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秉杰 劉小麗 王薇薇



摘 要:低碳經濟發展是一個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致力于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青島市也不例外。由于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煤炭消費比例過大、企業工藝技術不過硬、整體能耗偏高,盡管減排力度不斷加大,但是整個環境壓力依然尚存。為此,必須按照低碳城市尤其是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客觀要求,制定科學的低碳規劃與減排路徑,加快企業技術創新,大力發展低碳產業,合理調整能源結構,穩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時,認真搞好生態保護,不斷提高環境承載力,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良性循環。
關鍵詞:青島市;低碳經濟發展;低碳城市建設
中圖分類號:F124.5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19-0145-04
引言
近年來,面對低碳經濟發展大潮,青島市大力開展節能減排工作,致力于低碳城市建設。在此推動下,碳排放總量穩步下降,生態環境開始改觀。但是,由于種種因素的影響,青島市低碳經濟發展中還存在著產業結構調整滯后、科技預算支出偏低、生態環境不理想、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等問題。為此,必須面向未來,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戰略高度出發,制定科學的低碳發展規劃,大力調整經濟結構,加強技術創新與環境保護,不斷改善能源結構。
一、青島市低碳經濟發展現狀
(一)碳排放情況
1.碳排放總量。青島市2007—2016年各年度的CO2排放總量主要是根據《青島市統計年鑒》中各年度的綜合能源消費量與總人口數量,由中科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提出的CO2排放量的計算公式“CO2總排放量=綜合能源消費量×K”計算出來的。其中,K是消費1噸標準煤所排放的CO2量。假定K=2.45,CO2排放總量的計算結果體系(如圖1所示)。
從2007—2016年青島市人均GDP和CO2排放總量的變化趨勢可以看出,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間,青島市對節能減排工作高度重視,人均GDP穩步提高,其增長速度一直高于CO2排放總量增長速度。同時,CO2排放總量在2007—2013年間也逐年增加。2007年,全市排放量為7 991.9萬噸,2013年增加到12 323.5萬噸,增加了71.7%。此后,CO2排放量開始減少,2016年降低至8 200萬噸,節能減排效果開始顯現。
2.人均CO2排放量。為了更清楚地把握青島市CO2的排放情況,有必要推算其人均CO2的排放量,并與其相仿的城市——廈門進行對比分析,計算結果(如圖2所示)。
從圖2可以看出,2013年以前,青島市人均CO2排放量在持續增高,2013年以后開始回落,2014年以后該指標開始逐漸接近廈門。比較而言,2013年以前青島市人均CO2排放量遠高于廈門,2013年二者相差4.19噸CO2,2016年已基本持平。在此,青島市人均CO2排放量的降低不言而喻。
(二)能源消費情況
1.能源消費低速增長,消費強度逐年下降。根據統計年鑒,青島市2007—2016年綜合能源消費量和萬元GDP能耗(見圖3)。從圖3中可以看出,2007—2013年,青島市綜合能源消費量一直保持低速增長,2013年開始回落。“十二五”以來,青島市加快西海岸新區、紅島經濟區、藍色硅谷的建設進程,服務業、藍色海洋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能耗低的產業比重增加,2013年青島市老城區工業企業改造搬遷中又淘汰了一大批落后的高耗能產業。因此,2014年青島市的綜合能源消費量平穩回落。另外,2007—2016年青島市萬元GDP能耗一直保持降低的趨勢,其中,2016年萬元GDP能耗為0.45噸標準煤/萬元,比2007年降低了52%。
2.能源結構逐步優化,原煤消費仍占主導地位。2009年,青島開發區先后引進新能源項目18個,進而構建了以“三低”為核心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就目前來看,青島市的一次能源主要是煤炭、石油、天然氣,新能源則是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和海洋能。截至2016年,清潔發電量比2011年增加了18.5倍,新能源占比達到9.2%。在工業能源消費方面,原煤消費逐漸減少,電力消費逐漸增加。但是,2016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能源消費中的原煤消費量折算成標準煤后仍然占全市綜合能源消費量的62.4%,煤炭消費依然占據主導地位。可見,全市工業能耗以煤炭為主,工業發展高碳特征突出,節能減排低碳發展壓力仍然較大。
3.公共交通規模偏小,能源消耗依然偏高。研究表明,城市碳排放中20%左右是由交通工具產生的。因此,公交系統越完善,越能夠有效降低碳的排放。為了更為精確地把握青島市的碳排放情況,特就每萬人擁有公交車輛的數量變化情況與廈門和大連市進行對比(見下頁圖4)。從圖4中可以看出,青島市地鐵的運營數量要遠低于廈門和大連,每萬人擁有公交車輛數偏低,人們出行更多地依賴私家車。因此,能源耗費比較多。青島市地形、地理環境比較復雜,地鐵建設難度較大。1987年,青島市開始籌劃地鐵建設,規劃建設18條線路,目前在建線路7條,全線開通的只有3號線。2號線和11號線預計2017年底才能開通,其他線路要在2018—2020年以后才能開通。地鐵建設的滯后,無疑大大增加了私家車的擁有與使用量,在客觀上增加了人均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量。
二、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的衡量
(一)青島市2007—2016年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的計量
