韻曉茹
[摘 要]在我國農業政策中農業補貼政策占據重要地位,可以優化調整農業發展期間的生產環節、銷售環節以及貿易環節,還可以改善農業生產結構。盡管當前我國農業部不斷提升補貼力度,然而還是存下結構不合理和補貼強度不足問題。此次研究主要是探討分析我國農業補貼資金運用調整,本文首先介紹了農業發展的現狀和實際需求,并且將現有農業補貼政策進行優化調整。
[關鍵詞]農業補貼;政策應用;優化調整
[中圖分類號]F812.8 [文獻標識碼]A
現階段,我國在農業經濟供給結構改革方面不斷深入,也相應擴大了農業補貼的影響范圍。在分析我國農業補貼政策的演化發展能夠看出,在優化調整現有農業補貼政策時必須向新型發展領域靠近,比如農業保險模式、農業旅游經濟和農業生物質能源等。
1 我國農業政策實施現狀和歷史演化分析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持續加快,也相應提升了經濟發展質量的效益。農業發展有效維護了國家安全。在農業經濟發展背景下,農業政策對于農業發展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斷提升。比如農業補貼政策,我國在2016年關于農業方面的財政支出超過1.8萬億元,實行農業補貼政策能夠對農業生產貿易起到推動作用,農業補貼形式也呈現多樣化特點,逐漸延伸到用電補貼,價格補貼和稅負補貼等。
然而,我國在制定和實行農業補貼政策時也存在較多問題。首先,農業政策應當提升對農業發展的支持力度。按照相關數據報告顯示,我國農業補貼在農業收入中的比例僅為10%,遠低于其他國家。其次,需要優化農業政策對農業發展的支持結構。比如我國現有農業補貼對象主要包括棉花和糧食產品。沒有注重對經濟作物的政策補貼。在產業鏈維度上主要補貼農業種植過程,不注重支持農業銷售模式和貿易模式。西方多數發達國家在農業補貼工具期間不僅實行農業機械化補貼、還實行資源和環境補貼,拓展國際市場補貼。
我國的農業補貼政策主要經歷了改革開放初期,工業反哺農業時期和農業現代化時期。其中,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主要實行的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八十年代初期持續穩定和完善聯產承包責任制,規定了土地承包期。在工業反哺農業時期,該時期我國農業發展目標在于解決溫飽問題,逐漸奔向小康社會,比較關注農民收入的增加。我國在2004年減免糧食稅,并且實行農業直接補貼政策。在農業現代化發展時期,通過農業科技創新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并且開始發展新型規模化農村經營主體要求,通過土地流轉制度為農村經營主體提供制度保障。在該時期頒布和實行了較多農業現代化改革意見,將農業數量提升逐漸轉化為農業質量提升,優化調整農業發展的結構性。
2 農業補貼資金運用調整策略
2.1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在新時代背景下,科技創新能夠極大推動經濟發展,按照相關實踐能夠看出,科技創新比勞動力及資本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更大,已經成為我國戰略發展目標的重要內容。在我國農業發展會議報告當中指出,需要全面借助科學技術的力量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和經濟效益,全面促進農業進入到科技創新發展階段。然而在具體實施期間,科技創新在我國農業發展中所呈現的推動力效果比較微弱。按照相關統計報告可以看出,我國農業科技所作出的貢獻率只有50%,明顯低于其他國家。我國農業補貼政策在支持農業創新方面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其一,積極學習和借鑒發達國家在農業科技創新中所建設的組織體系,并且由農業科技研究所、農業企業以及農業高校等各方作用加快農業科技發展。其二,由于我國多數農民的專業知識比較缺乏,因此需要建立農業科技知識和成果轉化教育機制,建設資金保障體系,全面培養具備專業農業技術的現代化農民。其三,在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條件下,需要有效結合農業和互聯網技術,全面確保農業種植科學性,實現現代化和信息化的農業管理。
2.2 農業保險模式
