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前國人常將“異化”一詞濫用,造成不少誤解。這就需要我們回到《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重新解讀馬克思的異化理論。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的直接理論來源就是黑格爾精神異化說,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宗教異化觀和赫斯經濟異化思想。馬克思論述了異化勞動的四種內涵,一是勞動者同勞動產品相異化,這是異化的表象。二是勞動者同勞動本身相異化,這是異化勞動的根本的首要的異化形式。三是人與自身的類本質相異化,人與自身的類本質相異化是勞動活動本身異化的必然結果。四是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相異化。異化勞動理論作為一個活生生的方法論,它的靈魂自否定,勞動自己否定自己。
[關鍵詞]馬克思;異化勞動;內涵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A
當前常將“異化”濫用,造成不少誤解。大多有這么幾種:首先,將異化當做“異己物”“陌生物”的一般關系,凡是人類所不知道、不熟悉陌生并使人害怕的東西都被稱為“異化物”。其次,當做現實與理想的矛盾關系,凡是應當怎樣而實際上又未能怎樣都稱為“異化現象”。再次,當做主觀上受限制、受壓抑的一種心情,凡是不順心,不滿意,憤憤不平和無法解脫的處境都當做異化現象。最后,當做客觀上不合理或不合邏輯的代名詞。如果這些都是異化,那么馬克思所說的“揚棄異化”是不可能的,上述現象在生活中是消除不了的。異化物必須是人的自由意志和主體性選擇的產物,然后才對人產生壓迫,異化的前提是人的整體獨立性。這就需要我們回到《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重新解讀馬克思的異化理論。
1 馬克思異化勞動的理論淵源
馬克思異化勞動的直接理論來源就是黑格爾精神異化說、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宗教異化觀和赫斯經濟異化思想,但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并不是這些觀點的簡單雜湊,而是對他們的批判繼承,可以說是異化觀的革命。
1.1 黑格爾的精神異化說
在黑格爾的視域中,異化是一個辯證法概念,它意味著從感性確定性到絕對精神,從絕對精神到自然界、人類社會再回復到絕對精神這個過程中,自我從自身中發現矛盾、分裂為對象,在對象身上發現自身,實現主體與客體統一的過程。黑格爾是第一個使用異化概念的人,在他的著作中,異化就是外化。主體必須通過外化,才能在對象上發現自己,反思自己,異化和外化是主體的本質需求。 黑格爾的異化就是精神的外化。在馬克思看來,人必須通過勞動才能創造社會歷史,而在勞動的過程中,人們必須將自我的本質力量對象化或外化為勞動的產物。馬克思吸收黑格爾精神異化的辯證思想。
1.2 費爾巴哈宗教異化觀
費爾巴哈以感性人為出發點,揭露了基督教的異化本質。費爾巴哈認為上帝的本質和力量實際上是人的本質和力量的異化、外化,沒有人上帝什么也不是,人奉獻給上帝的越多,他自己擁有就很少。人對上帝的崇拜,不過是對自己力量的崇拜 ,但是這個力量在人看來卻不是自己造成的,不是人可以控制的,是一種外在的力量,控制著人的命運與禍福。費爾巴哈用異化解釋宗教現象,使得異化從此轉為一個社會歷史概念,這對馬克思用異化的視角看待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對資本主義經濟批判有一定的啟發。
1.3 赫斯的經濟異化思想
費爾巴哈從人本學的角度揭示了宗教世界的異化,赫斯將人本學運用于當代資本主義社會,揭示了資本主義的異化性質。赫斯在《金錢的本質》一文中,指出人的類本質體現于相互交往的社會活動中,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呈現顛倒的圖景。私有者相互隔絕,成為孤立的人,為各自的利益而相互對立,人的類本質喪失了,類本質喪失而成為貨幣。貨幣成為人本質的體現,人的一切自由行為、目的、能力都以貨幣的形式去買賣,并通過計量的方式來評估。赫斯看到金錢貨幣資本主義人與人的秘密,但沒有經濟學基礎,他只是對資本主義經濟現象進行道德譴責。但正是這種異化批判的經濟學轉向啟發馬克思去深入研究經濟學問題。正如張一兵先生所言:“正是赫斯這種將費爾巴哈宗教異化批判思想推廣到社會經濟領域的人本異化論直接影響了1843—1844年的青年馬克思。”
