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清文
[摘 要]本人從1996年前后開始探索巴州區二季玉米(夏玉米)的種植,曾在中共巴中地委黨校學員調研文集《調查與研究》書中發表《試論巴中市二季玉米的開發前景》文章,之后對巴州區種植二季玉米進行了再度探索,其結論為巴州區種植二季玉米是完全可行的,也是巴州區區情必需的。
[關鍵詞]二季玉米;巴州區;開發前景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識碼]A
1 種植二季玉米的背景
1.1 市場背景
開始探索種植二季玉米時,主要是解決我區糧食生產面臨的嚴峻形勢。隨著時間的推移,農產品資源的極大豐富,人們生活水平從數量型轉變為質量型,養生和健康意識也不可同日而語。玉米的利用形式由原來飼料加糧食(干粒)為主的模式已轉變為飼料加鮮食加糧食(干粒)為主的三種模式。而且鮮食玉米的數量逐年猛增,單依靠春玉米已不能滿足市場常年所需。我區春玉米過季后,鮮食玉米主要依靠外地供應。
1.2 政策背景
隨著農村土地改革,脫貧攻堅需進一步鞏固,預防脫貧戶返貧,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快速推進,充分發揮土地潛力刻不容緩。但現在又面臨農村勞動力城鎮化轉移,傳統栽培模式費工、費時、費力投入高的尷尬局面。在種好前薦作物的基上,套作二季玉米省工、省力非常宜適。因此充分利用土地和溫光資源,因地制宜規模化種植一季夏玉米,不僅能彌補市場空缺,同時又能增加農民收入,鞏固農村土地改革和脫貧攻堅成果。
2 二季玉米種植模式提出的依據及原因分析
我區是農業大區,鮮食玉米的生產和市場供給面臨缺檔斷期,因此發展二季玉米用于鮮食和增加糧食產量是十分必要的。
(1)有利于緩解人增地減的矛盾。全區現有耕地面積60萬畝,玉米15萬畝,現有農業人口54萬人,人均耕地面積1.1畝。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同時全國生育二胎開放,人口必然增加,加之我區高塝田、望天田、下濕田和交通不便的土地減種或甚至摞荒,人口增加種糧面積減少矛盾將會愈來愈突出。因此在現有適宜耕地上增種二季玉米,擴大夏種面積,矛盾可得到一些緩解。
(2)有利于種植結構的調整。隨著商口農業的發展,農業內部的結構特別是種植業結構的繼續調整,糧食所占比例逐漸縮小,經濟作物(主要是巴中道地巴藥)面積擴大擠占糧食作物面積,發展二季玉米可以解決部分糧經爭地矛盾,進而促進種植業結構的調整。我區若用1/5的旱地套作二季玉米,面積可達到3萬畝左右,單用作鮮食玉米已不能滿足市場要求。
(3)有利于大幅度提高單位土地的產出率,低海拔地區旱三生產水平較高,因而增種一季夏玉米所達到的產量較挖掘現有三熟的潛力更大更容易。由此可見發展二季玉米也是建設旱地高產糧田的重要途徑。
(4)有利于鞏固多年來旱地改制成果和旱地糧食作物高產技術配套到位。二季玉米套作在玉米大行中間,具有一定的溫光水肥條件才能正常生長,但又要保證春玉米、二季玉米、紅苕以及小麥(洋芋)平衡穩定增產。只有旱地改制規范化,行比定型化才能發揮和提高旱四熟的綜合收益和整體效益。因而發展二季玉米可以鞏固我區旱改成果。
(5)也是實現抗災奪豐收的措施。盡管我區光熱水資源豐富,但由于時空分布不均,各種自然災害和病蟲發生較頻繁,致使糧食生產年際間產量起伏。近二十幾年的氣象資料表明,幾種災害性天氣在同一年度內常常不是都嚴重發生。大力發展二季玉米,可降低和彌補災害造成的損失。
3 發展二季玉米具有可行性
溫光資源豐富,適且于二季玉米開發 。二季玉米是利用中廂帶植栽培的前后季節作物茬口的時間和種植帶間的空間,合理組裝前后作物,使之在“麥(芋)、玉、苕”三熱的基礎上增種的一季夏玉米,成為“麥(芋)、玉、苕、玉”四熟。在確保小麥(洋芋)、春玉米、紅苕不減產的情況下,二季玉米畝產可以達到240公斤以上。
3.1 大氣候適宜
3.1.1 先從生育期看:我區氣候對二季玉米整個生育期6—9月所需積溫1800℃—2300℃以及光照和雨量是能滿足的。
3.1.2 再從生育階段看:
①播種期。二季玉米一般5月底6月上中旬播種,此階段海拔600米以下區域月均氣候24℃左右,雖較玉米幼苗期最適溫度28℃—35℃低,但比春玉米播種時的氣溫14℃左右高得多,與苗期生長最適溫度25℃—30℃基本相符,滿足玉米出苗生長需要。
②營養生長期。玉米幼苗生長的一段時間里,生長點位于土壤表面之下,其生長點速度決定于土壤溫度。此階段氣溫25—26℃左右,但5厘米深處地溫比氣溫低3℃—3.5℃。氣溫和地溫均有利幼苗生長。
③性器官分化形成期。一般玉米5—6葉全展開時,雄蕊開始分比,7—8葉全展開時雌穗開始分化,12葉展開時性器官全部形成,所需時間30天左右,所需最適溫度26℃—60℃,此時正值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氣溫基本相同,雨量充沛。因此雌雄穗的分化和形成所需的氣候條件能滿足。
④抽穗開花期。二季玉米從播種至抽雄開花一般需50—55天,正值7月中下旬,氣溫27℃左右,7月份降雨量約200毫米,與抽雄開花所需最適溫度22℃—25℃基本吻合。
⑤灌漿結實期。二季玉米灌漿結實期最適溫度22℃—25℃,有機物合成、轉化和向籽粒中運輸的最適溫度20℃—24℃,此時正是8月至9月上旬,氣溫在28℃—23℃,8月降雨量大約160毫米,9月降雨量大約210毫米,與玉米生理要求一致。且灌漿有效期較春玉米偏長,可獲得較高粒重。據2013年和2014年測定,二季玉米千粒重達282—300克。
從上述氣候條件對二季玉米生長情況看,我區中、南部海撥600米、北部500米以下光熱資源好的區域可以發展二季玉米。
3.2 小氣候滿足
3月10日左右我區中南部及北部低海拔地區氣溫穩定通過12℃以上,可以對春玉米進行地膜增溫育苗,7月上中旬收獲。二季玉米在5月下旬6月上中旬播種后雖與春玉米有35天左右的共生期,但由于寬行在3.5尺以上,且二季玉米前期因春玉米葉面積系數較小,不會造成陰蔽,中期已迅速生長,植株健壯,也不會因春玉米葉面積達到最高值而陰蔽,加之春玉米選用緊湊型或半緊湊型品種實行矮化栽培,二季玉米可以得到充足光照。6月中旬春玉米隔行隔株去雄,授粉結束即可去掉全部雄穗和腳葉。玉米萎須后,功能葉主要是穗位葉和穗上3片,穗下2片葉。據省農科院研究,去掉其他非功能葉,玉米產量無影響。這樣可增大二季玉米受光面,增強光合作用,有利穗的分化和形成。7月上中旬春玉米成熟搶收,砍去玉米桿,此時正抽穗開花,有充足的光照條件,有利花粉的萌發、傳播和花粉管的伸長進行授粉。
3.3 市場需求旺,經濟價值高
3.3.1 鮮食玉米市場需求旺盛。
鮮玉米除營養豐富、吃法多樣、容易消化吸收外,食用的方便性和口感的舒適性提供了市場的保障,據調查,我區除春玉米外,其余時期的鮮玉米有90%左右是從外地調入我區市場,目前還不能常年均衡滿足市場消費所需。種植二季玉米主要供給市場鮮銷,能有效地部分彌補市場的斷檔期,同時農民增產增收。
3.3.2 經濟價值高
二季玉米畝播2800—3000株,畝有效穗2700個左右,9月份我區玉米帶包葉鮮穗市場批發均價2元一個,零售2.5—3.5元一個,部分打成玉米漿銷售。若有條件帶包葉鮮穗冷藏至春節前后市價更高,效益更好。
4 種植二季玉米面臨的突出問題及解決對策
4.1 存在的問題
4.1.1 農民產業意識淡薄,還未充分認識二季玉米的潛在價值,規模化種植尚未形成,不具有規模優勢。零星分散種植效益不顯著。
4.1.2 自然災害。主要是洪災和旱災。二季玉米從夏種到秋收歷時3個月左右的高溫高濕季節,災害性天氣不可避免對二季玉米正常生長造成影響。
4.2 解決對策
4.2.1 實行訂單農業。首先通過農村土地流轉,將土地經營權流轉給產業大戶或專業合作社與果蔬經銷企業建立產銷共同體,實行訂單農業。
4.2.2 一是做好排水溝防澇。二是在7月中旬左右春玉米收后,及時用碎麥秸每畝300公斤左右覆蓋在田間土表,既可防止大雨入滲,又可提高保水保墑和抑制雜草生長作用。
[參考文獻]
[1] 蔣大貴.二季玉米栽培技術[J].四川農業科技,2012(01).
[2] 何強.二季玉米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5(08).
[3] 高世宇.雙季玉米在南陽的可行性種植模式[J].河南農業,2017(22).
[收稿日期]2019-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