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鳳 于麗娜 馮亮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藥劑科 廣東 廣州 510140)
糖尿病是目前嚴重威脅人們身體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近年來的發病率不斷升高。國際糖尿病聯合會在2015年發布了糖尿病地圖,地圖顯示我國糖尿病患者將近11000萬,在世界排首位[1]。2型糖尿病在所有糖尿病中占90%以上。有研究發現,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療效果并不理想[2]。本研究就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析了患者的用藥情況與用藥效果,意在為臨床用藥提供參考,現報告如下。
2017年1 月—2019年1月,本院門診接診2型糖尿病患者80例,根據患者降糖藥物的用藥方法將80例患者分為兩組,每組各有患者40例。對照組40例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齡區間在53~77歲,平均年齡(65.65±4.43)歲;病程在2~9年,平均病程(5.5±0.8)歲。觀察組40例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齡區間在55~78歲,平均年齡(66.73±4.12)歲;病程在2~7年,平均病程(4.5±0.4)歲。兩組2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收集8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藥方,進行整理歸納,并應用2013年WHO中制定的標準,計算各類降糖藥物的用藥頻率。對照組40例糖尿病患者均單一用藥,觀察組40例患者均連聯合用藥。
(1)2型糖尿病患者的口服降糖藥物類型,使用頻率(應用DDDS排序[3]統計)。(2)兩組2型糖尿病患者的用藥效果,根據患者的定時的血糖檢查結果。有效:患者空腹血糖小于7mmol/L或患者餐后2h血糖在7mmol/L~11.1mmol/L范圍內。無效:患者空腹血糖大于7mmol/L或患者餐后2h血糖大于11.1mmol/L。
所有研究數據均應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院接診的80例患者口服的降糖藥物用藥頻次為:二甲雙胍、格列齊特、阿卡波糖、瑞格列奈片、伏格列波糖等。聯合用藥的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顯著比單一用藥的對照組更高,數據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用藥期間,均無不良反應發生,見表1、表2。

表1 2型糖尿病患者的口服降糖藥物類型,使用頻率

表2 兩組2型糖尿病患者的用藥效果[n(%)]
臨床在治療2型糖尿病時主要從控制患者的餐前餐后血糖出發,給予一定的降糖藥物,指導患者健康生活,注意飲食等。但是部分患者遵從醫囑,按時用藥,能夠獲取一定的效果;部分患者用藥后療效依舊不佳[4]。
從本研究可以發現,所納入的80例患者中用藥頻次最多的是二甲雙胍。雙胍類藥物是超重或是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選,能夠通過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從而增加機體的胰島素敏感性,改善患者的高胰島素血癥。藥理學表明,二甲雙胍不僅具有雙胍類降糖藥物的特點與優勢,而且能夠抑制肝糖異生,能夠促進外周組織攝取、利用葡萄糖,能夠改善外周組織的胰島素抵抗,降低血漿脂質的濃度,增加纖維蛋白的活性,降低血液的粘度,改善患者的腎血流情況[5]。在臨床應用后,具有較好的療效,因此應用廣泛。
從本研究結果可以發現,單一用藥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顯著低于聯合用藥患者。聯合用藥能夠選擇不同的作用機制以及藥動學者進行聯合,比如阿卡波糖與瑞格列奈,阿卡波糖起效較慢,但作用時間比較長;瑞格列奈起效快,但作用時間比較短。兩者聯合,能夠更穩定的控制血糖,且無明顯不良反應。
綜上可知,2型糖尿病臨床治療中,常用藥物有二甲雙胍、格列齊特等,但聯合用藥具有更好的療效,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