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林忠 嵇春峰 黃志祥 吳群 張宏
(1德清縣人民醫院神經外科 浙江 湖州 313200)
(2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神經外科 浙江 杭州 310009)
重型顱腦損傷及顱內出血是因在外力下人體頭部發生重大損傷,或者顱內自發性出血,包括顱內血腫、腦干損傷、腦挫裂傷等[1]。患者會出現顱內壓明顯升高,臨床治療以標準大骨瓣去骨瓣手術為主,常見有顱骨缺損后遺癥,需二次手術修補,對患者生理及經濟帶來嚴重影響。對于患者年齡較大、自身機體功能較差、經濟原因等無法耐受顱骨修補手術的,可采用改良標準大骨瓣活動骨瓣減壓術進行治療[2]。本次主要分析改良標準大骨瓣活動骨瓣減壓術對此類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選取2015年6月—2018年12月治療的腦外傷患者40例,觀察組15例,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5例,年齡在25~80歲之間,平均年齡64.6歲,受傷后就診時間在30分鐘~7小時,平均就診時間1.4小時。
對照組25例,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9例,年齡在24~76歲之間,平均年齡40.9歲,受傷后就診時間在40分鐘~6小時,平均就診時間1.8小時,比較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
兩組患者在入院后均進行對癥治療措施,包括止血、吸氧、糾正休克狀態、腦保護等措施,為后期手術爭取時間。進入手術采用全身靜脈麻醉方法,待麻醉起效后開始手術。對照組采用標準骨瓣去骨瓣減壓術治療,予額顳頂部弧型切口,并予磨鉆鉆孔,銑刀去除額顳頂部骨瓣,打開硬腦膜,清除硬膜外、硬膜下血腫、腦內等處血腫及腦挫裂傷灶,予人工腦膜修補,減張縫合硬腦膜,觀察組患者采用改良標準大骨瓣活動骨瓣減壓術治療,在標準骨瓣去骨瓣手術基礎上,予骨瓣網狀多處鉆孔,骨瓣做間隔1~1.5cm,直徑0.5~0.7cm左右網格狀鉆孔,骨瓣回納,并予絲線浮式固定,骨瓣外做1根或多根可調負壓引流,在術后對患者進行顱腦CT檢查。
根據患者術后臨床表現及CT檢查結果判斷患者臨床療效,顯效:術后患者意識恢復,神經功能基本恢復,基礎生活自理;有效:術后患者意識未完全恢復,在外界幫助下能夠完成一般活動,但神經功能有損害;無效:術后患者意識模糊確診為植物人或死亡。
利用哥斯拉昏迷量表(GCS)對患者進行評分,滿分為15分,得分越低說明患者意識恢復越不好。
將臨床效果數據和昏迷量表數據資料錄入統計學分析軟件SPSS23.0處理,P<0.05則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15例患者術后顯效12例,有效3例,無效0例,對照組25例患者術后顯效10例,有效9例,無效6例,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與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表 兩組患者術后治療效果(例)
觀察組治療前GCS評分(4.50±1.04)分、治療后GCS評分(9.83±2.51)分,對照組治療前GCS評分(4.52±1.10)分、治療后GCS評分(6.27±2.06)分,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前GC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和觀察組手術治療后GCS評分差異顯著(P<0.05)。
重型顱腦損傷及顱內出血為較常見的顱內高壓情況,患者會發生較嚴重的腦水腫,如治療不及時病情發展迅速,導致諸多并發癥,臨床致死率較高[3]。在對重型顱腦損傷及顱內出血患者進行治療過程中,降低顱內壓是臨床治療的關鍵。傳統外傷大骨瓣減壓術對于顱內減壓效果有局限性,不能有效持續降低患者顱內壓,導致患者術后發生嚴重的并發癥。改良標準大骨瓣活動骨瓣減壓術能夠保留大骨瓣活動骨瓣術的優點,還能對患者進行充分的減壓引流操作,改善患者近遠期預后效果。改良標準大骨瓣活動骨瓣減壓治療與傳統去骨瓣減壓相比,能減少患者住院時間、減少患者總治療費用、節省醫保開支,且無需二次手術顱骨修補及無修補材料帶來的排異反應、修補失敗等風險。
綜上所述,顱腦損傷患者采用改良標準大骨瓣活動骨瓣減壓術治療,能夠明顯提高患者治療效果,提升GCS評分,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