2 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的四重內涵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集中論述了異化勞動的四種表現形式,一是勞動者同勞動產品相異化,這是異化的表象。二是勞動者同勞動本身相異化,他的勞動是不自愿的,是一種強制勞動,這是異化勞動的根本的異化形式,它形成和決定其他幾種異化形式。三是人與自身的類本質相異化,異化勞動把自主活動、自由活動貶低為手段,把人的類生活變成維持肉體生存的手段,人與自身的類本質相異化是勞動本身異化的必然結果。四是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相異化,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勞動活動本身、類本質相異化的直接結果就是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相異化。馬克思異化勞動的四個規定性的落腳點是第四種異化,揭示出人與人關系的異化性質。
2.1 勞動者同勞動產品相異化
勞動者同勞動產品相異化,也叫物化,外化了的人。勞動者同勞動產品相異化是異化最為明顯的現象。這就是勞動者所生產的東西,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作為不依賴于勞動者的獨立的力量和他自己相對立,成為一種統治勞動者的力量,勞動者耗費在勞動中的力量越大,他本身,他的內部世界便越貧乏,歸他所有的東西就越少。勞動者把自己的生命貫注到對象里去,但這個生命已不再屬于他,而是屬于對象。他所耗費的越多,所創造產品越多,和自己對抗的對象也就越多。勞動者的這個活動越大,勞動者便越空虛。生產越多,占有的產品越少,這種統治他的異己的力量就越大,簡言之,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工人同相異化的產品變成資本,日益強化地統治它的生產者。工人在他產品中外化,不僅意味著他的勞動成為物品,成為外部存在,而且意味著他的勞動作為一種異己的東西不依賴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勞動者在對象中要發現自己,確認自己。而作為勞動結果的產品不歸自己所有,自己的產品變為資本,資本是積累起來的勞動。
2.2 勞動者同勞動本身相異化
勞動者同勞動本身相異化即勞動者同他的生產活動本身相異化。對勞動者來說,勞動是外在的東西,也就是說不屬于他本質的東西,因此,勞動者在自己的勞動中并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肉體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體趨于衰竭,精神遭受摧殘。這種勞動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是一種強制性的勞動,是一種自我犧牲和自我折磨的勞動。馬克思尖銳地指出這種異化勞動的本質,他說:“勞動者的異化明顯地表現在,只要肉體的強制和其他強制一停止,人們就像逃避鼠疫那樣逃避勞動。”勞動者的這種勞動不屬于他自己,而屬于別人,他在勞動過程中他本人也不屬于他自己,而屬于別人。在這種情況下,勞動者的生產與生活,勞動法與享受完全割裂開來。辛勤的勞動者即財富的創造者卻日益過著貧困的生活,甚至勞累凍餒致死。概括地說:勞動本身的異化就表現在對工人來說勞動是謀生的手段,而絕不是樂生的第一需要。
2.3 人與自身的類本質相異化
馬克思所說的“類的生活”“類的本質”就是人的自由自覺活動。同費爾巴哈的抽象的人的理性、意志和愛是截然不同的。馬克思指出:“生產生活本身就是類生活。”這是產生生命的生活,而人的類特性就恰恰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這是因為,勞動本身、生命活動本身、生產生活本身對人來說就是滿足他的需要。即維持肉體生存需要的一個手段,而生產生活也就是類的生活,這是創造生命的生活,是一種自由自覺的活動,自由自覺是人的類的特性,生活本身表現為生活的手段。人有目的、有意識地改變無機自然界,這是人作為類的存在物的自我確證,動物的活動是本能地,是自然而有的。它的生命生活和它自己是直接同一的,而人的生命活動是有意識的,有意識的活動能把自己跟動物區分開來。正是由于他是有意識、有目的存在物,才是類的存在物。生產勞動是實現人本質的基本活動和物質基礎,而勞動的產物是人的類生活,類本質的結晶,然而從人那里奪去他的勞動產品,奪去他的勞動,也就是從人那里奪去他的類生活,從而使勞動者喪失自主自愿進行勞動的興趣,他把這種自由自覺的生產活動,視為維持個體生存的手段。異化勞動把自我活動、自由活動貶低為單純的手段,把人的類生活變成維持個人肉體生存的手段。
