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紀鵬
摘 要:遵義市新蒲新區大學城各大學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技術資源優勢,既發揮大學在知識傳承、科學研究、文化引領等方面的功能,又積極響應國家攻堅脫貧、精準扶貧號召,通過校地廣泛合作,更好地發揮了服務地方經濟的社會功能。通過校地之間不斷的探索與合作,強有力地助推我國農村振興偉大戰略實施。
關鍵詞:大學;地方;合作發展模式;雙贏
中圖分類號:G646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19-0031-03
大學除了為國家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服務地方經濟與社會事業的發展。地方政府如何充分利用大學的各種資源優勢,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推動地方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值得關注。促進大學與地方的融合,構建大學與地方共建共享,對于化解二者在發展中遇到的各種瓶頸,實現二者共贏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近些年來,新蒲新區政府抓住遵義市政府在新區規劃建設大學城的機遇,充分利用各高校的人才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實現了與各高校在醫療衛生、教育、農業等領域的密切合作,推動了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
一、新區政府和各醫學院校積極探索在醫療衛生領域的合作
2016年國務院發布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要把健康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立足國情,將促進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實施的全過程,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實現健康與經濟社會良性協調發展。建立健全健康促進與教育體系,提高健康教育服務能力,從小抓起,普及健康科學知識[1],這為政府和大學合作實施開展全民健康計劃提供了一個遵循。
(一)各醫學院校積極配合新蒲新區衛計委開展常態性的公益義診活動
隨著社會轉型,城鎮化大力推進,更多的農村青壯年紛紛涌向城市尋找工作。由于青壯年勞動力的流失,堅守在農村的更多的是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這部分留守者知識文化水平較低,身體健康狀況不穩定。如何加強這部分人的醫療健康知識普及,保障良好的身體素質,成為政府所關注民生的一大課題。新區衛計局充分利用遵義醫學院和遵義市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的人才資源,聯合學校配合其工作人員定期組織醫學生到村、社區、街道辦事處等單位開展公益醫診活動。結合不同的季節,對當地各種常見普發病充分利用各種圖片、臨床案例等靈活方式對居民進行健康知識的普及,讓人們了解最基本的醫療衛生常識,常見病的發病原因,預防及治療,向廣大人民群眾宣傳健康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鄉村衛生治理及國家治未病的理念等相關知識。經過近兩年的不定期的宣傳與普及,人們的健康意識普遍提高,人均患病率明顯減低,大大降低了家庭醫療支出費用,減少了因病致貧的發生率,義診活動與醫學常識的普及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
(二)積極幫助基層醫療單位培養急需醫學人才
基層大部分醫生由于學歷不高,技術水平一般,他們往往得不到患者的信任。人們的思想上也普遍存在縣城的醫生醫術比鄉鎮的要高,市醫院醫生的水平往往比縣城的要高的思想觀念,這導致人們一旦患病,就力所能及地選擇往高一級的醫院跑,最終導致省、市、縣醫療機構人滿為患,并常常因為看病問題導致醫療糾紛。與大醫院看病情況相反,到基層醫療單位看病的人寥寥無幾,連一般的手術做得都少,基層醫生的業務水平得不到提高。針對該情況,政府與醫學院校開展簽署了《提高醫務人員技術水平,滿意在基層活動》的戰略合作協議。政府充分利用遵義醫學院的人才資源及其附屬醫院的技術優勢進行醫改和為基層培養醫生、提高醫務人員技術水平。在政府組織下,基層醫療單位每年分批次地將基層醫務人員送往遵義醫學院附屬醫院進行技術培訓。通過該項措施,基層醫務人員的學歷水平、臨床動手操作能力、職業道德素養等得到了大幅提高,從而使得80%的疾病在基層都能得到順利解決,緩解人們大病小病統統涌向縣市醫院的情況,并由此減少老百姓到大醫院看病而產生的高額醫療負擔,這一做法也是響應國家醫改分級診療的精神。對一些基層處理不了的疑難病癥,基層醫院可通過網絡視頻方式,聯合專家進行會診,制定治療方案。對相關重癥疾病,基層無法處理的,就安排轉院,開辟綠色通道診治,確保診療及時。由于醫療知識的普及,病人對疾病的了解,分級診療活動的開展,對醫務人員業務素質培訓政策的積極實施,各級醫院在很大程度上改變醫患關系,也緩解了人們“看病難,看病貴”的現象,促進了和諧社會建設。由于遵義醫學院附屬醫院在合理調配資源、發揮信息優勢、服務地方所做的工作較為突出,所以該院得到了國家衛生計生委的表揚。2018年1月3日,全國改善醫療服務工作會議在京召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對遵義醫學院附屬醫院在“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中的突出表現進行了表揚。
(三)幫助地方醫療部門積極開展建檔立卡工作
為響應國家積極為患者建檔立卡政策,醫學院校衛生管理、公共管理等二級學院派出大學生志愿者到各基層鄉鎮醫院實習,利用熟練的醫學、信息、衛生管理技術協助整理基層病人檔案管理,完善病人病歷資料,建立病人相關信息數據庫,并根據病情檔案進行定期觀察診治。
學校在組織大學生志愿者或社工定期深入基層,宣傳普及醫學知識時,對一些當地群眾提出的醫學相關問題當時無法解決的,這些志愿者要做好記錄,返回學校后交到相關部門。部門組織教師、一線臨床醫生甚至相關專家共同討論研究解決辦法,等到下一個志愿者服務周期,可派具有一定臨床經驗的醫學研究生或教師志愿者參加義診活動時對群眾所提出的問題進行答疑解惑,解除村民對一些疾病因不了解而帶來的恐慌,并針對相關疾病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對那些偏遠地方的艾滋病患者、吸毒者要注重加強引導,協助政府做好預防工作。學生參加公益診療活動,提前接觸社會,接觸一些常見病的處理,做到理論與病例的有機結合,從課堂理論走向課外實踐,逐漸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加強學生在教師們的指導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對部分存在問題可以作為學生畢業論文選題,進行深入的研究,推動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