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守武
(廣西桂林市人民醫院急診科 廣西 桂林 2821079)
伴隨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升,生活壓力增大、生活方式與環境的改變也誘發了越來越多腦卒中患者,當前,腦卒中疾病在我國的發病率已經呈現明顯的逐年升高趨勢,并納入全球性的高病死率與高致殘率的范疇,因此必須引起臨床醫療人員的高度重視[1]。目前針對腦卒中昏迷患者,及時準確分析其氣管插管治療前后的相關臨床指標,探討氣管插管的時段與方式,對其救治的效果有非常重要的借鑒作用。本研究現選擇80例本院收治的符合研究的腦卒中昏迷患者,回顧性對比分析其臨床資料,現將具體的情況整理為以下報告。
從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0月時段內收治的腦卒中昏迷患者中選出80例,所選患者入院時經診斷標準和影像學輔助檢查,均證實為腦卒中患者,入院時GCS評分在9分以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患者中,男23例,女17例,患者年齡在52歲~83歲之間,平均年齡(67.6±7.1)歲,平均GCS評分為(5.1±1.1)分。對照組患者中,男22例,女18例,患者年齡范圍為53歲~82歲,平均為(67.5±7.0)歲,平均GCS評分為(5.2±1.2)分。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性別、年齡、GCS評分比較無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行常規治療,針對符合手術指征的患者盡早為患者進行手術。醫療人員為患者提供常規的吸氧或是呼吸機輔助進行搶救,患者有以下情況則予以氣管插管治療:(1)患者入院時呼吸頻率表現異常,存在點頭、抽泣呼吸的情況,呼吸頻率少于每分鐘10次或超出30次;(2)患者在面罩給氧后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超過40mmHg,或是動脈血氧分壓低于60mmHg。觀察組患者提供早期氣管插管治療,患者出現以下情況即可行早期氣管插管治療:(1)提供面罩給氧無法及時幫助患者糾正低氧血癥的情況,氧飽和度在95%以下;(2)患者出現嚴重的意識障礙或舌后墜的情況,且經口氣管插管存在意識未好轉和呼吸衰竭的情況。
醫療人員為患者詳細記錄氣管插管前后的呼吸、心率等生命體征,PaO2、PaCO2等動脈血氣分析和血乳酸值。同時記錄和比較兩組患者出現的呼吸衰竭、肺部感染、水電解質紊亂和上消化道出血的早期并發癥情況。
本研究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通過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插管前后的心率、呼吸、血乳酸值以及血氣分析比較均無顯著統計學差異,P>0.05,而對照組患者氣管插管前后的呼吸、心率和血氣分析均存在不穩定的情況,插管后心率、呼吸和PaCO2都比插管前降低較多,而PaO2則比插管前更高,比較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插管前后的血乳酸值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插管前后生命體征、血氣分析與血乳酸值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插管前后生命體征、血氣分析與血乳酸值比較(±s)
組別 n 時段 呼吸(次/min) 心率(次/min) PaO2(mmHg) PaCO2(mmHg) 血乳酸(mmol/L)觀察組 40 插管前 27.3±3.1 101.3±2.7 93.8±1.8 43.3±1.7 2.1±0.3插管后 28.8±1.5 98.8±2.8 96.2±2.5 44.0±1.4 2.2±0.3對照組 40 插管前 38.6±4.4 113.3±7.3 88.6±1.4 64.2±2.5 2.4±0.3插管后 26.8±2.4 96.8±4.8 96.8±4.8 41.8±3.5 2.4±0.2
觀察組患者肺部感染、呼吸衰竭、上消化道出血以及水電解質紊亂的發生率比對照組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早期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腦卒中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腦血管疾病,有著很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給患者及其家庭造成極大的危害。當前,臨床治療腦卒中患者的重要目的在于幫助患者保護腦功能,最大程度改善患者的預后。與普通腦損傷相比,腦卒中昏迷患者更需要為其腦組織進行供氧,同時確保減少患者的并發癥[2]。
腦卒中患者血氧飽和度在90%以下或是下降程度超過10%,則達到低氧血癥的標準。臨床報道顯示[3-4],腦卒中昏迷患者在早期誘發低氧血癥的概率達到48%~72%之間,而伴有低氧血癥的腦卒中昏迷患者有著40%的病死率,沒有低氧血癥的腦卒中昏迷患者病死率降到20%,血氧飽和度在95%以下的患者死亡率為80%,超過95%的患者死亡率下降到28%。由此可見,在腦卒中昏迷患者的早期為其進行相關并發癥的預防非常重要。
腦卒中發生后,患者處于昏迷狀態,在早期就會出現呼吸費力的情況,這個階段很容易出現低氧血癥,甚至還有患者直接導致呼吸衰竭。而呼吸衰竭情況發生時又會加重腦組織繼發性損傷,此外還會危及肝、腎、胃腸道、肺部等重要的器官功能。有臨床研究結果顯示[5],腦血管疾病患者出現器官功能衰竭時引發其死亡的主要原因就是呼吸功能衰竭。在本研究中也發現,采用了早期氣管插管救治的觀察組患者出現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水電解質紊亂和上消化道出血的情況明顯更少,這表示為患者提供早期氣管插管后,患者的呼吸和消化系統功能都能得以改善,與相關資料的描述相同。
針對臨床腦卒中昏迷患者,盡早為患者創建人工氣道非常重要,能夠幫助患者改善血氣的情況,不但能確保患者呼吸通暢,還能預防昏迷狀況下患者氣道保護反射喪失,出現口腔分泌物和嘔吐物誤吸引發肺部感染的情況。在本研究中,采用早期氣管插管救治的觀察組患者肺部感染概率低于采用常規氣管插管的對照組患者(P<0.05),這一結果表明早期插管能夠預防患者誤吸,維持正常呼吸頻率。一旦腦卒中患者累及呼吸中樞,呼吸節律發生變化,就需要及時為其進行機械通氣幫助其轉變呼吸節律,保障患者有足夠的氧供應。通過早期氣管插管的治療方法為患者提供救治,能夠平穩患者的血氣分析水平、心率、呼吸以及血乳酸情況,確保患者的生命體征平穩。醫療人員要為患者在其未出現呼吸衰竭時開放氣道,提供呼吸支持,確保重要器官得以持續供氧,特別是預防腦組織缺氧的情況發生,才能減少并發癥,改善患者的預后。腦卒中昏迷患者的救治是一個綜合性的復雜過程,醫療人員在爭取時間的同時,還要采取正確有效的早期插管措施,為平穩患者的生命體征,改善預后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在救治腦卒中昏迷患者的過程中,醫療人員應積極提供早期氣管插管治療,該操作對穩定患者的體征,預防并發癥的發生,改善患者的預后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值得廣泛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