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霄君 林子聞 丁秋龍 洪倩倩
(1浙江省天臺縣人民醫院消化內科 浙江 臺州 317200)
(2寧波市醫療中心李惠利醫院消化內科 浙江 寧波 315040)
食管癌是常見的消化道腫瘤,全世界每年約有30萬人死于食管癌。我國是世界上食管癌高發地區之一,發病率和死亡率占全球的50%以上,男性多于女性,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早期食管癌常常無癥狀,目前臨床診斷的食管癌約50%~80%屬于中晚期,手術切除率及遠期生存率很難取得滿意效果,而早期食管癌按不同病情給予合理治療,可以獲得理想的長期效果,黏膜切除術的5年生存率為97%,食管切除術的5、10、15、20和25年生存率分別達到90%、75%、65%、55%和50%,基本和同時期、同地區和同年齡組未患食管癌人群的生存曲線相比幾乎一致,證明了早期食管癌食管切除術完全可以達到治愈的效果[1]。因此開展食管癌篩查,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診斷率、治療率及提高癌前病變的診斷監測,對延緩病人的生存期、提高生活質量具有重大的意義。浙江省天臺縣是食管癌的高發區之一,但發現時多已處于中晚期,預后差。內鏡檢查并活檢是現今食管癌的主要確診手段,但單純的內鏡檢查陽性率僅為50%左右[2]。其他內鏡技術如使用熒光內鏡、共聚焦顯微內鏡等因為開展受限,不方便作為人群食管癌篩查的手段,有文獻報道采用內鏡碘染色技術可明顯提高早期食管癌的檢出率[3]。因此本研究擴大樣本在浙江省天臺縣食管癌高發地區探索碘染色在食管癌高發區篩查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變的應用價值,對比在普通內鏡檢查時是否行碘染色,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變檢出率和食管癌早診率的差異。
(1)入選標準:40~69歲的天臺居民,身體健康,無心,腦,肺,肝,腎等重要臟器疾患者。正在服用抗凝血藥物者,須停藥一周后檢查出凝血功能正常者方可入組。(2)排除標準:嚴重心臟病,甲狀腺功能亢進,心力衰竭者;重癥呼吸道疾病,呼吸困難,哮喘持續狀態者;咽后壁膿腫,嚴重脊柱畸形,或主動脈瘤患者;身體虛弱不能耐受內鏡檢查,或難以鎮靜自控者等。
2015年1 月—2016年7月,40~69歲的4313名天臺居民,經簽署知情同意書后,參加內鏡篩查。隨機分成兩組:一組是碘染色組2047例,采取內鏡下食管碘染色及指示性活檢的方法,再經過病理學確診;另一組是常規內鏡檢查組2266例,通過常規內鏡檢查,仔細觀察食管黏膜,發現異常黏膜再進行活檢,然后通過病理學確診。
Olympus Q260胃鏡,OTV-F3監視器,Olympus PW51噴霧導管,1.2%碘液配置:碘12g,碘化鉀24g,蒸餾水1000ml,混勻待用,用前以8層紗布過濾。
①輕度異型增生:異型增生的細胞主要分布在上皮的基底層或≤上皮全層的1/3。
②中度異型增生:異型增生的細胞達到上皮中層或≤上皮全層的2/3。
③癌前病變:包括輕度異形增生和中度異形增生。
采用SPSS22.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若符合正態分布,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若例數過少則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研究共入組4313例食管癌篩查病例,其中內鏡碘染色組納入2047例,男964例,女1083例,常規內鏡檢查組納入2266例,男1036例,女1230例。兩組人群在年齡和性別之間沒有差異,見表1。

表1 兩組食管癌篩查人群的性別、年齡比較
最終納入碘染色組2047例和常規內鏡檢查組2266例。在2047例碘染色組中檢出食管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變共131例,檢出率6.40%,其中食管輕度異型增生112例(5.47%),中度異型增生11例(0.54%),重度異型增生/早癌(原位癌和黏膜內癌)8例(0.39%);在2266例常規內鏡組中檢出食管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變共15例,檢出率0.66%,其中食管輕度異型增生11例(0.57%),中度異型增生2例(0.09%),重度異型增生/早癌(原位癌和黏膜內癌)2例(0.09%),見表2、表3。

表2 兩組癌前病變及早期食管癌檢出情況比較[n(%)]

表3 兩組癌前病變及早期食管癌輕重分型情況比較[n(%)]
常規內鏡檢查只能觀察到食管黏膜的顏色改變,黏膜粗糙,糜爛,斑塊等,對早期食管癌尤其是平坦型病變,食管慢性炎癥病變等,單靠肉眼判斷比較困難[5]。近年來的研究顯示超聲內鏡,熒光內鏡及放大內鏡檢查等新技術的應用,可明顯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診斷率,但因技術要求高,并且價格昂貴,難以普及。而用碘染色進行色素內鏡檢查,是一種較好的選擇。食管碘染色是碘與食管鱗狀上皮細胞內的糖原結合后的表現。正常食管黏膜被染成棕褐色,病變處黏膜因異型增生細胞內糖原被不同程度的消耗,與碘結合減少,呈現不同程度的黃色(稱之為不著色),其程度取決于病灶的異型程度。既往文獻已有小樣本的報道證實碘染色可以提高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變的檢出率[6],本研究通過大樣本隨機對照試驗進一步證實同樣發現碘染色相比普通內鏡可以提高癌前病變的檢出率。但本研究并沒有發現碘染色組與普通內鏡組的早期食管癌及食管癌早診率有統計學意義,這可能本研究兩組的早期食管癌的例數較少無法達到統計學意義相關。
近年來,內鏡技術發展迅速,目前窄帶成像放大內鏡(NBI-ME)和碘染色色素內鏡,是目前有效的用于早期食管癌的篩查方法,相比NBI-ME,碘染色技術可以更加直觀清晰地顯示病變境界,又因其對內鏡和操作者的要求比較低,價格低廉,易于開展,值得推廣應用,尤其在食管癌高發區更適合于食管癌高發區內鏡篩查[7],而NBI-ME則在預判病理分型,減少患者內鏡檢查不適和風險方面,更具優勢,更適合于早期食管癌可疑患者的精查[8]。Ide等[9]對129例頭頸癌患者進行食管癌篩查,分別使用非放大的窄帶成像技術和碘染色方法,結果顯示非放大的窄帶成像技術發現食管癌的靈敏度,特異度,準確率分別是100.0%,86.7%和87.6%,而碘染色方法對應分別是100.0%,72.5%和74.4%,窄帶成像技術在準確率和特異度上優于碘染色,但在靈敏度上兩者無明顯差別,該結果也提示碘染色技術可用于食管癌高發區的內鏡篩查。總的來說,食管碘染色內鏡篩查可提高癌前病變的檢出率,碘染色尤其對平坦型病灶,或者內鏡下黏膜正常的病變最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