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鄉村振興需要千千萬萬新型職業農民,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存在觀念障礙、機制障礙、制度障礙和生活環境欠佳的實際問題,要加大宣傳力度,營造從業氛圍,創新培訓方式,完善基礎設施,完善激勵制度,為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創造良好條件。
[關鍵詞]鄉村振興;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鄉村人才建設
[中圖分類號]G725 [文獻標識碼]A
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黨的十九大為我國鄉村振興描繪了非常美好的藍圖,對于加快城鄉統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錢地人”是鄉村振興的三大要素,而“人”則是決定性因素,可以說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關鍵在要有一大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然而由于受到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制約,廣大農村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和培養還面臨著諸多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鄉村振興順利的推進,鑒于此,本文試圖探討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和培養存在的問題,從鄉村振興角度提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路徑。
1 新型職業農民的內涵
新型職業農民是相對傳統從事農業工作的農民而言的,傳統農民在土地上耕作主要追求維持生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市場意識淡薄,經營管理理念缺乏。 新型職業農民則呈現以下幾個特點:一是職業具有鮮明價值定位。新型職業農民把職業視為一種事業,而不僅僅當成一種生計,他們有自己的職業規劃,有追求,有夢想,有理念。二是職業具有鮮明的價值取向。新型職業農民一般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現代觀念。對農業、農村和農民具有深厚的情感,立志通過自己的努力增加農民收入,改變農村的面貌。三是職業具有豐富的內涵。新型職業農民懂得市場經營,掌握一定農業科學技術,勞動技能、市場意識、管理水平、服務觀念等方面都是傳統農民不具備的。四是職業具有開放性。傳統農民扎根于土地,具有一定的封閉性,而新型職業農民并不囿于土地,他們作為一種職業可以自由流動,通過完成職業任務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總之,新型職業農民從社會身份回歸到職業范疇,他們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是鄉村振興的最關鍵要素,起到決定性作用。
2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存在的問題
2.1 觀念障礙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當前農民成為新型職業農民的主體意識淡薄。一是農民受歧視的社會觀念尚未轉變,“學而優則士”“學而優則商”在廣大農村根深蒂固,一些懂經營、善管理、有較高文化程度的農村青年紛紛外出務工,不愿留在農村從業或生活。二是由于受到觀念影響,農村的一些學生不愿報考涉農學校(學院),農業職業學校(院)存在招生難,就業不穩定的情況,如重慶西部某農業職業學校因招生困難,該校涉農專業的數量很少,即使招到生,入校后轉專業很多,學生畢業后在涉農部門工作的比例很低。三是農民主動參與意識不強。由于農業收益見效慢,不少農民認為在農村務農是沒有本事的表現,主動學習農業知識和參加農業技能培訓的意愿不強,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自身難以蛻變為新型職業農民。
2.2 機制障礙
我國農民自身存在的一些特性,如外生動力不足,依賴思想嚴重,創業干事勁頭不足,這些特性注定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屬于半公共性質的事業。需要建立完善培訓機制。但當前存在諸多困境,一是一些地方政府由于各種原因缺少合理的培育培訓規劃,沒有系統地、有針對性地制訂年度培訓計劃,沒有形成常態化的培訓機制。二是培訓資金沒有有效整合,政府部門之間協同性不夠,資金的使用存在撒“胡椒面”情況。由于缺少溝通的培訓機制,有些地方存在重復培訓,有些重要技能沒有及時培訓。三是培訓方式針對性不強。有的培訓以理論為主,甚至出現形式主義情況,沒有結合當前農村產業需要的技能入手,培訓效果大打折扣。
2.3 制度障礙
