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白蛇傳》是我國江淮地區的一項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了千百年來我國人民的美好向往與精神追求。如何在新時代將其“有效”繼承,實現有價值的創新,是當今民間文學保護的母題之一。本文將從白蛇傳說演變特征分析其得以流傳的原因,并從文本、影視、電子三個方面進行繼承與創新的探討,以人籟問天籟,實現其新時代的突圍與重歸。
關鍵詞:白蛇傳說 演變特征 時代需求 電子游戲 影視
1.《白蛇傳》原文本的演變與傳播特征
據學界目前研究資料看來,《白蛇傳》傳說(以下簡稱《白蛇傳》),一開始是以小說話本的形式出現的,且具有累積創作型特征:從宋代至明清代,《白蛇傳》話本小說的演變實際上就是一個“從一個儒、道、佛三家用來教育世人不要貪戀美色,以免為妖孽所害的訓誡性的故事,到徹底改造為一個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將一個害人吃人的蛇妖改變成一個溫柔賢惠的白娘子”①的故事,從而顯示出了白素貞樂于助人、追求自由的內在美好品質,為愛犧牲、大膽追愛等故事精神范式。
但是,當我們仔細研究白蛇傳說的流變過程與接受過程的時候,就會發現其掩蓋在眾多對“品質”歌頌背后的價值與規律。我們可以看到,在《白蛇傳》的演變過程中,存在著以下兩方面的特點:
第一個,是從刻板枯燥的倫理說教,到潤物無聲的情感道德浸潤。在演變流傳過程中,《白蛇傳》從“推力”走向“拉力”,從恐嚇教化走向了“心之元聲”:在《西湖三塔記》這部《白蛇傳》粗為雛形的傳奇中,女主角“沒有脫離狠毒殘暴的本性,挖人心肝毫不心慈手軟,距離美麗善良的白素貞形象還有一大段的距離”②,作者正是由此讓人們對妖產生畏懼,戒色戒欲,娶“持家厚德”之婦,最終完成其關“風化體”之教化目的。這種血腥慘劇可以說是一種赤裸威脅,是一種“推力”;但我們今天看到的白素貞卻持家有方、救治災民,已然是一個心懷眾生,溫柔善良的白衣菩薩了,她的所作所為喚起了讀者對于真善美的向往,是一種倡導、感化,是一種“拉力”,更為自然,也更為動人,最終使該傳說既鮮且真,流傳至今。
《白蛇傳》演變的另一個特征,是“傳奇化”色彩漸弱,生活之意味愈濃。所謂“傳奇”,以“奇”為主,是指情節上不同尋常、吸人眼球的作品,在宋代話本中,或是由于文體字數限制,或是由于作者種種目的,白蛇與許仙的故事始終以情節的新奇為主;但是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從明到清,不僅細節處多了很多貼近人間氣息的煙火情節,更是讓整個故事多了人間的離合悲歡,多了動人心弦的抒情色彩,從一開始“奇”的吸引,演變為了引人入勝。
因此,“白蛇傳與以往白蛇故事的最根本區別還在于故事對蛇精的態度由厭惡向同情的明顯轉變”③。《白蛇傳》中真正能貼近讀者生活、走進老百姓內心世界的部分,才是最有價值的部分;其對“自由”、“愛情”等符合老百姓內心呼聲的美好愿望表達,才是讓讀者手不釋卷的真正原因。
所以我們可以說,《白蛇傳》的演變過程,是人們對故事的不斷“內化”與吸收的過程,也是故事本身不斷走向“動人”化的過程。這個過程把握住了時代矛盾,反映了大眾的“心之元聲”,通過對愛情、自由等當代流行元素的運用,讓受眾在感受到奇的同時更感受到“真”,感受超越時空、種族的“情”,完成了深化,最終得以真正地流入了讀者和聽眾的心扉。
2.《白蛇傳》的媒介創新
然而,隨著上個世紀讀者對白蛇故事的熟知,《白蛇傳》卻也逐漸走向了“背景板化”。在部分觀眾對白蛇故事高度熟悉的情況下,種種娛樂惡搞粉墨入場,《白蛇傳》不再是人們品讀觀賞的主體,反而成為了許多獵奇作品的背景與旗號。諸如一些網絡劇,讓許仙和法海相愛,借同性賣腐情節吸引大眾④,就一直為觀者們所驚奇。但正如我們之前所分析,這些作品對“奇”的諸多追求,卻恰恰是對《白蛇傳》真正的流傳因果的倒置與違背。因此,為了使《白蛇傳》故事不斷流傳,同時又能使其與新時代接軌融合,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創新,實現突圍與重歸:
2.1繼承發展原有體裁優勢,利用文本進行深化內化
在原有的文字領域傳播繼承,進行小說再創作,以“本色”謀發展:《白蛇傳》作為一種民間文學,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發展的。在今天不應把《白蛇傳》捧上高不可及的神壇,讓優點變成“從人乞”的枷鎖。有關部門可以進行優秀小說有獎征集活動,或競賽活動,讓小說創作恢復本身所擁有的巨大能量。也可以適當與新媒體結合,與著名網絡文學網站進行合作,讓眾多網絡寫手積極參與,這樣在再創作過程中加深人們對《白蛇傳》的理解,擴大傳播,提高影響力,讓《白蛇傳》作為一種民間文學得以繼續健康發展,而非只甘淪為影視的蒼白佐料。
2.2用一顆真誠的心來進行影視創作,搞創新而重品質
標題中之“真誠”,指的是追求商業價值的同時,必須注重作品的品質。這種“品質”,則是說能夠真正打動觀眾的、走進觀眾內心的一種要求。這種要求,又主要應該體現在能夠反映時代特征,能夠反映大眾呼聲上。