1.青島市2007—2016年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綜合得分。從圖5的計算結果可以看出,青島市2016年已接近低碳經濟,但仍然屬于中碳經濟,2014年也是中碳經濟,2012年、2013年為中高碳經濟,2007—2011年則為高碳經濟。從圖5可知,2007—2016的十年中,青島市的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綜合得分大體呈上升趨勢,低碳經濟發展水平整體持續上升。而2011—2014年低碳經濟發展水平上升趨勢尤為明顯,其發展水平距離低碳經濟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國內學者楊珍通過研究總結計算出了低碳經濟評價的等級標準(見下表),并得到了一致認可。本文將參考其評價等級標準,判斷青島市的低碳經濟水平。
2.低碳經濟發展水平各系統得分。通過計算得到青島市2007—2016年低碳經濟發展水平分系統平均得分(見圖6)。
從圖6可知,經濟系統得分在2007—2010年明顯高于其他系統,說明青島市經濟增長較快,為發展低碳經濟貢獻最多,是其保障與后盾;而科技研發、減少能耗、生態保護還有所欠缺,貢獻相對偏低。2011—2016年,經濟系統得分的增長速度放緩,科技發展、能源消費評價得分超過經濟發展評價,其中能源消費系統的評價得分在2013—2016年超過經濟系統、科技發展,得分位居第一。這說明,青島市在降低能耗、研發技術上給予了更多的投入和扶持,資源循環利用效率逐步提高。但環境系統評分在總分的比重從2007年的26.4%下降到2016年的14.1%,說明環境因素對青島市低碳經濟發展的影響日益明顯。可見,環境系統評分則反映了青島市碳匯能力不足的現實。
(二)青島市低碳經濟發展水平分析
1.青島市低碳經濟發展總體水平逐漸提高。經過努力,青島市2015年已步入中碳經濟,低碳經濟發展水平持續上升。這是由于青島市以國家頒布的“十二五”規劃為指導,重視資源節約與綠色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同時,堅持科學發展原則,推動轉型升級與服務業發展,加強環境保護,低碳經濟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2.青島市低碳經濟發展水平還低于廈門、大連等同類城市。從經濟系統看,2011年之前青島市經濟系統得分總體低于大連、高于廈門;2012年以后青島市經濟系統得分被廈門趕超。這說明,相比較廈門而言,旅游外匯收入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出口總額的比重偏低仍然是青島市發展低碳經濟的劣勢因素。可見,青島市低碳經濟發展水平要遜色于廈門和大連。因此,應該借鑒廈門和大連發展低碳經濟的成功經驗。
三、青島市低碳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
作為能源輸入型城市,青島市的一次能源——原煤、原油和天然氣全部依靠外部輸入。青島市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主要依賴碳排放強度高的煤炭和石油,清潔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較低。這種能源結構會加大碳排放,破壞生態環境,阻礙低碳經濟的發展。目前,青島市單位GDP能耗為1.34噸標準煤/萬美元,與美國(1.41)大體持平,但與日本(1.09)等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因此,能源消費結構的不合理不言而喻。
(二)經濟結構調整相對滯后
1.三產比重提升緩慢。與自身經濟實力相比,目前青島市的結構調整則相對滯后,其主導產業仍然是具有高碳特征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則屬于低碳行業。2007—2016年,青島第三產業的占比從43.2%提高到54.7%,漸漸超過第二產業。同時,北京市三產的比重是80.3%、上海市為70.5%,分別高于青島25.6和15.8個百分點。可見,青島與之比較還有較大差距。
2.產業層次和產業水平依然偏低。在工業方面,目前青島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偏低,傳統工業比重偏高。農副食品加工、紡織服裝、石油化工、建材加工等高污染、高能耗的傳統產業增加值占比超過50%,而現代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比重不到1/10。在服務業方面,青島市傳統服務業比重偏高,現代服務業發展仍需提高。最后,旅游業方面。旅游總收入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偏低。青島市旅游總收入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從2007年3.78%降低到2016年1.35%,只有廈門(6.42%)的1/5,整個產業層次和產業水平依然偏低。
3.出口仍以粗放型產品為主,高新技術產品比重較低。青島市作為一個典型的外貿城市,其對外貿易規模的快速增長主要是依賴“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的傳統工業制成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仍未占據主導地位,整個出口結構很不理想,這與青島自身建設目標相比還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總之,青島市作為一個沿海旅游城市,環境承載能力有限:人均綠地面積低,森林生態系統難以維持城市功能的需要;濕地沒有得到良好的保護,濕地面積有所下降;海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減少;城市固體廢物污染、空氣污染日益嚴重,發展低碳經濟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 ?呂學都,王艷萍,黃超,孫佶.低碳經濟指標體系的評價方法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7):27-33.
[2] ?辛玲.低碳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統計與決策,2011,(7):78-80.
[3] ?陳躍,王文濤,范英.區域低碳經濟發展評價研究綜述[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4):124-130.
[4] ?王莉,何躍.影響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8):104-106.
[5] ?段梅,陳福生.中國省際低碳經濟發展能力測度與評價[J].廣東財經大學學報,2015,(1):23-32.
[責任編輯 劉 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