2.4 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相異化
人的本質包括自由自覺的類本質,人的社會關系方面的本質,它們共同統一于人的本質。在全面異化的資本主義社會中,不僅異化了人的類本質,而且由于勞動活動本身的異化性質,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也異化了。當人自身相對立的時候,那么其他人也與他相對立。凡是適用于人對自己的勞動產品和自己本身關系的東西。同樣也屬于對他人,對其他勞動者和勞動產品的關系。就是說:“人的異化,一般說來就是人同自己本身的任何關系,只有通過人同其他人的關系才能成為對象性的、現實性的關系。”在異化狀態下,工人生產出一個人對勞動疏遠的、站在勞動之外的人對這個勞動的關系。在私有制經濟條件下,尤其是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勞動者降低為商品,而且是最無足輕重的商品,勞動者的貧困同他的產品的數量和力量成反比,資本集中于少數人的手中,最后資本家和地租生活者之間,農民和工業勞動者之間的區別消失了,整個社會分化為兩大階級的對立。資本家與資本家的關系也表現出對立,他們也是異化勞動的另一方面的表現。農業資本家、商業資本家、銀行資本家,不擇手段的競爭,追求更大的利潤,也成為資本的奴隸。在全面異化的資本主義社會人人都把別人當做手段,人與人之間是尖銳對立的關系。
3 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的靈魂
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作為一個活生生的方法論,他的靈魂支配一切,這個靈魂我們將其稱為馬克思異化勞動的自否定,勞動自己否定自己。馬克思曾對黑格爾辯證法說過一句總結性的評價:“作為創造原則和和推動原則的否定性的辯證法。”馬克思認為黑格爾唯心辯證法的最合理之處就是自否定,事物自己和自己相矛盾。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是勞動,勞動是讓你自由的本質,人最大的自由就是人有勞動的能力,勞動的能力是存在于勞動者身上的一種潛能,勞動要自己否定自己,自己與自己相矛盾,要把他的潛能變為現實,勞動就是這樣一種無規定的能力,它表現為一種缺乏,他向我們展示的內容是空洞的,他是一無所有,他要否定自己的空洞性、缺乏性,使自己豐富起來,他使自己豐富起來時就要使自己外化、對象化。在對象身上才能看到自己的本質、自己的能動性。而勞動把自己外化出去以后,勞動就不再是自己本身,而是自己的對象。就像照鏡子一樣,香煙看到自己的形象,必須借助于鏡子,而你的形象一旦在鏡子中反映出來,他就不再是你的形象本身,他只是讓你看到你形象的對象,沒有對象你就無法看到自己,勞動的這種矛盾就在于勞動自己否定自己。
在我國的現代化進程之中,由于發展的不平衡、不協調,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存,這樣一來異化現象在一定的范圍內還存在著,它影響著社會的和諧穩定以及人與人關系、人與自然關系的協調發展。但我國現存的異化現象與資本主義的異化現象有本質的區別,我國發展的目的是把人作為目的,經濟快速發展是手段,最后消滅異化,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員俊雅.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新探[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
[2] 王貴賢.異化:馬克思論資本主義社會人的概念[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 韓慶祥.關于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的幾個問題[J].北京大學學報,1988(05).
[4] 王海英.異化勞動產生的直接原因及當代意義[J].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學報,2008(03).
[收稿日期]2019-01-08
[作者簡介]趙寶鵬(1990—),男,甘肅隴南人,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教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