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改生 李寶軍(通訊作者) 李騰
(湖南中醫藥大學臨床醫學院骨關節科 湖南 長沙 410007)
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及交通業的迅速發展,隨之出現的踝關節骨折的患者越來越多,隨著踝關節骨折患者的增多,骨折的類型也較多,不同類型的踝關節骨折對患者踝關節功能的恢復,影響也頗大。筆者于本文就踝關節骨折合并下脛腓聯合分離患者是否予以固定下脛腓聯合對踝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以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7例踝關節骨折合并下脛腓聯合分離患者為對象,探索術后患者踝關節功能的恢復情況,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可靠的借鑒,現將相關分析具體報道如下。
以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7例踝關節骨折合并下脛腓聯合分離患者為對象,其中男性患者52名,女性患者15名,年齡最高72歲,最小17歲,平均年齡44.5歲。
在經過嚴格的臨床診斷后,完善術前準備,其中急診手術28例,擇期手術39例(急診與擇期的選擇根據患者骨折周圍軟組織條件決定)。術中采取解剖復位、堅強固定,外踝予以鋼板螺釘固定,內踝予以空心螺釘固定,合并下脛腓聯合分離的患者,術中行hook實驗及攻絲實驗,視分離程度決定是否固定下脛腓聯合。手術操作過程中,若有血腫,則清除血腫,遇到周圍軟組織于骨折線處卡壓嵌頓,予以清除軟組織,解除嵌頓確保骨折面骨性組織充分接觸。下脛腓聯合固定方式采取于踝關節水平間隙上3~4cm,平行于脛距關節面方向,向前傾斜25~30度,予以螺釘固定下脛腓聯合,穿越3層或4層皮質。復位固定后,給予傷口徹底止血,分層縫合創面,對于部分粉碎性骨折患者,術后予以石膏固定約2周。經解剖復位,堅強固定的踝關節骨折合并下脛腓聯合分離患者,術后約1周即給予踝關節功能康復訓練。術后3月余復查X線,視復查結果予以取出下脛腓聯合固定螺釘。
患者術后1年余均一期骨性愈合,1年予以取內固定,根據Kofoed評分標準,評估患者踝關節功能,見表1。

表1 踝關節評分(Kofoed[1]評分標準)
經解剖復位,堅強固定,合并下脛腓聯合分離患者予以固定下脛腓聯合的患者,具體分析結果見表1,經Kofoed評分標準,術后67例患者中55例踝關節功能為優,占比82.1%,9例踝關節功能為良,占比13.4%,優良率達到95.5%,見表2。

表2 踝關節功能優良率
臨床統計發現,踝關節骨折合并下脛腓聯合分離作為一種常見的臨床骨折類型,其發病率呈逐漸增高的趨勢,臨床上,下脛腓聯合損傷約占踝關節部位損傷的1.0%~11.0%,由于踝關節是人體匹配度最高的關節,踝穴的完整性依賴于腓骨的正常長度及其在脛腓骨切跡中的精準位置和下脛腓聯合的完整,因此下脛腓聯合的穩定對踝關節的功能影響巨大[2]。合并下脛腓聯合損傷的踝關節骨折,受傷后若不積極處理下脛腓聯合的損傷,會造成踝關節的不穩定、長期疼痛及創傷性關節炎,嚴重影響踝關節功能,術后踝關節功能的恢復是否良好,主要取決于下脛腓聯合損傷是否解剖復位,及時、正確的診治,可顯著減少其并發癥的發生[3]。下脛腓聯合損傷使用何種內固定物能夠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目前尚無定論,皮質骨螺釘、可吸收螺釘、彈性固定、韌帶重建、Endobutton鋼板固定等均是治療下脛腓聯合損傷的方法,但皮質骨螺釘固定仍然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螺釘置入的位置不合適可能會導致醫源性的下脛腓聯合復位不良,verim等通過計算機建立踝關節的三維模型,分別在踝關節上方不同水平行螺釘固,并進行螺釘的應力檢測發現,踝關節上方30~40mm行下脛腓聯合固定比踝關節上方其他水平固定更有優勢[4-5]。因此我們在治療過程中選擇上述方式的下脛腓聯合螺釘固定,踝關節的功能的優良與否,會嚴重影響患者的運動功能[6],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準確治療,采取最合適的治療方案,能夠為患者避免留下嚴重后遺癥提高功能優良率。通過本次研究發現,在踝關節骨折合并下脛腓聯合分離患者的治療過程中,解剖復位,堅強固定,螺釘固定下脛腓聯合能促進患者術后踝關節功能的恢復,以此提高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