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楊玲
(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人民醫院 廣西 崇左 532200)
偏癱是神經內科常見的腦血管病變并發癥之一,患者臨床癥狀主要為面肌、舌肌和一側肢體等功能障礙[1],嚴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選擇切實有效的治療方案,對于改善偏癱患者肢體功能、神經功能、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尤為關鍵。本文為了深入探究神經內科偏癱患者采用綜合性康復治療的臨床效果,選取了2017年10月—2018年12月期間在我院收治的70例偏癱患者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相關具體報告如下。
選取于2017年10月—2018年12月期間在我院收治的70例偏癱患者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5例。對照組:男20例,女15例;年齡29~64歲,平均(45.2±1.6)歲。觀察組:男19例,女16例;年齡30~65歲,平均(46.5±0.9)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的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擬定的《各類腦血管病診斷》中的相關診斷標準[2]。
兩組均給予神經內科常規對癥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給予常規康復訓練,包括每2h協助患者翻身一次;指導患者采用正確的體位;指導并協助患者家屬為患者定期按摩,從軀體近端到遠端,每個關節按摩10下;協助患者進行膝關節、踝關節的內翻外旋。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綜合性康復治療。(1)運動康復治療:①患者病情穩定1周后,給予其翻身訓練,取患側臥位和平臥位,指導患者進行健側肢體肘關節伸展和腕關節背屈訓練;健側臥位時,將肩關節屈曲90°進行伸展運動,至少2次/d,10~20min/次;②鼓勵患者用健側肢體引領患側肢體進行運動康復訓練,患者由仰臥位翻身至健側臥位,用健腿把患腿勾到床下,然后用健側肘支撐再轉為手支撐坐起;③坐位平衡訓練,讓患者進行Bobath握手,上肢前伸,身體向前傾,使雙肩超過雙膝,身體的重量壓至雙足上,囑其腰腹部及骨盆帶用力,努力將重心上移,伸髖伸膝站起;④立位平衡訓練,囑患者雙腳分開、抬頭挺胸、收腹提臀,伸展髖部,微屈膝關節,使重心平均分布于雙足,并逐漸過渡到負重訓練,2次/d,20~30min/次。(2)心理康復治療:偏癱患者多伴有嚴重的心理問題,因此,臨床護士應及時給予患者心理康復指導,幫助患者重新樹立起治療的信心;同時,臨床醫師還可通過支持療法、認知療法等來提升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進而緩解其不良心理情緒。(3)等速肌力訓練:使用CON-TREX等速肌力測試訓練儀器(瑞士CMVAG公司)對患者進行下肢屈伸、膝肌群的等速肌力訓練,患者取坐位,確保測力計軸與關節旋轉軸方向一致;將連接動力儀的阻力墊固定在患者患側小腿內踝上約3cm處,動力軸的軸心應與患者膝關節股骨外側髁平行;模式選定為向心模式,時速為60°/s,30次/組,共5組,每組間隔時間為30s,1次/d,6次/周。(4)康復知覺運動想象:主治醫師詳細講解并示范KMI的動作要領,包括趾關節與踝關節伸屈運動、膝關節伸屈運動。指導患者將注意力集中到患肢上,并盡可能地自主運動患肢,收縮患側肢體相關的肌群;對于無法自主運動的患肢,臨床醫師一手握住患肢的踝關節,另一手握住膝關節略下方,幫助患者進行髖膝關節伸、屈、內外旋轉、內收外展等。
采用NIHSS(卒中量表)對兩組治療前后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進行評定,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嚴重;采用ADL(生活能力量表)對兩組治療前后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進行評定,評分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更好[3]。
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20.0對數據進行統計并加強分析,用(±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差異用t進行檢驗,用(%)表示計數資料,組間比較用χ2檢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NIHSS、ADL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NIHSS評分較治療前明顯下降、ADL評分較治療前明顯上升,且觀察組NIHS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ADL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表 兩組治療前后NIHSS、ADL評分對比
偏癱是腦卒中患者較為常見的后遺癥,若治療不及時,極易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還會增加患者家庭、社會的經濟負擔。系統、有效的康復治療方案對于提升偏癱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幫助患者回歸家庭、社會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5]。綜合性康復療法是一種新興的治療措施,通過對患者心理、肢體等方面進行科學的康復治療,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還能夠激發患者大腦皮層的活性,加快患者腦血管側支建立,最終使患者患側腦細胞、病灶周圍腦組織等得到重組。
綜上所述,在常規康復訓練的基礎上,綜合性康復治療有利于改善神經內科偏癱患者的神經功能、肢體運動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