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叢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放療三科 河南 鄭州 450000)
乳腺癌為影響女性身心健康的常見疾病之一,是指發生于乳腺腺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1]。臨床以乳腺腫塊、乳頭溢液、“橘皮樣改變”為主要臨床癥狀。目前,外科手術為乳腺癌治療的首選方式[2-3],但由于該手術的特殊性,患者易產生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影響手術效果和疾病預后。因此,術后輔以合理、有效的護理方式對改善患者的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旨在觀察精細化護理應用于乳腺癌圍術期護理中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將2017年1月—1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83例乳腺癌患者作為對照組,將2018年1月—1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92例乳腺癌患者作為實驗組。實驗組平均年齡(49.31±6.17)歲;腫瘤分期Ⅰ期33例,Ⅱ期41例,Ⅲ期18例。對照組平均年齡(48.95±6.32)歲;腫瘤分期Ⅰ期29例,Ⅱ期37例,Ⅲ期17例。兩組患者臨床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且該研究通過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予常規護理,包括術前指導患者進食高營養、高蛋白等食物;做好供皮區皮膚準備。術后6h取半臥位,予高熱量、高維生素飲食;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切口和皮瓣等情況,妥善固定引流管并保持有效負壓;觀察患側上肢有無水腫、血液循環或功能障礙。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精細化護理:①術前:保持病房整潔、安靜,室溫為18~22℃,濕度為50%~60%,處于通風狀態,并早、晚各消毒一次;通過手冊、視頻、口頭表述等方式向患者講解手術流程和注意事項;為患者講解手術的科學性和手術成功案例以減輕患者的擔憂,鼓勵家屬陪伴患者以提供社會支持;根據患者病情及經濟情況共同為患者制定最佳治療方案,減輕不必要的經濟負擔。②術后:若患者疼痛較劇烈,可遵醫囑予適量鎮痛藥物;協助按摩患者傷口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注意調整胸帶加壓包扎情況;密切關注患者心理狀態并進行引導,鼓勵患者與病友多溝通、交流、分享經驗,相互支持;為患者制定個性化康復計劃,循序漸進。
比較兩組的住院時間、生活質量和并發癥發生率。生活質量[4]:采用生活質量自評量表(SCL-90)評定生活質量,包括恐懼、抑郁、軀體化等10個因子,分數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差。
采用軟件SPSS17.0對本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分析。統計結果以P<0.05表示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SCL-90評分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干預后,兩組SCL-90評分均降低,但實驗組低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住院時間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
表 兩組患者治療后住院時間和生活質量比較(±s)

表 兩組患者治療后住院時間和生活質量比較(±s)
注:組內比較aP<0.05,組間比較bP<0.05。
組別 住院時間(d) SCL-90(分)干預前 干預后實驗組 8.91±1.32b 166.63±31.74 125.44±18.67ab對照組 15.03±2.07 165.71±30.65 143.31±20.85a
實驗組傷口感染2例,皮下積液1例,上肢水腫1例;對照組傷口感染4例,皮下積液3例,上肢水腫2例,上肢活動受限3例。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4.35%)顯著低于對照組(14.46%)(P<0.05)。
近年來,隨著生活方式和生活節奏的改變,乳腺癌發生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原位乳腺癌并非致命性癌癥,但由于乳腺癌細胞喪失正常細胞特性后致使細胞間連接松散,癌細胞一旦脫落隨血液或淋巴液播散至全身,形成轉移后容易危及患者生命。但乳腺癌手術本身作為應激源易造成患者生理與精神創傷,而術后乳房缺失易降低患者生活質量。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實驗組SCL-90評分上升水平和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住院時間少于對照組(P<0.05)。這提示,精細化護理應用于乳腺癌圍術期中護理效果良好。這可能是因為,乳腺癌手術患者心理需求更高,精細化護理通過改善病房條件為患者提供舒適環境,通過為患者講解手術相關事宜及家屬、病友等多方支持增強患者信心,通過采取預防性措施降低術后相關并發癥的發生,通過為患者制定合理的計劃改善患者負面情緒。
綜上所述,精細化護理有利于提高乳腺癌患者圍術期護理效果,改善生活質量,減少住院時間,降低并發癥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