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寇準
(蕪湖市第五人民醫院普外科 安徽 蕪湖 241000)
腹股溝疝是外科常見疾病,據流行病學調查,我國每年有300萬以上的疝氣患者,且腹股溝疝在所有疝氣患者中所占比例超過90%[1]。腹股溝疝會使患者在日常生活或活動時感到不適,尤其在發生嵌頓后會導致劇烈疼痛,甚至急性腸壞死等嚴重后果[2]。隨著疝氣補片的發展,無張力疝修補術逐漸成為主流,因它具有操作簡單,安全性高,創傷面積小等特點,在臨床迅速推廣[3]。本文主要比較編網式與疝環填充式兩種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臨床效果,詳述如下。
1.1 一般資料
從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間接收治療的腹股溝疝患者中選取60例,均為原發性單側腹股溝疝,且無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性疾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中男性27例,女性3例,年齡33~70歲,平均(52.6±5.7)歲;斜疝24例,直疝6例。對照組中男性25例,女性5例,年齡24~68歲,平均(45.1±4.3)歲;斜疝25例,直疝5例。兩組基線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治療組采用編網式無張力疝修補術:采用美國強生公司生產的聚丙烯線。硬膜外麻醉,逐層切開皮膚及皮下各層后,游離精索,分離并打開疝囊,較大疝囊過橋后遠端曠置近端行高位雙重結扎(7號絲線縫扎,4號絲線結扎),并保留7號縫扎線。用0號聚丙烯針線從恥骨結節開始織入編網加強腹橫筋膜,上固定腹內斜肌腱膜,下固定于腹股溝韌帶,“Z”字向外,上下固定線保持無張力,內部潛行間斷植入腹橫筋膜,至內環口處確保縫線精索間留半指通過,并將之前保留的結扎絲線懸吊在網線上,再同樣的方法反向編網直到起始處,尾線和起始留線打結,完成編網。探查無出血后,逐層關閉。
對照組采用疝環填充式無張力疝修補術:采用美國Bard公司生產的網塞和補片。硬膜外麻醉,疝氣切口和各層次切開,游離精索,疝囊游離至腹膜外脂肪處,小疝囊直接回納入腹腔,大疝囊則過橋橫斷遠端曠置,均不做高位結扎。疝囊頂和錐形充填物尖端縫合一針固定,將錐形疝囊充填物充填入疝環內,與疝囊內口周圍組織縫合固定防止脫出。網狀補片修剪后平整置于精索后方,四周與恥骨結節、腹股溝韌帶、聯合肌腱縫合固定,精索穿出孔留一指尖空隙。探查無明顯出血滲血,網片上常規放置負壓引流球一根,關閉腹外斜肌腱膜,重建皮下環,縫合皮下各層及皮膚。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手術費用及并發癥(切口感染、切口異物感、尿潴留、陰囊水腫等)發生情況進行比較。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22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n,%)表示,組間采取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中手術時間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治療組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以及住院費用均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對比(±s)

表1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對比(±s)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住院時間(d)住院費用(元)治療組 30 57.17±8.97 15.07±3.73 5.13±1.11 5290.71±548.18對照組 30 60.50±11.47 24.41±4.17 7.70±1.44 6587.20±508.70 t - 1.254 9.131 7.736 9.495 P - 0.215 0.000 0.000 0.000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與復發情況比較,治療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6.67%(2/3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0%(9/3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中均無一例復發,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并發癥對比(例)
研究表明,成人腹股溝疝主要是由于腹內壓長期異常以及腹壁肌腱組織的代謝循環失衡,導致腹壁肌肉薄弱,出現腹內器官向體表突出的現象[4]。成人腹股溝疝無法自愈,外科手術仍是臨床首選的治療方法,也是目前唯一能治愈成人腹股溝疝的方法[5]。鑒于腹橫筋膜在腹股溝疝發病機制中的作用,韓箭等[6]認為阻礙腹股溝疝形成的主要解剖結構是腹橫筋膜,保持腹橫筋膜的堅固和完整性在腹股溝疝修補術中具有重要的意義。近年來對擇期腹股溝疝手術病人多采用補片式無張力疝修補術,建立一個人工腹橫筋膜[7]。但因人工補片存在術后異物感明顯、刺激周圍組織滲液多、價格昂貴等缺點,對部分患者可選擇無張力織入編網腹股溝疝修補術[8]。該手術采用聚丙烯線織入編網,兼容在腹橫筋膜平面上并與其融為一體,形成纖維組織層。織網大小可因疝薄弱區大小而異,并直接完整修補及增強薄弱的恥骨肌孔。間斷織入編網及聚丙烯材料對周邊組織的刺激小,局部反應輕,漿液腫發生輕微[9]。編網因交叉網線形成的網眼相對較大,有利于引流和血管神經穿行,腹橫筋膜完整和良好的血供,可防止術后水腫和神經痛。該術式優點有:(1)術后局部沒有網塞硬塊抵壓不適,異物感輕。(2)術后可早期下床活動,恢復快,慢性疼痛發生率低。(3)網線在腹橫筋膜中間斷穿行并保持無張力,使腹橫筋膜和網線之間固定更為牢固。(4)術中出血滲血少,住院時間短。(5)縫線價格比補片低10倍,給病人減輕了經濟負擔,提高了社會效益。
在施行編網無張力修補術時需達到以下要求:(1)編網范圍根據缺損大小及恥骨肌孔大小決定,達到個體化要求,網編織成功后檢查效果如”繃床”感,有彈性,抗張力,達到強化腹橫筋膜和減輕局部僵硬不適感。(2)編網縫針時不可過深以免損傷腹內臟器,并避讓髂腹下神經和髂腹股溝神經,以免損傷后造成術后慢性疼痛,縫合在周圍纖維韌帶上后需要鎖扣固定,以防止縫線滑動和保持編網無張力。(3)預留的疝囊高位縫扎線須與內環口聚丙烯線固定,防止疝再次自編網孔脫出引起疝氣復發。(4)編網尾線和起始線打結至少5次以上,以防止因縫線易滑或打成滑結等原因,造成編網松散手術失敗。
本研究結果顯示,編網式無張力修補術和疝環填充式無張力修補術在手術時間上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編網式組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均少于疝環填充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1年兩組均無疝氣復發。
綜上所述,編網式無張力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臨床效果確切,術后并發癥少,恢復快,異物感輕,疼痛輕,可早期下床活動,減輕了患者痛苦和經濟負擔,在一定程度在優于疝環填充式無張力修補術,尤其適用于老年患者,值得在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