農業生產期間會受到自然環境變化的影響,以上因素都會導致農戶受到極大損失。所以西方發達國家所制定的農業政策當中,將農業保險作為農業政策的重要內容,這樣可以在發生災害性事件之后,利用多個主體分擔機制降低農戶損失,確保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國在農業政策補貼方面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方針。首先,分析農業補貼領域,擴大農業政策的覆蓋范圍,進一步擴大農業種植和養殖保險覆蓋范圍。其次,分析農業補貼政策的支持力度,并且聯合西方發達國家所實行的農業補貼政策,利用農業補貼的各項工具提升對農戶的支持力度,減少農民保險支出的負擔。最后,分析農業補貼支持模式,在制定農業補貼政策時應當向金融機構、政府以及農業等方面傾斜。
2.3 農業旅游經濟
國務院在2015年實施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全面適應人民消費升級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需求。對于貧困地區,中西部地區實行增收入,擴就業,確保經濟長久穩定發展,全面改善生態環境。在現代服務業中,旅游產業屬于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較高的經濟增加值,能夠提升帶動力。尤其是在國民年收入水平不斷提升的當下,對于旅游產品的需求也在不斷上升,可以為旅游行業的發展提供較多動力。然而,縱觀我國旅游行業發展現狀可以看出,在生態旅游資源方面的開發力度不足,尤其是西南地區經濟發展不足地區,出現了大量生態旅游資源滯留問題。由于缺乏開發力度,也無法全面展現出生態旅游資源的經濟價值,也無法拉動地區經濟發展。通過建立旅游產業和農業產品協同發展模式,全面發展休閑農業等具備旅游開發價值的形態,還能夠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從某種程度上看,農業發展逐漸開始轉換新舊功能,并且成為農業政策的未來巨大支持。
2.4 農業生物質能源
在清潔能源中,生物天然氣屬于重要物質資源,不僅可以增加清潔能源供應,還可以有效減少農業污染面,是有效提升居住者環境質量的利民工程。農業養殖動物所產生的糞便、農作物秸稈等都屬于生物能源等新型能源生產原材料,屬于新型能源與傳統農業產業之間的結合點,全面促進農業質量提升和優化升級,增加農民收入,減少農業污染,有效改善現有環境,實現農業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需要積極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政策經驗,利用補貼和稅收優惠政策,建立生物天然氣產業發展模式。比如可以對農業秸稈原料實行補貼,并且將蔬菜尾菜、養殖糞污和農作物秸稈作為生產原料,建立生物質天然氣項目,并且將其作為農村廢棄物處理政策,可以提供垃圾處理補貼,建立和完善相關補貼政策,并將其作為農業補貼的主要實施對象。
3 結語
綜上所述,在農業政策中農業補貼政策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促進農業健康協調發展,具備激勵源和穩定器作用,有效調節農業生產。近年來,我國農業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深入發展,也相應擴大了農業補貼力度和覆蓋面積。因此,在后續研究工作當中需要重點研究農業補貼政策績效評價方法,全面確保農業補貼政策的有效實現。
[參考文獻]
[1] 張天佐,郭永田,楊潔梅.基于價格支持和補貼導向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改革回顧與展望[J].農業經濟問題,2018(11).
[2] 梅堅穎.歐盟共同農業政策(2014-2020)的主要做法及對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啟示[J].西南金融,2018(11).
[3] 楊俊孝,王泰安,雷世文,等.農業補貼對農戶農地轉入行為的影響——以新疆奇臺縣為例[J].江蘇農業科學,2018(18).
[4] 郭偉偉.政策性農業保險保險費補貼資金管理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J].納稅,2018(24).
[5] 陳新建,康晨.農戶糧食規模經營的政策支持:風險分擔與資金約束緩解——基于農業保險、金融信貸與政府補貼的交互效應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18(13).
[收稿日期]2019-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