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楊柳
(桂林醫學院附屬醫院新生兒科 廣西 桂林 541001)
隨著現代分娩技術的不斷發展,早產兒的存活率得到顯著提高,但早產兒由于其器官和生理功能尚未發育完善,因此,它會受到外界環境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影響孩子的整體健康發展。研究表明,對早產兒開展有效護理措施,能促進患兒神經及體格健康發育[1]。袋鼠式護理通常用于早產患兒,通過早期應用袋鼠式護理模式,可積極改善患兒體格發育及神經功能,相應提高后續治療療效,但上述護理模式實施后對早產兒神經行為、體格發育相關研究偏少,因此,本文探討了袋鼠型護理模式對早產兒的療效,具體如下。
抽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5月期間收入新生兒共計360例,按照護理模式不同分為兩組,各180例,納入標準:①經過患者家屬同意后自愿參與本次實驗研究;②納入患兒妊娠滿28周至不足37周間分娩者,新生兒體重1000~2499g。排除標準:①患有缺血、缺氧性腦病患兒;②存在先天性疾病患兒。對照組中男101例,女79例,胎齡30~36周,平均(34.5±3.4)周,觀察組中男98例,女82例,胎齡30~36周,平均(33.6±2.8)周,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意義(P>0.05)。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期間嚴密觀察早產兒生命體征變化,遵照醫囑予以皮膚護理、家屬健康教育。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結合了袋鼠護理:①準備工作:對早產兒家庭成員做好相關健康教育,包括袋鼠式護理開展、護理步驟、操作相關注意事項,如何開展持續接觸并詳細觀察早產兒狀況,母乳正確喂養知識掌握程度等。②在病房里設置一個專門的袋鼠式護理室,以提供良好的護理環境,室溫控制在22~24℃,濕度控制在55%~65%之間。③開展袋鼠式護理前,保證早產兒的生命體征平穩,自主呼吸良好,早產兒俯臥母親裸露胸前,將頭部置于雙側乳房間,使用特殊袋鼠護理套裝固定新生兒,頭部向一側傾斜,舒適的位置與母親接觸。利用手臂支撐住新生兒臀部、背部,調整體位,柔軟干凈毛巾包裹新生兒。在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并從側面指導。第一次以30min為宜,護理過程中生命體征平穩,二次可延長60min,2次/d,保證固定時間進行,連續14d。
采用新生兒神經行為測定(NBNA)[2]量表對兩組新生兒神經改善情況進行比較,滿分分值40分,分值越高,神經行為良好。對新生兒出生后42d體重質量、身高進行比較。
護理前兩組NBNA評分、體重、身長增長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NBNA評分、體重、身長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表 兩組護理后NBNA評分、體重、身長比較(±s)

表 兩組護理后NBNA評分、體重、身長比較(±s)
組別 n 體重增長(kg) 身長增長(cm) NBNA評分(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180 1.52±0.31 1.96±0.41 4.12±1.11 6.99±2.05 30.12±2.65 38.65±4.65對照組 1810 1.56±0.27 1.76±0.54 4.18±1.25 5.69±1.25 30.64±2.78 32.36±4.12 t--1.305 3.958 -0.482 7.264 -1.816 13.583 P-0.193 0.000 0.630 0.000 0.070 0.000
隨著現代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父母越來越重視新生兒智力的發展和培養。因此,通過實施袋鼠護理干預,可以進一步提高新生兒的智力。皮膚作為人體的較大感覺器官,通過開展袋鼠式護理服務干預,促使患兒與母親之間充分接觸,能起到刺激新生兒皮膚感覺器官作用,同時可將觸覺刺激傳入腦部。同時,皮膚上感覺器能將聽覺、視覺、位置感覺及平衡感覺等信息傳入中樞神經系統,達到刺激中樞神經系統感覺的目的,促進神經細胞與觸覺接觸的形成,從而促進后續神經腦系統的發育[3]。
本文研究表明,對臨床早產兒采取袋鼠式護理,能有效改善患兒神經功能,同時促進患兒后期整體體格發育,與對照組比較,P<0.05。皮膚是身體最大的感覺器官,袋鼠護理模式則通過早產兒和母親之間的皮膚接觸,充分促進皮膚的利用,并刺激新生兒皮膚上各種類型受體的廣泛分布,并對新生兒皮膚上廣泛分布各類感受器予以適宜刺激,進一步促進觸覺刺激進入腦部,將感受器上相關信息傳入中樞神經系統,引起中樞感受點興奮,促進神經細胞形成加強觸覺、其他感覺神經聯系,進一步增強智力、神經系統發育。
綜上所述,早產新生兒開展袋鼠式護理,能有效改善神經功能,促進患兒體格發育,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