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治權先生自幼研習書法,曾臨過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蘇軾、黃庭堅、米芾、傅山、何紹基、于右任之帖,并由此上溯魏碑、漢隸、秦篆。他的書法深厚清雄,靜逸蕭散,頗得行家好評。中國書協副主席、著名書法評論家鐘明善,著名書法家茹桂,著名作家賈平凹、馮驥才、張子良、商子雍、池莉、韓小蕙對其書法均有文章評論。衛俊秀先生見其書法,情不自禁題寫“觀先生大作嚴謹不茍,筆德過人。小楷正似青主所云,如千鈞鐵杖柱地,像香象之力可貴也矣”。歐陽中石先生看到馬治權的書法也主動題詞:“很見功力。”
縱觀馬治權先生的人生經歷,從1987年大學畢業分配在陜西省政協工作開始,33年間,無論在書法藝術、文學創作方面都有著非凡的成就。
1988年深入西安電影制片廠調查研究,為時一年零三個月,調查結束后寫成10多萬字的調查報告《渦漩中的西影》,著名經濟學家茅于軾看后作了高度評價,認為是一篇分析中國國有企業弊端的少有的好文章。
1992年創辦《各界》雜志,從申請刊號、招聘編輯人員到籌集資金與稿件,歷時十年,終于將《各界》推向全國,成為政協系統名刊,入“中國精品刊物”系列。
2003年雜文入選王蒙主編的《中國最佳雜文選》;2004年散文獲《人民日報》《新聞出版報》《中國文化報》以及《中國作家》《縱橫》雜志等多家新聞媒體主辦的新時期征文大賽一等獎。
2004年11月,書法作品獲全國總工會“五一文化獎”。
2009年出版《馬治權散文》(人物卷)。此書在《西安晚報》連載后,很快被多家媒體轉載。


2012年出版《馬治權書法作品集》,書中50幅作品,是作者20多年來積累下的精品,或隸或楷或行,充滿了作者的探索之情。
2014年在中國《書法》雜志發表兩篇5000字左右的論文。同年雜文《哭泣的華山》,再次入選《中國最佳雜文》。
2015年在《光明日報》發表6000字關于書法的論文——《靈魂與肢體的共有記憶》。
2016年出版《馬治權行草小品》和《平面設計與書法現代化》。
2017年《書不輕予》收入年度最佳散文選。
2018年8期、12期《書法》雜志分別登載《飄飄何所似》《結緣好太王》兩篇論文。
……
馬治權先生已有著作12部,已出版有雜文集、散文集和長篇小說《龍山》《鳥鎮》等。


如果將馬治權先生書法藝術以其創辦《各界》雜志作為分水嶺,大體可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創辦《各界》之前,即書法入門期,這大概有十年之久。
第二階段為創辦《各界》雜志期間,即書法初創階段。這一時期的藝術水準,其亦師亦友的黨治國先生有準確評價:“治權書法從何子貞入手,雖為初學急創,然雛鳳清音,已非凡鳥,若功課不怠、更加閱歷,其造就未可量也。”
第三階段應為他卸任《各界》雜志主編至今。這一階段他在堅守、選擇、取舍中痛苦地彷徨,頑強地突圍。他始終認為老老實實臨帖是學習書法的不二法門,“臨帖對帖”是他學習書法的基本方法。他對書法,可謂真草隸篆,無不涉獵。在行草書上,曾專注于“魏晉尺牘”和唐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也喜歡親近祝允明、傅山、徐渭、陳淳等行草書大家。對于隸書,他直取漢碑,進而向歷史上隸書奇才伊秉綬、鄭谷口問道。他對于書法的摯愛很好的詮釋了孔子的一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幾十年來,馬治權先生夜以繼日,樂此不疲,雖然大半生光陰被墨磨去,可蒼天不負有心人,2010年春天,在又一次激烈的書法沖撞后,他豁然頓悟,決定以《好太王碑》為師,向世界上最大的刻有文字的這塊石碑汲取營養。經過四年多上百通地臨習之后,他不但解決了過去隸書結構繁復、筆畫乖張的問題,而且從整個氣質上有了變化。此后的隸書赫然呈現出“簡約大氣、平淡天真”的氣韻。可以說“一洗俗筆、無字不美、有作皆秀、人人寶之”。


藝術簡介馬治權,作家、書法家。現任職于陜西省政協文化教育委員會。社會兼職有:聯合國科教文衛體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明清書法研究會副會長,麻衣、柳莊相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書畫協會理事,太白書院院士及黃土書畫院常務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