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歆
[摘 要]中國新時代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基于一個共同的目標,即通過合作、共享、協調的發展模式來縮小城鄉差距,逐漸瓦解城鄉二元化經濟結構造成的不平衡問題。從中國社會結構演變角度分析,城市、鄉村之間的有機體形態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越發明顯,但鄉村地域系統范疇下的各項要素明顯發展滯后,與城市地域系統不相匹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時代任務要求下,城鄉融合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鄉村振興則是一個清晰的目標,前者是后者的充分條件,而后者是前者的必要條件,忽略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性,實現城鄉融合即為“妄談”。本文通過對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兩個概念的理論、內涵及互動機制分析,探索有效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城鄉融合;鄉村振興;動態均衡;實現路徑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A
1 中國新時代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的重要性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將這一論述利用社會空間界定方式表達,則為“城鄉之間矛盾”——包括經濟、文化、教育、金融等各項顯性的社會服務功能,以及個人生存、發展所需要的隱性支持條件,城市遠比鄉村社會空間優越,且整體上呈現城市飛速進步、鄉村日益衰落的動態趨勢。
究其根本,在于城市、鄉村之間存在的巨大差距,導致城鄉之間無法優劣互補、共生共榮,因此必須通過“鄉村振興”的方式,將鄉村地域系統提升到一定高度,才能滿足城鄉匹配的要求,而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實施,必須堅持城鄉融合的基本理念,并提供必要的政策、資金等扶持。
2 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的理論及內涵界定
2.1 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的適用理論
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既是獨立并行的過程,但彼此之間又存在接觸點,因此必須將其視為一個有機整體展開理論分析。從地域系統優化升級、協同發展的角度出發,城鄉經濟、文化、科技、環境等方面將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呈現動態均衡發展,所適用的研究理論主要包括以下三種;
第一,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理論。該理論符合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在“全局性”方面要求,其中“人地系統”中包括人文社會環境及自然生態環境兩大體系,彼此膠著、相互聯系、深度影響、多源反饋,是一個具有開放性特征的地域系統。通過這一理論,可以展開人地關系地域系統內部子系統之間的優化,從而實現城市、農村空間中各要素的匹配狀態,促使其良性循環。同時,該理論也有助于了解城鄉融合過程中鄉村短板,以及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關鍵問題,為兩者之間搭建一個和諧共進的平臺。
第二,增長極理論。該理論提出,通過培養特定的增長極,可以有效地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但“極化效應”存在大于“擴散效應”的情況,如果區域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就會具備自我優化的能力,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表現出優勢資源的“馬太效應”,即經濟發達地區優勢不斷增強、經濟落后地區優勢不斷被擷取,呈現“兩極分化”的趨勢。這一理論描述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城鄉經濟發展的客觀現象,如城市化過程中對農村土地、勞動力等優勢資源的擷取,進一步壓制了鄉村發展的可能性。
第三,點軸開發理論。該理論屬于增長極理論的進一步延伸,一般而言,區域經濟中心即為區域增長極,一般集中在優勢區位,以點狀分散形式存在。在現實空間中,城市顯然有發育區域增長極更好的條件(如省會城市),若干點通過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建立網絡,構成“點軸結構”。本質上,點軸開發理論提供了一種城市、鄉村之間動態均衡增長模式,“點”與“點”之間(城市與城市之間)基于軸線擴散效應,挖掘流通過程中的區域優勢資源,建立適應鄉村地區與城市地區協同模式,形成立體化、系統性的發展格局。
2.2 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的科學內涵
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該文件全面系統地對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要求、方針、優先任務、制度保障進行闡述,鄉村振興的科學內涵可歸結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而這五個方面代表了一個有機整體,需要相互促進、相互協調、相互平衡才能實現鄉村與城市的有效銜接。