黨中央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促進了本土鄉村人才的培養。但是在培訓制度方面還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一是在頂層設計上,培訓主體資格審查制度不完善,現實中部分培訓主體師資隊伍缺乏,培訓課程與體系陳舊,實訓基地規模偏小。二是職教培訓監管制度不嚴,現實中主要表現為一些培訓機構師資力量不健全,教學安排不合理,農民所學知識不全面,所學課程不系統,所學技能不實用,難以擔負起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任。三是考評與驗收制度不合理。一些地方政府每年自己下達培訓任務,自己組織專家驗收,自己發培訓合格證書,容易導致權力尋租和搞形式主義。由于缺乏第三方獨立的評估機構,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質量和培訓績效得不到客觀反映,不利于后續培訓質量的改進和提升。
2.4 環境欠佳
主要表現一是鄉村人文環境有待優化,農民不患寡而患不均。目前廣大農戶土地碎片化問題比較嚴重,地方政府大力推行土地集約化經營,這是發展產業的重要條件,但仍然有少數農戶寧可荒廢土地,也不愿意加入農村合作社,在一定程度上打消新型職業農民的積極性。二是某些地區地域環境也影響了新型職業農民的意愿,尤其是西部地區山多田少,一方面土地難以成片整治用于集約化經營,另一方面即使使用小型機械化耕作,也只是解放畜力,并沒有解放人力,對廣大新型職業農民沒有吸引力。三是政策環境不鼓勵事業留人。一些新型職業農民希望通過自身努力考上鄉鎮公務員和涉農事業編制人員,但絕大部分地區招考資格限制在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職業吸引力。四是基礎設施環境差,農村又沒有豐富的鄉村文化生活,凡此種種,都制約了新型職業農民立志獻身農村的決心。
3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路徑
3.1 加大宣傳力度,營造從業氛圍
一是充分利用各類新聞媒體、村社宣傳欄、宣傳車、橫幅標語進行多維度宣傳,尤其要向群眾宣傳相關優惠政策,激發從業動力。二是創新宣傳方式,利用線上線下進行宣傳,通過微信平臺推送勵志人物、創業故事、鄉村建設、國家政策等,激發廣大青年農民獻身農村的信心。三是樹立身邊典型,組織青年農民參觀產業基地或者邀請農村科技帶頭人、產業帶頭人現身說法,親自示范,讓群眾看到實實在在的利益,進一步提升從業信心。
3.2 創新培訓方式,提升培訓效果
一是大力開展校地合作,建立區域性的農民工培訓學院,支持新型職業農民通過彈性學制參加中高等農業職業教育。二是采用市場競爭機制,面向社會公開招標農民工職業培訓機構,邀請第三方獨立的評估機構對培訓機構進行評估,優勝劣汰。三是政府搭建遠程網絡教育平臺,實現遠程線上教育,新型職業農民在家可利用閑暇時間網上學習,最后完成考核,農民既可以節省時間和成本,又可以及時得到農業專家的指導。
3.3 積極整合資源,發揮集聚合力
一是整合培訓資源,應建立以企業、職業學校(院)為培訓主體,政府、工會、婦聯等組織協同的培訓單位共同體,把分散的資源整合到一起,對新型職業農民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二是整合城鄉資源,組成新型職業農民指導顧問團,邀請退休專家、經驗豐富管理者定期指導新型職業農民創業就業。三是整合政治資源,從政府機關、高校、科研院所選派指導員指導職業農民從事產業開發、畜牧養殖、市場經營,降低創業風險。
3.4 完善基礎設施,完善激勵制度
一是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進一步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不可否認,當前農村道路交通得到很大改善,但農村環境衛生不容樂觀,政府應以鄉村振興為契機,打造美麗鄉村建設示范工程、農村清潔工程、農村改水改廁工程,環境改善了,才能更好留住更多返鄉創業的職業農民。二是完善激勵制度,應規范農業農村干部培養、選拔、使用機制,大膽選拔“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科級帶頭人和優秀管理者,使他們看到希望,堅定扎根農村的信心。
[參考文獻]
[1] 鐘光榮.鄉村振興戰略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困境與出路[J],現代農業科技,2018(21)
[2] 王玉東,陳輝濤.校村聯合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基于鄉村人才振興的路徑思考[J].青島農業大學學報,2018(08).
[3] 宋杰.政府視域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困境與路徑研究[J].改革與開放,2018(11).
[收稿日期]2019-01-14
[基金來源]本文系重慶市永川區委宣傳部課題“永川鄉村振興戰略中職業教育作用研究”(編號:2018-rw-06)。
[作者簡介]胡尚全(1969—),男,四川省宣漢人,碩士,重慶財經職業學院黨委書記,研究方向: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