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婷 冉娟
[摘 要]為培養適應新疆特色農產品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物流人才。基于PEST宏觀環境分析模型,對新疆農業類職業院校農產品物流專業的建設進行定位;針對新疆特殊的人文經濟環境,分析現行“工學結合”培養模式所存在的不足,以及職業學校教育與職業培訓融通的必要性;提出以融合職業培訓的農產品物流核心技能開發為目標,探索其培養路徑、實施保障及融通機制。
[關鍵詞]新疆;職業培訓;農產品物流;核心技能
[中圖分類號]G729.2 [文獻標識碼]A
新疆是多民族地區,南北疆文化差異和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大,在精準扶貧的現行政策影響下,作為農業類職業院校,在這場扶貧攻堅戰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培養適應新疆特色農產品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物流人才具有舉足輕重的現實意義。
1 農產品物流專業定位
基于PEST宏觀環境分析模型,分別從新疆的政治、經濟、社會、技術四個方面對農產品物流專業的定位進行分析。
1.1 政治環境
新疆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根據“一帶一路的愿景與行動”的表述,要發揮新疆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向西開放重要窗口作用,深化與中亞、南亞、西亞等國家交流合作。而崗位適應性較強的穩定物流人才制約著新疆物流業的發展。因此,培養適應新疆發展需求的物流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具有現實意義。
1.2 經濟環境
近年,新疆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基礎設施條件極大改善。地區生產總值由2012年的7529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10920億元,年均增長9%。2017年新疆外貿出口農產品82.15萬噸,同比增長7.7%;進口農產品64.87萬噸,同比增長20.8%。但是物流業還存在基礎設施配套不足,網點覆蓋面不全,人員缺乏等問題。
在新疆物流行業中,從業者普遍看好物流職業的發展前景,并將其視為職業選擇的最重要因素。而對于物流人才的需求,最為迫切的是中高級物流經理人,因此,在進行物流管理專業課程設置時,需建立在系統的理論體系頂層設計基礎上,注重基本素養和職業技能的培養,通過實習的方向劃分加深對物流行業不同領域崗位職能的認知和體會,提高學生就業的滿意度。
1.3 社會環境
新疆南北疆人文地理社會環境和資源稟賦差異較大,在治理和發展上需要權衡和考慮的因素較多,具有復雜性。但是,正是這特別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使得新疆盛產品質優良的各類農產品,且因地域劃分而各具特色,聞名遐邇。現已形成了糧食、棉花、畜牧、林果等特色優勢主導產業。
因此,在進行課程設計時,應結合南北疆的地緣特色,以案例的形式進行引導,針對不同的區域特色農產品提出合理的物流解決方案。拓展學生對物流行業因產品不同,所需提供的不同服務內容有更廣泛和全面的認知。同時,參考學生的生源地進行實習企業安排,對于特色農產品豐足且亟需人才的地區,需多加引導學生主動前往,一是學生對當地的社會資源和人文環境熟悉,能最大化實習效果;二是便于建立穩定的校企合作關系,多元化校企合作實習基地。
1.4 技術環境
科技引領未來,在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的“互聯網+”時代下,伴隨著電子數據交換、智能機器人、自動化立體庫、物聯網、信息管理系統等技術的出現,智慧農業、智能制造、智能物流等系統逐漸應運而生,雖然新疆的智能化和自動化水平還有較長的路要走,但是基本的利用計算機進行信息化操作是步入工作崗位的必備技能之一。另外,在教育領域也出現了如AR/VR的虛擬技術的應用,通過構建與物流行業實際工作場景相同的虛擬環境,并借助工具與虛擬世界所產生的交互進行實踐操作與技能培訓。
作為為經濟社會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必須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操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先進的現代教育技術與手段的運用。但由于物流實訓中心建設資金需求較大且利用率較低,AR/VR技術的應用為場景模擬和實操練習提供了一個虛擬直觀的實踐平臺。
2 職業學校教育與職業培訓融通的必要性
職業教育是使受教育者獲得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所需要的職業知識、職業技能和職業道德的教育。職業教育一般分為職業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兩種基本形式。
職業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各有優勢和不足,也有不同的適用范圍,二者是具有內在聯系的有機統一體,雖不能相互取代,但可以各自取長補短,融合發展。學歷教育旨在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和綜合素養,而職業培訓是學歷教育提供技術技能培訓的有力支撐,并且能夠促進職業學校學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尋求兩種形式的逐步融合,建立長效的合作機制,對于優化職業教育體系、促進教育體制改革、提高職業教育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職業學校學歷教育的不足,可以借由職業培訓進行補充。
第一,職業學校學生生源質量整體水平不高,學習理論知識的主觀能動性較差。這就決定了職業學校教育需以較為直觀和易于接受的教學方式和方法進行,充分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發揮動手動腦能力,秉承“實踐中體悟理論、理論中應用實踐”的教學理念進行課程教學設計。
第二,現階段職業學校雖已提出并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等人才培養的新模式,但究于以下因素,導致與企業合作辦學的模式存在較大的不穩定性。新疆作為多民族地區,學生生源質量不僅是基礎和能力的差異,還有文化和國語水平的差異,讓學生走出校門,進入企業進行生產性實習,一方面加大學校管理難度,另一方面無法保證專業的對口和培養的質量。這加大了實現職業學校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目標的難度。因此,職業學校在進行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企業社會的人才需求,還要結合生源情況和經濟社會大環境的發展變化,適時做出調整和適應。