進一步分析,鄉村振興為鄉村、城市提供了銜接可能,但要達到城鄉融合,則是一個更加龐大而系統的工程。一方面,城鄉空間、居民要實現融合,就必須完善對應的基礎設施、瓦解戶籍壁壘,確保城鄉居民同一水平的生活品質。另一方面,城鄉之間產業融合,需要進行生產力、生產關系的重構,保障“點軸結構”中特定增長極的穩定,實現“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產業格局。
3 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的互動機制及實現途徑
3.1 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的互動機制
整體上,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兩個系統是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相互依存的,城鄉融合的發展路線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前提,缺乏這一前提,將會造成城鄉二元化結構延續甚至加劇,城市化建設中經濟發展“馬太效應”進一步增強。結合點軸開發理論,城市、鄉村通過優化空間布局,建立軸線網絡,促進城鄉資源雙向流動,形成城市反哺鄉村的“涓滴效應”,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奠定良好的體制、政策基礎。
同時,“鄉村振興”也是新時代中國城鄉融合發展的基本途徑,甚至可以說是“唯一途徑”。鄉村振興戰略是立足農業農村發展的視角展開的,其本質上可視為對長期以來忽視農業農村發展“歷史欠賬”的償還,通過一系列舉措,以迅速補齊和城市之間的短板,促使城鄉之間人文環境、生態環境、經濟環境等動態均衡逐漸接近、直至重合,為城鄉融合提供重要保障。
3.2 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的實現途徑
基于以上對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的理論、內涵及互動機制分析,可以認為當代中國基本國情下,“城鄉融合”是條件、“鄉村振興”是目的,前者為后者提供一系列的政策、資金、科技等扶持,后者的實現水平也直接反映出前者的發展效果。基于此展開鄉村振興戰略實現的路徑探索,主要涉及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強化鄉村振興制度保障。鄉村振興戰略是國家頂層設計發起、自上而下實施的,“制度保障”的作用不言而喻,立足前期“三農問題”的政策制度供給現狀,需要進一步強化四個方面制度內容:(1)立足城鄉融合建立健全政策體系,以確保城鄉資源的雙向流動,概括地說,涉及“錢、人、地、業”四個方面。其中,“錢”及金融支持、財政支持、投資支持等,不斷拓寬融資渠道為鄉村振興提供充足資金。“人”即人才,要規避大量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而城市專業科技人才“不下鄉”的現象,實現人力流入、流出的平衡,不斷強化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創業人才等在鄉村振興戰略落實中的作用。“地”是指土地資源,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土地資源是城鄉博弈的重要對象,要處理好城鄉融合過程中土地資源的供給關系,完善土地流轉機制。“業”包括產業和就業,產業是鄉村振興的重點,就業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兩方面維持著鄉村地域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穩定;通過以上四個方面制度內容的強化,進一步明確政府治理、鄉村治理、村民自治等行政組織關系,確保制度效應充分發揮。
第二,完善城鄉“線-軸”擴散機制。基于點軸開發理論,科學建立區域增長極,完善“點-軸”網絡在鄉村振興中的擴散作用,推動城鄉輻射引領機制完善。現階段,我國大部分鄉村地域系統都是圍繞著固有城市或“城市圈”,形成“城鄉一體化”格局,但考慮到增長極的負面效應,可借鑒城鄉融合的一般規律,更為科學地設計城鄉互動圈際,促使“點”的分布更加合理,在區域經濟中的帶動作用更加明顯。例如,“特色小鎮”的規劃發展,可以實現某一地區的優勢資源挖掘、優化,形成農業旅游、生態農業、鄉土民俗等新型產業,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業人口就業、創業水平。
第三,因地制宜構建鄉村振興模式。城鄉共同地域系統中包含著豐富的人文、自然要素,彼此之間存在著文化、歷史、生態、民族等方面的差異,因此鄉村振興戰略下的具體模式,并不存在一個統一標準。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可根據不同地域系統下聚落方式、社會組織、文化觀念等建立適應性發展模式,但共同目標是一致的,即縮小城鄉之間的發展鴻溝;在“因地制宜”的鄉村振興模式上,國內外均有許多成功案例,如“溫州模式”“蘇南模式”強調現代化產業創新,是一種“非農業化發展”的模式,而擁有古村落、古鎮的區域,則可以通過保護與開發的方式構建“旅游模式”。我國地域廣大,鄉土空間的差異性不勝枚舉,在探索“因地制宜”的鄉村振興模式中,可借鑒但不可盲從。
[參考文獻]
[1] 李程麗,薄遵強.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城鄉融合發展的實現理路[J].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18(06).
[2] 賀文華.鄉村振興:新時代城鄉融合發展的邏輯起點[J].當代農村財經,2018(10).
[3] 顧益康,呂蘇娟.建設新時代城鄉融合的大花園[J].浙江經濟,2018(13).
[收稿日期]2019-01-07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度衡陽市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衡陽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路徑研究”(編號:2018B(Ⅰ)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