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裕
(廣西玉林市桂南醫院 廣西 玉林 537005)
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償期的常見表現或并發癥,在失代償期患者中發病率約為75%[1]。門靜脈高壓是引起腹水的主要原因,血清白蛋白減少導致膠體滲透壓降低是引起腹水的重要因素,而有效循環血量不足是造成患者水鈉潴留的直接原因[2]。西醫治療肝硬化腹水主要采用抗病毒、護肝、利尿等治療,但存在療效差和易復發的缺點,而中醫藥治療具有獨特優勢。我院2016年8月—2018年12月采用逍遙散合五苓散加減治療肝硬化腹水患者42例,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2016年8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肝硬化腹水患者84例,全部符合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發布的《肝硬化腹水的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診斷標準[3],同時經B超及CT檢查確診。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2例,觀察組男24例,女18例,年齡35~80歲,平均年齡(52.5±11.3)歲;病程2~18年,平均病史(5.5±1.2)年;肝炎后肝硬化29例,酒精性肝硬化9例,其他原因4例;Child-pughB級19例,C級23例。對照組男26例,女16例,年齡37~78歲,平均年齡(51.6±10.8)歲;病程1~16年,平均病史(5.3±1.1)年;肝炎后肝硬化28例,酒精性肝硬化13例,其他原因1例;Child-pughB級18例,C級24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基礎疾病及病情分級等一般性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予以抗病毒(恩替卡韋分散片或干擾素),根據病情予以白蛋白、血漿、利尿(螺內酯或呋塞米),護肝(復方甘草酸苷、還原型谷胱甘肽)等對癥支持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方法的基礎上給予逍遙散合五苓散加減治療,方藥如下:柴胡15g,茯苓15g,豬苓15g,炒山藥15g,當歸10g,澤瀉15g,桂枝10g,炒白術15g,附子6g,黨參15g,桔梗10g,炙甘草6g,隨證加減。藥物由中藥房統一提供并代煎,每日1劑,每次200ml分2次溫服。兩組均以4周為1個療程進行治療。
評價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觀察兩組患者肝功能(ALT、AST、ALB、TBIL)指標,記錄每天尿量及腹圍等指標的改善情況。
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肝功能恢復正常,腹水完全消失;有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肝功能好轉,腹水有所減少;無效:臨床癥狀、肝功能及腹水減少均未達有效標準。
應用SPSS18.0進行數據分析處理,計量資料對比應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應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2.8%,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3.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顯示兩組患者經治療后肝功能明顯改善,尿量增加,腹圍減小,但觀察組改善更為顯著,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肝硬化是多種肝病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脂肪性肝炎、代謝性肝病、免疫性肝病以及藥物性肝炎等長期發展的共同結局,具有起病緩慢,癥狀隱匿,臨床表現以慢性肝功能衰竭和門靜脈高壓為特點。而肝硬化腹水是許多肝臟疾病終末期的共同臨床表現[4],屬中醫“鼓脹”范疇。中醫認為該病為濕熱毒邪、飲酒過度、濁邪等外邪侵襲肝臟,肝郁氣滯、瘀血阻滯是其重要病機。最近一些醫家也認為,腹水的形成與體內濕熱長期稽留、飲食失調、肝氣郁滯、瘀血內阻,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等因素有關,故在治療上多以和解少陽、疏肝理脾、利水消腫為治則。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肝功能及尿量、腹圍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肝功能及尿量、腹圍情況比較(±s)
肝功能ALT(U/L) AST(U/L) ALB(g/L) TBIL(mmol/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2 70.2±28.4 38.6±16.5 55.3±10.4 31.5±9.8 27.8±7.1 34.3±6.2 74.7±6.6 29.2±5.3對照組 42 69.1±27.8 43.4±14.6 57.2±11.2 44.5±10.2 26.7±7.3 24.1±4.1 73.6±6.2 39.5±4.8 t- 0.921 5.762 0.813 6.243 0.791 7.428 0.784 7.221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續表2 兩組患者肝功能及尿量、腹圍情況比較(±s)

續表2 兩組患者肝功能及尿量、腹圍情況比較(±s)
腹圍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2 1539±336.1 1766±340.1 98.4±8.8 92.7±6.8對照組 42 1572±362.4 1634±356.3 97.2±8.1 95.3±7.8 t-0.437 4.116 0.506 4.315 P->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尿量
中醫藥治療肝硬化腹水具有獨特的優勢,尤其在西醫治療的基礎上聯合中醫治療可顯著提高臨床療效,以中藥疏肝、健脾、溫陽、利水不傷正,以治其本,西藥快速利尿、補充蛋白治其標,抗感染而驅其邪,支持治療固其內,避免單用西藥顧此失彼、耗傷正氣之慮,并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西藥的用量以及副作用的發生。駱彩英[5]對100例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以常規西醫療法,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予以茵陳術附湯合溫膽湯加減治療,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達92%,且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4%,且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腹水消退時間及肝功能恢復時間亦低于對照組。楊華等[6]對氣虛血瘀的79例患者,在應用西藥基礎上加用益氣活血利水法治療,收到良好療效,認為該方法有利于改善肝功能及門靜脈高壓情況。李鳳敏[7]采用中醫綜合療法即在西醫治療基礎上加用中藥逍遙散合五苓散加減內服及中藥消脹利水方肝脾區封包治療,總有效率達90%,療效優于單獨西藥治療對照組的83.33%。陳聞博等[8]則用鼓癥丸(生甘遂、黃芩、廣木香、砂仁)治療肝硬化腹水31例,有效率達90.32%。認為采用瀉下逐水、補氣利水兼燥濕和胃之法可明顯改善肝硬化腹水的療效。本組病例在西醫藥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逍遙散合五苓散加減治療肝硬化腹水42例,總有效率達92.8%,療效明顯優于單純西藥治療的對照組,且觀察組的肝功能、尿量及腹圍等指標的改善均優于對照組,顯示該方法治療肝硬化腹水療效顯著,有利于肝功能的改善,并有利水作用,與文獻報道結論相一致。方中柴胡透少陽之邪,舒暢氣機,使肝郁得疏,澤瀉利水滲濕,茯苓、豬苓淡滲,可增強澤瀉利水之功,佐以白術與茯苓相伍健脾以運化水濕;當歸活血化瘀,桂枝溫化陽氣以助利水,黨參益氣健脾,以解脾虛之困;桔梗宣肺利氣,宣通上焦之氣;附子溫補腎陽,達到三焦同治的目的;甘草調和眾藥;諸藥配伍共奏和解少陽,疏肝理脾,活血祛瘀,利水消腫之功效。
綜上,逍遙散合五苓散加減治療肝硬化腹水療效顯著,對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延緩肝硬化進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