺乏導引、宣傳等醒目標識,停車、廁所、餐飲、住宿等接待規模較小,旺季存在承載力不夠的隱患。
我省目前有住建、發改、農業三個系統牽頭打造特色小鎮,由于特色產業小鎮建設周期長、投資大、見效慢,基層政府為獲得不同渠道的上級財政支持,可能存在為了申請各部門資金而更改建設內容、打亂建設步驟的現象。此外,政府組織項目申報的特色產業小鎮建設,注重前期開發、忽略后期運營維護,容易埋下經營風險,不利于小鎮健康持續發展。
借助鎮域外現成IP或提煉包裝本地潛力IP,打造屬于小鎮自身的特有名片。綜合考慮當地資源特色及發展規劃,確定主導產業,逐步與文旅產業實現融合,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擴大小鎮影響力。以新、奇、特等產業為主,規模不宜過大,應小而美、小而精、小而特。
文化功能。充分挖掘整理記錄傳統文化,保護和利用好歷史文化遺存,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活體傳承,豐富公共文化傳播方式,提升居民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質,形成獨特的小鎮文化標識。
社區功能。主要體現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上,市政配套與社區配套互補,功能齊全。發行特色小鎮企業債券、項目收益債券、專項債券等各類融資工具,用于特色小鎮公用設施項目建設。采用PPP等模式,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提高特色小鎮建設的效率和效益。

位于灃河之濱的詩經里特色小鎮
交通區位條件良好,距城市車程最好2小時以內;生態環境良好,宜居宜游;注重綠色低碳、集約化和可持續性,避免資源浪費。道路、綠化帶河流等邊界將標志物、廣場、街區及其他公共空間連接起來,形成小鎮的基本構架。
堅持政府引導,探索利益主體多元、公眾參與的現代社會治理體系。選擇科學有效的運營模式,根據小鎮特色和產業屬性,采取收購整體產權開發統一運營或股權激勵等方式,調動原住居民和新入駐商戶的積極性,共同推動小鎮發展。
開展全省鄉村特色產業小鎮建設相關培訓,統一認識,深刻理解特色產業小鎮內涵,注重產鎮融合,注重經濟功能與社區功能、文化功能、生態功能的融合。組織基層干部前往江浙等發達地區的特色小鎮開展學習考察活動,更新管理理念,明確發展思路和定位,對標先進,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鄉村特色產業小鎮。

白鹿原影視城的藝術周演出現場
充分發揮政府的牽頭作用,搭建創業創新平臺吸引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機構、民營企業及小微企業等落戶小鎮,帶動資源要素集聚,形成具有特色的核心競爭力。在特色產業小鎮規劃設計上,應邀請文化學者、民俗專家、藝術家、美學家積極參與,以設立創作工作室等形式,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資源,運用美學理念打造產業景觀、社區景觀,在小鎮建設形態上應力求“精而美”,而不是“大而廣”。
充分發揮小鎮的產業聚集優勢,引導農業龍頭企業和合作社立足縱深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完善企業與農戶間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企業、農戶雙贏。鼓勵農戶依法有序流轉承包地,通過合作與聯合的方式發展規模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村服務業,推進生產、加工、物流、營銷等一體化發展。積極探索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多種途徑,開展農戶以土地經營權、村集體經濟組織以集體資產等入股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讓農民、村集體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
加大財政對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投入力度,促進小鎮交通、水電、信息通信、垃圾和污水處理等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醫療衛生、宅基地及房屋租賃等設施和政策,提供完備的社區服務,增強生活服務功能,以小鎮為中心著力構建便捷的生活圈、完善的服務圈和繁榮的商業圈,打造人口集聚新空間。突出小鎮休閑旅游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美化,以優美環境吸引人才,吸引有技能的本土能人、外出務工返鄉人才、大學生,聚集在特色產業小鎮創業創新,為特色產業小鎮注入新活力。
建議省農業農村廳牽頭會同省發改委、省財政廳等相關部門建立工作協調機制,成立鄉村特色產業小鎮建設辦公室,按照“重質量、不拼數量”的原則,系統推進小鎮建設。以省政府名義盡快出臺關于陜西鄉村特色產業小鎮建設的規范、評定標準和評價體系,避免盲目建設、“一哄而上”。按照評定標準和辦法,每年評選十個左右建設成效顯著的鄉村特色產業小鎮,省財政安排專項資金通過“以獎代補”的形式給予配套支持。建立典型經驗推廣機制,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組織各市(區)挖掘典型先進案例,總結提煉特色產業發展、產鎮融合、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的有益經驗,在全省樹立示范性標桿,發揮引領示范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