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美蘭
(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 廣東 珠海 519000)
院內感染指的是在醫院內發生的感染,或者在醫院感染,出院后發病。院內感染的發生與兩個因素有關:一是患者的抵抗力、免疫力較差,給病菌的侵入創造了有利條件[1];二是患者缺乏健康意識,沒有足夠重視院內感染。醫院環境的特點決定了醫院內必然存在大量病原菌,也不排除患者會將其他類型的病原菌從院外攜帶至院內[2]。院內感染發生后,患者必須接受額外的治療,延誤了康復時間,還會導致病情進一步加重,個別患者甚至因此死亡。如何預防、控制院內感染成為護理管理工作的重點。本研究以90例婦產科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比較了常規護理管理、無縫隙護理管理對于減少院內感染的影響,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納入本次研究的90例婦產科患者均選自2018年1月—12月,對照組(n=45)年齡20~47歲,平均年齡(33.56±2.14)歲;病程1~3年,平均病程(1.98±0.46)年;疾病類型:5例卵巢腫瘤、11例盆腔炎、3例妊高癥、6例人工流產、8例宮外孕、4例子宮肌瘤、3例陰道炎、5例功能性子宮出血。觀察組(n=45)年齡21~45歲,平均年齡(34.71±1.86)歲;病程1~2年,平均病程(1.86±0.32)年;疾病類型:4例卵巢腫瘤、10例盆腔炎、4例妊高癥、8例人工流產、5例宮外孕、6例子宮肌瘤、5例陰道炎、3例功能性子宮出血。兩組婦產科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常規護理管理:告知患者藥物的用法和用量、叮囑注意事項、密切觀察生命指標、口頭健康教育、主動和患者交流。
無縫隙護理管理:
1.2.1 轉變觀念 在護士長的帶領下,全科護理人員共同學習無縫隙護理管理的相關知識、了解護理管理的技巧、提升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術水平。明確護理人員的行為規范和崗位職責,讓每項護理內容都能有據可依、有章可循[3]。
1.2.2 心理干預 在不斷的交流中建立相互信任、理解的護患關系,盡可能滿足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多觀察患者的表情、神態,留意其不良的心理狀態,比如緊張、焦慮、悲觀、抑郁等,耐心聆聽患者的傾訴,多關心、鼓勵患者,幫助患者完成信心重建。將疾病、治療、護理的相關知識告知家屬,患者私密部位的護理可以由家屬負責[4]。
1.2.3 環境管理 營造安靜、溫馨、整潔的病房環境,根據每天的天氣情況合理調節室內溫度和濕度;嚴格做好消毒滅菌工作;針對重點部分采取預防感染措施,在進行護理操作時,嚴格執行無菌操作。
1.2.4 生活護理 綜合評估患者的臨床癥狀、病情嚴重程度和體征,在生活中主動幫助自理能力較差的患者。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采取護理管理措施,在不影響患者治療效果、身體健康的情況下,靈活調整護理措施,讓護理更加契合患者的真實情況[5]。
1.2.5 加強院內感染的控制力度 完善婦產科護理管理體系,嚴密監測微生物的含量,嚴格執行六步洗手法,做好雙手衛生,采取一人一物一巾的護理模式[6],避免交叉感染。組織患者參加健康知識講座,讓患者明白院內感染的危害性和風險因素,做好防感染措施的監督和指導,讓患者了解導致院內感染的主要途徑、致病菌與相關的預防、處理措施。
1.2.6 合理應用抗生素 每位患者應用抗生素治療前,必須進行藥敏試驗與實驗室病原學檢查,以患者的病理特點、具體免疫狀態為依據[7],合理選擇抗生素,盡量縮短抗生素治療的時間。
1.2.7 查找護理管理中存在的縫隙 通過系統的培訓提升護理人員的職業素養,持續改進婦產科的臨床護理質量。邀請資歷深、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對年輕、資歷淺的護理人員進行醫療護理素質拓展訓練;不斷優化、改進護理措施,階段性的總結、反思護理經驗以及臨床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尊重患者的生活習慣、宗教信仰、人格尊嚴,保護好患者的個人隱私。
①比較兩組患者的院內感染發生率,包括呼吸道感染、術口感染、宮腔感染、泌尿系統感染、胃腸道感染等。
②在患者出院前向其發放婦產科自行設計的問卷調查護理滿意度:>85分表示滿意;70~85分表示基本滿意;<70分為不滿意。以滿意率和基本滿意率相加之和作為總滿意度。
本研究應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中,呼吸道感染與胃腸道感染各1例,發生率4.44%;對照組中共有8例院內感染,泌尿系統感染、呼吸道感染、胃腸道感染各2例;術口感染和宮腔感染各1例,發生率17.76%,組間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院內感染發生率比較[n(%)]
觀察組中:滿意32例、基本滿意12例、不滿意1例,總滿意度97.78%;對照組中,滿意、基本滿意的例數分別有14例、18例;不滿意13例,總滿意度71.11%(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n(%)]
無縫隙護理管理指的是從患者入院開始,直至患者出院,整個過程都能享受到系統、科學、完善的護理服務。醫院組織護理人員統一參加無縫隙護理管理培訓,學習無縫隙護理技巧、內容,提高服務意識和操作技能。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用專業的態度獲得患者的信任,注意保護患者的隱私,尊重患者的獨立人格,加強護患交流,積極干預患者的負性情緒,提高其治療信心。耐心詢問患者的個人需求,并盡量滿足;密切觀察患者的臨床表現和病情變化,做好常見并發癥的預防粗喔屎;護士長制訂合理、科學的排班制度,充分考慮護理人員的專業、特長、經驗、能力并結合患者的病情和需求,實施彈性排班,提高護理效率,保證臨床護理工作的連續性和無縫隙,嚴格控制院內感染風險。
近年來,無縫隙護理管理在各個科室、多種疾病中都有廣泛應用,該護理模式的宗旨在于[8]:明確護理工作的重點內容,總結、反思護理縫隙,不斷的彌補護理缺陷,保證患者入院至出院這段時間能夠享受到細致、完整、完善的護理服務,提升婦產科的護理質量以及患者滿意度。婦產科院內感染是對患者的沉重打擊,護理人員必須高度重視,通過一系列的護理管理策略預防、控制感染,保證患者的身心健康與安全。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院內感染的發生率為4.44%,明顯低于對照組17.7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2例院內感染分別是呼吸道感染和胃腸道感染;而對照組中共有8例院內感染,其中1例宮腔感染、2例呼吸道感染、1例術口感染、2例胃腸道感染、2例泌尿系統感染。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達到了97.78%,僅有1例不滿意;對照組中,13例患者對常規護理管理不滿意,總滿意度只有71.11%,組間比較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
綜上所述,將無縫隙護理管理應用于婦產科患者中,能夠顯著降低院內感染的發生率,提高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程度,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