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浩
(解放軍第九六O醫院<泰安院區> 山東 泰安 271000)
肺癌為臨床常見惡性腫瘤,對患者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造成影響,死亡率及發生率較高,患者初發疾病時,不見明顯癥狀,疾病隱匿性較強,患者一旦發現病情嚴重,診斷時已經進入晚期。臨床肺癌常見的治療方法為手術、化療及放療。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微波消融術在肺癌疾病中應用。本次實踐利用CT引導微波消融術在肺癌患者治療中,以下為詳細分析。
2016年2 月—2018年4月我院納入的肺癌患者人數為80例,男女患者人數分別為48例、32例,患者年齡為40~78歲,平均年齡為(57±3.45)歲,中心型肺癌及周圍型肺癌人數分別為40例、40例,單個病灶患者48例,2~3個病灶患者人數為32例。患者病灶直徑在3cm以下人數44例,直徑在3cm以上人數為36例。兩組患者常規資料并無明顯差異,具有對比價值。
對照組患者施以常規化療,對鱗狀細胞癌患者施以吉西他濱聯合順鉑治療;對腺癌患者施以培美曲塞來聯合順鉑治療。患者單次治療時間為15d,將60d作為一個周期[1]。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治療方案上,施以CT引導微波消融術治療,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選擇16層螺旋CT設備及微波治療設備、微波刀[2]。患者在術前使基礎治療,為患者止咳及鎮靜處理,改善患者心肺功能,使患者保持呼吸順暢。患者治療前還需進行檢查,檢測患者血常規、肝腎功能、凝血功能及心電圖等。
微波消融術在應用過程中,利用CT儀器對患者病灶處進行掃描,根據掃描結果選擇穿刺位置,明確穿刺深度及進針角度。根據病灶處位置及形態確定入路路徑。利用利多卡因為患者施以局麻處理,并根據設定角度進針,CT再次進行掃描,確定進針路線是否正確。進針過程中按照長軸進入,穿刺后進入腫瘤遠端,針尖位置確定后,與氧化鈉注射液接通,建立循環系統[3]。設定相關參數,功率設定為40~80W,治療時間為15~20min。拔針過程中需指導患者控制呼吸,治療結束后,CT設備檢測患者病灶,觀察是否發生氣胸及血胸等不良癥狀,叮囑患者注意休息,在12h觀察患者生命體征。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及并發癥發生率。控制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穩定)例數/總例數×100%。
對照組患者疾病控制率為75%,觀察組患者疾病控制率為87.5%,觀察組患者疾病控制率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見表1。

表1 對照組及觀察組治療效果對比[n(%)]
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對比,氣胸、血胸、發熱、血痰等并發癥發生率差異不顯著,見表2。

表2 對照組及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我國肺癌患者人數不斷增加,臨床治療方案中手術治療方案作為首選[4],患者診斷發病期一般為晚期,手術治療難度較大,成功率較低。針對此問題,應當找到一種安全且有效的治療方式,減少對患者的傷害,提升治療效果。微波消融術在開發后,在癌癥患者治療中,取得顯著效果,患者生存時間得以延長[5],生活質量得以改善。在本次實踐過程中,觀察組在對照組患者基礎上,施以微波消融術治療,治療效果優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率與對照組差異不明顯,因此將微波消融術應用于肺癌患者治療中,具有較高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