之前的一部分古裝影視確實貼近了《白蛇傳》文本,但也在00后等新時代成長起來的人難以特意接受的情況下而瀕臨“滅絕”。與此同時,又有一部分,且是大多數作品,讓女主穿上白衣,便又成了一部所謂“致敬經典”的白蛇作品了,但實際上,這些作品和《白蛇傳》根本無關。這樣的作品,只把《白蛇傳》當做了一種創作素材,根本沒有繼承《白蛇傳》的真正主題,讓人觀之無味,倍感無聊;除了能在其謝幕時讓觀眾像某鄉村醫生一樣大呼“被騙了!”之外和任何經典根本掛不上任何關系。比如2011年黃圣依主演的《白蛇傳說》,還有《白蛇傳之九尾狐》等各種白蛇系列影視,讓人摸不著頭腦,只能為各種尷尬的特效、裸露的肉體所無語,就都屬于這種問題。
其實,這兩種影視作品,前一種是已經“還原”經典,但缺乏“新意”;后一種則是胡編亂造,缺乏“心意”。這都是這些電視劇難以抓住《白蛇傳》魂性特征的結果——要么就是不符合時代需求,要么就是一味求“奇”,又難以真正打動人心,不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我們要做的是既有“新意”,反映新時代社會特征,又有“心意”,真正打動觀眾,貼近讀者心靈,因緣生法,動人心情。
再具體來說: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現在的“封建觀念”已經不是主要的思想矛盾了。“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文化氛圍,而不同的文化氛圍造就了那個時代的作者和觀眾。”⑤因此,在資本問題、環境問題、種族問題嚴重的今天,困擾現代人的金錢問題、親情問題等其實可以作為影視主題不錯的突破口。比如2017年年底上映的由劉亦菲主演的電影《二代妖精》就是這其中的一部佳作,即將在2019年上映的《白蛇·緣起》從預告片來看也同樣讓人充滿期待。
2.3突破影視,打入電子市場,順應二十一世紀潮流
當然,除去以上兩個堅持“精神內涵”方面的創新視角,我們也可以拓寬傳承領域,擴大傳媒視野,與游戲打通,融入廣大玩家市場。我們今天對白蛇傳說的繼承,繼承的“應是故事的精神內核”⑥,我們今天對《白蛇傳》的創新,也要“更多地體現在與時代內容和藝術表現形式的結合上。”⑦不少研究《白蛇傳》的學者都承認到:“媒介交互平臺和智能軟件設計,幾乎可以建構起所有想要建構的故事講述者,媒介操控成為不可回避的現實。”⑧因此,若將《白蛇傳》與擁有巨大市場的網絡游戲融合,也必將收獲巨大的影響力。諸如專門的網絡游戲制作、網絡游戲劇情添加、競技游戲皮膚模擬等,都是可供一試的方法。
《英雄聯盟》是騰訊娛樂的一大支柱產業,如果將《白蛇傳》因素融入其中,如成為“魔蛇之擁”的一個皮膚,不僅可以通過廣大玩家擴大《白蛇傳》知名度,而且也可以讓白蛇作為一種紀念皮膚永久存在下去,更重要的是可以擴大其在世界的影響力(英雄聯盟是一款世界的游戲),讓美麗的白娘子走出國門,讓世界了解真正的中國文化。還可以與橙光等游戲平臺合作,將《白蛇傳》做成一款以文字向為主體的攻略游戲,也正好契合了《白蛇傳》的愛情主題等,都是不錯的運營方法。
總之,今之鶯花,并非古之鶯花;今之絲竹,也不同于古之絲竹。⑨我們不能只從形式上去“強迫”觀眾與讀者去繼承,而是應該調動觀眾與讀者的趣味性,去發展《白蛇傳》真正迷人的精神實質、真正得以流傳至今的情感內涵。同時在利用新媒體、新技術的時候不能過分依賴影視媒介,不要只把目光局限于影視傳媒慘淡經營,也不要只抱住故事局部特征頭破血流——只有為《白蛇傳》融入真正吸引人的新時代內容、新時代傳播手段,發揚其吸引人的“真善美”實質,才能讓這部作品中打動人心的力量繼續發揮持久的作用。這樣才能運用文本、影視、電子三管齊下,以人籟追天籟,既真正繼承、又有機創新地實現《白蛇傳》在今日的突圍與重歸。
注 釋
①王澄霞.《白蛇傳》的文化內涵的白娘子形象的現代闡釋.揚州大學學報,2008 Cl):104.
②靳美茜.《白蛇傳》故事流變及文學價值[J].學理論,2013(35):211-212.
③李耘.白蛇傳故事嬗變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2.
④并不是題材問題,而是在表現題材的過程中這些作品并沒有真正的精神內涵,缺少動人的真誠。
⑤曾艷.大眾消費與《白蛇傳》的演變[J].齊魯藝苑,2016(3):92-97.
⑥高艷芳.白蛇傳研究的百年回顧與反思[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9(6):51-57.
⑦高艷芳.白蛇傳研究的百年回顧與反思[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9(6):51-57.
⑧池永文,孫正國.網絡敘事媒介與《白蛇傳》的故事建構[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9(6):64-69.
⑨袁枚.答沈大宗伯論詩書[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14(5).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國礦業大學2018年度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1810290147X
(作者介紹:張書菲,中國礦業大學本科在讀,漢語言文學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