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陽
(四川省腫瘤醫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乳腺癌是威脅女性生命安全的惡性腫瘤疾病之一,近年來亞洲地區乳腺癌發病率有所上升,臨床中針對乳腺癌患者予以保乳手術治療效果顯著,患者術后往往需要實施放射治療[1]。本研究針對乳腺癌保乳術患者調強放射治療前實施CT圖像引導,對其擺位誤差情況予以分析。
選擇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乳腺癌保乳術后接受調強放射治療的患者80例。乳腺癌保乳術患者最小年齡33周歲,最大年齡72周歲,中位年齡(51.29±10.88)周歲。納入標準:(1)術后均處于Ⅰ至ⅡA期;(2)患者了解本研究內容,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1)認知能力異常;(2)放療耐受性不足;(3)病案資料缺失。
全部乳腺癌保乳術患者均在CT圖像引導下實施調強放射治療,取患者仰臥位,應用放射治療固定系統予以妥善固定,囑患者深呼吸后保持呼吸平靜,通過CT設備對患者頸部、鎖骨、腋窩、乳腺、肺部等位置予以定位掃描,層厚3.0mm,并在其固定膜相應位置予以標記[2]。根據患者病情及CT圖像定位情況,并給予患者制定放射治療計劃。
在第一次、第二次及第十次放射治療定位前、后通過患者正、側位標準射野數字重建圖像,測量患者擺位誤差,包括X方向、Y方向、Z方向。
本研究80例乳腺癌保乳術患者相關數據錄入SPSS19.0軟件之中,CT圖像引導前后第一次、第二次、第十次X方向、Y方向、Z方向擺位誤差數據行t檢驗,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數據對比以P<0.05為校準基線,對本研究統計學意義予以判定。
對比引導后與引導前乳腺癌保乳術后第一次放療擺位誤差數據,引導后第一次放療X方向、Y方向、Z方向擺位誤差均低于引導前,兩者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乳腺癌保乳術患者第一次放療擺位誤差比較(±s,mm)

表1 乳腺癌保乳術患者第一次放療擺位誤差比較(±s,mm)
引導后 40 2.41±0.63 2.74±0.58 1.53±0.24引導前 40 3.18±0.72 3.56±0.64 1.88±0.31 t-7.1986 8.4915 7.9850 P-0.0000 0.0000 0.0000
對比引導后與引導前乳腺癌保乳術后第二次放療擺位誤差數據,引導后第二次放療X方向、Y方向、Z方向擺位誤差均低于引導前,兩者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乳腺癌保乳術患者第二次放療擺位誤差比較(±s,mm)

表2 乳腺癌保乳術患者第二次放療擺位誤差比較(±s,mm)
引導后 40 3.02±0.68 3.4±0.63 1.84±0.37引導前 40 3.96±0.91 2.79±0.84 2.23±0.51 t-7.4010 5.1961 5.5362 P-0.0000 0.0000 0.0000
對比引導后與引導前乳腺癌保乳術后第十次放療擺位誤差(見表3),引導后第十次放療X方向、Y方向、Z方向擺位誤差均低于引導前,兩者差異顯著(P<0.05)。
表3 乳腺癌保乳術患者第十次放療擺位誤差比較(±s,mm)

表3 乳腺癌保乳術患者第十次放療擺位誤差比較(±s,mm)
引導后 40 2.81±0.66 3.09±0.66 1.65±0.32引導前 40 3.74±0.86 3.56±0.74 1.96±0.43 t-7.6731 4.2395 5.1729 P-0.0000 0.0000 0.0000
乳腺癌疾病臨床之中通過手術、化療、放療、靶向治療方案,當前臨床醫療技術迅速發展背景下,乳腺癌保乳術后采用調強放射治療效果顯著,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臨床治療效果,延長患者生存時間[3]。但是,放射治療最大的問題在于其精度,提升其放療區域精度控制水平,可提高其調強放療治療效果,且降低臨床不良反應發生比例。鑒于此,本研究通過CT圖像引導下實施調強放射治療,可提升其擺位固定精度。本研究結果顯示,CT圖像引導后第一次、第二次、第十次放療X方向、Y方向、Z方向擺位誤差較低,可保障其臨床調強放射治療效果。有研究顯示,乳腺癌保乳術調強放射治療體位固定誤差Z方向在3.0mm內、X方向、Y方向在5.0mm內,其調強放射治療靶區劑量均勻性較強,其放射治療效果較好。
綜上所述,本研究對乳腺癌保乳術患者予以調強放射治療,為保障其放射治療的精確度,通過CT圖像予以引導,能夠獲取更為精確的體位擺放效果,進而降低患者擺位誤差,提升其調強放射治療效果。因此,CT圖像引導在乳腺癌保乳術調強放射治療方面具有臨床推廣及應用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