第三,現階段缺乏專門針對農產品物流的職業資格證書,學生對未來擇業目標不清晰,且僅憑學歷畢業證較缺乏社會從業競爭力,加之學歷教育難以做到理論和實踐的較好融合,導致“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口號響亮,但實際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忽視了學生在校期間綜合素養的提升。因此,在職業培訓資格認證中挖掘適合于農產品物流行業縱深領域的技術技能作為學生的核心競爭力進行培養,使學生既具備學歷教育系統學習的理論通識,又能練就專業相關領域一技之長的本領。
3 農產品物流核心技能開發
3.1 多元化核心技能開發的培養路徑
通過對新疆政治、經濟、社會、技術環境的分析,并結合近年新疆職業學校教育的生源結構特征的變化。為了建設具有新疆特色的農產品物流專業,培養契合現階段企業發展所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提出以學生的生源地、興趣、職業規劃為基本發展方向,建設多元化的農產品物流核心技能開發培養路徑。
3.1.1 拓展校企合作實習渠道
通過對頂崗實習學生的跟蹤訪談,一方面可以直觀地感受到大部分學生在為期4-6個月的實習期過后,更加珍惜大學生的校園生活,為人處事更加沉穩,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學生自身也有較深刻的體會和感受,能夠更好地理解專業知識,提高動手能力,對未來的職業規劃更加明晰,這是踐行工學結合培養模式所帶來的良好效果。
但是,頂崗實習的持續時間較長,且隨著生源結構的變化和經濟環境的影響,職業學校與個別用人單位合作的穩定性在近兩年有所波動,加之個別學生認為合作企業所屬行業與自己今后的職業發展方向不符,傾向自主選擇頂崗實習單位的情況時有發生。因此,職業學校需就現階段的校企合作渠道做出適時調整。
農業物流的有序開展是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保障。根據現階段農業物流的發展情況,作為培養農產品物流專業人才的職業院校,可以將核心技能的開發放眼于農業產業鏈,從產業鏈主體組織的技術技能型人才需求角度出發,多節點組織地、多運營模式地拓展校企合作實習渠道。
3.1.2 可挖掘的技術技能培訓科目和職業資格證
在國家取消大批職業資格證書實施之后,職業學校部分專業的“課證銜接、課證融通”培養辦法也相應地需要做出調整。這對職業學校教育與職業培訓的融合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職業學校教育中生源基礎薄弱,未能對口頂崗實習接收單位或對未來職業發展沒有明確目標的學生,可以由職業學校統一安排至職業培訓機構學習一技之長。一方面,延長學生在校學習時間,鞏固基礎;另一方面,取得國家認可的職業資格證書,對口職業技能需求單位,幫助學生就業。
3.2 多元化核心技能開發的實施保障
3.2.1 多元化師資隊伍
多元化教育教學師資隊伍的結構,培養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全方位發展,提高職業教育的針對性與實用性,促進職業學校教育與職業培訓的并舉與融合。職業學校教師要深入了解農產品物流所在產業鏈的節點企業,挖掘適合于學生頂崗實習的可長期合作的企業實習基地,鼓勵學校教師下企業參加實踐鍛煉,了解企業崗位職業素質對知識、技能、能力的要求,培養企業所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企業專家要認真參悟教育學、心理學等教育基本理論,把握學生心理動向,掌握教育教學的方式和方法,思考如何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養出為企業所用的人才。培訓教師要熟悉國家職業標準的內涵、構成和分類依據,把握職業培訓的本質和培訓方法,區別社會人員和在校學生在培訓方式方法和核心技能培養目標等方面的不同,增強職業培訓的規范性,促進與職業學校學歷教育的有效融通,提高職業培訓的效果。
3.2.2 核心技能培養方案的議定
由聘請的企業專家和培訓教師擔任職業生涯規劃導師、輔導員和班主任擔任綜合素質導師、專業課教師擔任專業方向導師,結合學生的自述及在校表現,四方參與共同議定學生的核心技能培養方案。評價要素主要包括:生源地、發展潛力、職業規劃、專業能力、綜合素養等方面,以期對學生核心技能的培養能夠達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3.3 深化職業學校教育與職業培訓的融通機制
3.3.1 進一步明確職業學校教育與職業培訓融通的意義
職業教育的本質涵蓋了職業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職業學校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雖然在培養形式、培養對象、培養特點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對于職業學校而言,在辦學過程中往往表現出其與職業培訓密不可分的特殊關系。因此,客觀上體現了職業學校教育與職業培訓銜接融通的可能性與必要性。二者的銜接融通有利于教學資源的共享,通過多形式、多層次辦學,實現優勢互補,增強職業教育系統功能。同時對于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3.3.2 切實改革管理體制,實現統一管理
職業學校教育與職業培訓的有效銜接融通需要切實可行的管理體制作為基本保障,改多頭管理為統一管理。應在學校的統一領導下,根據具體的專業和課程,成立專門的工作小組,就職業學校教育與職業培訓銜接溝通等問題進行依次論證和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推動落實,確保二者的融通機制長久有效地持續下去。
3.3.3 統籌兼顧職業學校教育與職業培訓的融通過程
一是在教學內容上,統籌教學資源的共享,課程設計上相互借鑒、相互補充。二是在教學組織上,根據學校和課程的不同情況,在時間安排、學習場地、教學質量監督、考評方法等方面,采取靈活、適用的對策,以保證融合教學過程的質量和順利實施。三是在學分管理上,建立明確的培養辦法,逐步擴大并實現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的學分互認。
[參考文獻]
[1] 孔德忠,陳志祥.高職院校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的研究與實踐[J].成人教育,2017(03).
[2] 黃貴閩.精準扶貧視角下高校貧困生全程職業培訓模式初探[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6(06).
[收稿日期]2019-01-14
[基金項目]2016年度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教研類課題“融合職業培訓的物流管理課程開發”(編號:XJNZYSK2016044)。
[作者簡介]伍婷(1990—),女,湖南衡陽人,講師,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與供應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