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 呂康銀
摘要:本文從城鄉和性別兩個角度出發,重點關注同胞數量對教育獲得差異的影響。研究表明,同胞結構對教育獲得的影響既存在著城鄉差異,也存在性別差異。同胞數量越多,被訪者受教育年限越少,與農村居民相比,城鎮居民的受教育年限更易受到同胞數量和結構的負向影響。同時,同胞數量對女性的負向影響大于男性受到的影響。此外,研究結果顯示,同胞結構對教育獲得的差異具有年代性。
關鍵詞:同胞數量;同胞結構;教育獲得;城鄉差異
一、引言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比例失調等問題日趨嚴峻,黨在十八屆五中全會決定,全面放開二孩政策,而我國在未來將迎來多子女時代。教育和家庭不僅是影響個人收入和社會地位重要的因素,也是代際資源傳遞的主要渠道,在社會分層研究中占據重要的地位。當前鮮少有人就多子女時代下同胞數量對孩子教育質量有沒有影響這一問題進行研究。因此,本文重點關注同胞數量如何影響子代的教育水平以及城鄉間和性別間的教育差異。
本文主要研究三個問題:(1)同胞數量是否對教育獲得具有影響?(2)同胞數量對教育的影響是否具有城鄉差異和性別差異?(3)在長期中,教育獲得的差異的變化趨勢如何?
二、文獻綜述
本文主要基于Blake于1981年提出資源稀釋假設,他認為家庭能給予子女的資源取決于家庭的資源總量和子女的數目。具體來說,兄弟姐妹越多,出生間隔越短,資源的稀釋程度就越大,從而子女的教育獲得越差。國內有一些學者關注到這一類的問題并進行相關研究。楊菊華(2010)通過分析2000年人口普查數據,發現比起非獨生子女,獨生子女享有更多的家庭教育資源,而計劃生育政策對小學、高中教育獲得和機會的影響大于初中階段。葉華和吳曉剛(2011)對2006年綜合社會調查數據的分析表明,兄弟姐妹數越多,女性受教育年數就越低,且性別間的教育差距越大,但年輕一代的性別間教育差距下降了。黎煦等(2016)證實了上述結論,發現與男性相比,同胞數量對女性教育獲得的影響更大,其中弟弟的數量對女性教育獲得影響最大。
通過文獻梳理我們可以發現,關于同胞數量對教育獲得影響的文獻較為豐富,但已有研究側重于從性別方面檢驗同胞數量對教育獲得的影響,鮮少有文獻從城鄉差異方面對我國教育獲得估計。因而,本文著力彌補這一空白,研究同胞數量對教育獲得的城鄉差異的影響。
三、數據、變量和模型
(一)數據與變量
本文使用的數據是2008年全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2008)。本文選擇的因變量是被訪者的受教育年數,自變量包括被訪者的同胞結構、性別、民族、戶口、地區、出生年代、家庭文化因素、家庭政治因素及家庭經濟社會地位因素。
(二)模型
本文研究同胞結構與家庭背景對教育水平的影響,根據已有學者的研究,我們設定如下模型:
其中,edui表示受訪者的教育水平,sibsizei表示受訪者同胞數量(不包括本人)及兄弟姐妹構成;registeri表示受訪者的戶口,城鎮或者農村;fami表示受訪者的家庭背景,包括家庭文化因素、家庭政治因素及家庭經濟因素;Xi表示受訪者的其他人口學特征,包括性別、地區、民族、出生年代。
四、實證結果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
如表1所示,總體上,城鎮戶口的被訪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明顯多于農村戶口,男性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明顯多于女性。具體而言,城鎮家庭比農村家庭平均多接受了3.6年的教育,而男性比女性多接受了1.2年的教育。其次,隨著同胞數量的增加,被訪者平均受教育年限會減少,城鄉間的差距則呈現出先增加后減小的變化,但性別間的差距則逐漸拉大。從城鄉角度來看,在獨生子女的家庭中城鄉間的教育差距最大,而在只有一個兄弟姐妹的家庭中城鄉間教育差距最小。從性別角度看,擁有5個及以上同胞的家庭中性別間教育差異最大,而獨生子女家庭出現了女性受教育年數高于男性的現象。
(二)回歸結果分析
為了考察同胞數量對城鄉和性別教育獲得差異的影響,我們分別對城鎮和農村、男性和女性四組樣本進行回歸,結果如表2所示。
從城鄉角度來看,同胞數量對被訪者受教育年限都是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其中,城鎮戶口比農村戶口更易受到的影響。從其他變量來考察城鄉教育差距,發現:性別對城鎮和農村居民都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其中農村地區的教育性別差距大于城鎮地區;民族對城鎮居民受教育水平的影響不顯著,但在農村地區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在考察家庭背景影響,發現家庭文化背景、家庭政治背景及家庭職業地位對被訪者教育水平都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其中,家庭職業地位因素對農村居民的影響不顯著;從地區因素來看,以西部為參照組,東部地區不管是對城鎮居民還是農村居民的影響都是顯著的,然而,中部地區僅對農村居民的教育水平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從出生年代來看,農村地區受出生年代的影響更大,“50s”對城鎮居民受教育水平影響不顯著,但其他出生年代對被訪者受教育水平都具有顯著正向影響。
從性別角度來看,同胞數量對被訪者受教育年限都是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其中,女性比男性受到的負面影響更大。從其他變量來考察性別教育差距,發現:無論男女,民族和戶口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且女性比男性更易受到其影響;家庭文化背景、家庭政治背景及家庭職業地位對被訪者教育水平都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其中家庭職業地位對男性教育獲得的影響更大,而家庭文化背景和家庭政治背景則對女性教育獲得的影響更大;從地區因素來看,以西部為參照組,東部地區影響都是顯著的,然而,中部地區的影響不顯著;從出生年代來看,年輕一代的被訪者受教育水平高于年老一代,其中女性受出生年代的影響更大。
注:*、**、***分別表示在10%、5%、1%的顯著性水平;括號內為穩健標準誤;控制變量包括性別、民族、戶口、地區、出生年代、家庭文化因素、家庭政治因素及家庭經濟社會地位因素,為簡化未列出。
五、結論與討論
本文基于Blake的1981年提出資源稀釋假設,使用了CGSS2008的數據來研究同胞數量對教育獲得差異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1)同胞數量越多,被訪者受教育年限越少,與農村居民相比,城鎮居民的受教育年限更易受到同胞數量和結構的負向影響。(2)同胞數量對女性具有更為顯著的負向影響,而對男性受教育年限的影響則不顯著。(3)不論是從城鄉角度還是從性別角度,同胞數量對教育獲得的影響受出生年代影響,其中隱含的是教育獲得更受到各個年代社會政策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黎煦,陶政宇.生育二胎對孩子教育水平的影響研究[J].人口學刊,2018,40(06)
[2]邵宜航,徐菁.高等教育擴張與教育機會不平等演變[J].經濟學動態,2017(12)
[3]黎煦,劉華.同胞數量與教育獲得的性別差異[J].人口與經濟,2016(03)
[4]葉華,吳曉剛.生育率下降與中國男女教育的平等化趨勢[J].社會學研究,2011,26(05)
[5]楊菊華.生育政策、姊妹結構與教育福祉關系研究[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