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郭紅鋒
在天文學家的列表里,你可能找不到多普勒的名字,但是提起多普勒效應,那幾乎是人人皆知;在天文學的名詞里,你可能對“紅移”這個詞耳熟能詳,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它與多普勒的關系。我們在這里就談談多普勒與紅移的故事。
為了討論多普勒效應,首先我們得知道什么是波。波動是自然界當中物質運動的重要形式,例如水波(見圖1)。我們把水波截面后就會發現水波的傳播有波浪形的規律(見圖2),其實這也是所有的波的傳播規律(見圖3)。

圖1

圖2

圖3
波的特性可以用波長或頻率描述(見圖3),波長是指波在一個振動周期(T,時間單位)內傳播的距離(λ,長度單位),頻率就是波傳播的快慢程度。波長λ等于波速u和周期T的乘積,即λ=uT。
同一頻率的波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是不同的,所以波長也不同。頻率(用f表示)就是某一固定時間內(例如T),通過某一指定位置的波的數目,即f=1/T或T=1/f。
真空中所有電磁波傳播的速度都是光速(用C表示)。所以λ=CT=C/f,也就是波長和頻率互為倒數。
同一種波,壓縮后波就變密集(波長短了,頻率高了),拉伸后波就變稀疏(波長長了,頻率低了)。

圖4
多普勒效應最初是描述聲波的,由奧地利物理學家多普勒(見圖4)在1842年提出。
多普勒效應普遍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例如一輛汽車疾馳而來時,我們聽到喇叭的聲音尖利;當汽車遠離我們而去時,我們聽到喇叭的聲音低沉。這是因為,波源(汽車)和觀察者有相對運動時,觀察者接收到波的頻率相對波源發出時的頻率發生了變化。遠方急駛過來的汽車喇叭的聲波,前波與后波相擠壓,波變密集,波長變短,頻率變高,我們聽到的聲音就變得尖利;離開我們而去的汽車喇叭的聲波,前波與后波拉開了距離,波變稀疏,波長變長,頻率變低,我們聽到的聲音就變得低沉。這就是多普勒效應(見圖5)。

圖5
所有的波動現象 (包括可見光波) 都存在多普勒效應。可見光是一種混合光,里邊有眼睛可以看見的7種顏色(紅、橙、黃、綠、青、藍、紫),這7種顏色的不同就在于它們的波長(頻率)相差一點點(從紅色光到藍色光,其波長依次變短)。所以,可見光波長的變化使人感覺到顏色的變化。
例如,一顆恒星遠離我們而去(見圖6上),它發出的可見光波伸長了,我們就可以測量到它的可見光譜線向紅光方向移動,這種現象稱為紅移;如果一顆恒星朝我們而來(見圖6下),它發出的可見光波壓縮了,我們就可以測量到它的可見光譜線向藍光方向移動,這種現象稱為藍移。這就是恒星光譜的多普勒效應(見圖7)。

圖6 紅移和藍移現象

圖7 多普勒效應示意圖
最后,給同學們留下兩個思考問題:

1. 除了聲波和光波,你還知道哪些波有多普勒效應,舉例說明現象?
2. 除了水波,你還看見過什么樣的波動現象,你能做一個簡單的波動實驗嗎?
同學們的回答或有其他問題,請發郵件到郵箱chinahou@bao.ac.cn,記得要寫清你的聯系信息(姓名、學校、電話等),我們會按照你的要求及時回復哦!
光波的多普勒效應在近代天文學上影響非常巨大。
20世紀20年代,美國天文學家斯萊弗在研究遠處的旋渦星云發出的光譜時,首先發現了光譜的紅移,認識到了旋渦星云正快速遠離地球而去。1929年,美國天文學家哈勃根據光譜紅移總結出著名的哈勃定律:星系的遠離速度v與距地球的距離r成正比。根據哈勃定律和后來更多天體紅移的測定,人們相信宇宙在長時間內一直在膨脹。由此反推可以得知,宇宙在前一時刻比后一時刻小,繼續推論就得出宇宙在某一時刻前是不存在的,它只能從一點開始膨脹。因而,1948年天文學家伽莫夫提出大爆炸宇宙模型。20世紀60年代以來,大爆炸宇宙模型逐漸被廣泛接受,以致被主流天文學家稱為宇宙的“標準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