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華 向淑芳(通訊作者)
(重慶市云陽縣人民醫院兒科 重慶 404500)
隨著近年來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活條件的提升,小兒營養不良性貧血的發病率逐年增加。小兒營養不良性貧血是嬰幼兒的常見病,它是由于缺乏造血需要的鐵而造成的。經調查發現6歲以下的嬰幼兒貧血的概率在20%~40%。兩種疾病都嚴重的影響了嬰幼兒的健康成長,引起了社會的關注。本次研究探討小兒營養不良和小兒貧血程度之間的關系,為臨床治療提供有效依據。
將2017年2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1800例患兒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其中男童984名例女童816名。年齡6個月到6歲平均年齡(1.9±0.4),身體質量6.1~17.2kg,平均體重(8.1±1.5)kg。身高58~101cm,平均身高(74±1.8)cm。其中小于1歲的患兒487例,1~3歲的患兒712例,4~6歲的患兒601例。
研究分析1800例小兒營養不良性貧血患兒的臨床資料,對患兒的血紅蛋白含量進行檢查,將患兒分為輕度貧血、中度貧血和重度貧血3個級別。并調查患兒的身體狀況和營養攝入等。分析患兒貧血程度和營養不良之間的關系。
根據《小兒內科分冊》將貧血患兒分為輕度貧血、中度貧血和重度貧血。輕度貧血血紅蛋白值為90~110g/L,中度貧血血紅蛋白值為60~90g/L,重度貧血血紅蛋白值為30~60g/L。將小兒營養不良分為Ⅰ、Ⅱ、Ⅲ度。Ⅰ度營養不良:精神狀態正常。體重低于正常15%~25%,腹壁皮下脂肪厚度為0.8厘米~0.4厘米,皮膚干燥,身高不影響。Ⅱ度營養不良:精神不振,煩躁不安,肌張力減弱,肌肉松弛,體重重低于正常25%~40%,腹壁皮下脂肪厚度小于0.4厘米,皮膚蒼白、干燥,毛發無光澤,身高比正常減低。Ⅲ度營養不良:精神萎靡,嗜睡與煩躁不安交替出現,智力發育落后,肌肉萎縮,肌張力低下,體重低于正常40%以上,腹壁皮下脂肪消失。將患兒根據年齡進行分組,小于1歲為一組,1~3歲一組,4~6歲一組。對三組數據進行比較,分析小兒貧血程度和小兒營養不良之間的關系。
本次研究使用專業的統計軟件SPSS22.0進行分析,用χ2檢驗計數資料,通過計量資料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1800例患兒中患小兒貧血的1436例其中1~3歲的患兒最多,與另外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據見表一。1756例患兒患有小兒營養不良但三組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1436例患兒患有小兒營養不良性貧血,各度營養不良和貧血程度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營養不良Ⅰ患兒輕度貧血最多,營養不良Ⅱ患兒中度貧血最多,營養不良Ⅲ患兒重度貧血最多,兩者的嚴重程度有一致性,見表1、表2。

表1 不同年齡組的貧血情況[n(%)]

表2 貧血等級與營養不良關系
缺乏營養而造成的貧血稱為營養不良性貧血,是嬰幼兒的常見病。根據本次研究不難發現貧血程度和營養不良有直接聯系。小兒營養不良性貧血可以造成嬰幼兒的發育遲緩,同時可能造成嬰幼兒的智力低下,是造成國民素質低下的主要原因。小兒貧血的臨床病癥不明顯,很容易被家長忽視而不能及時的得到治療。要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在各社區積極大力推廣小兒貧血知識。小兒營養不良性貧血首先是一種營養不良性疾病,我們要針對病因要檢查出患兒到底是缺乏什么物質,不要盲目的去給患兒進行盲補,如果是缺鐵性的要及時運用補鐵藥物,如果是巨幼細胞性貧血要補充葉酸或維生素B12。要根據缺乏的元素進行相應的藥物補充。同時除了藥物補充外還要通過食補來配合藥補,通過吃一些富含營養元素的的食物讓自身機體達到一個更好的狀態,作為藥物治療的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