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德國特約記者 靖塵 青木 ●林凱 柳玉鵬
“全球央行應聯合起來,創建一種替代性的數字儲備貨幣以減少對美元的依賴,降低潛在風險。”英國央行行長馬克·卡尼23日在美國全球央行行長年度會議上發出呼吁。作為長期以來的國際儲備貨幣,美元在國際支付體系中的強勢乃至“霸權”地位已招致世界多國的種種限制。卡尼結合新技術抗衡美元的提議引發廣泛討論。
強勢美元成全球經濟風險
“美國僅占全球貿易的10%和全球GDP的15%,但美元卻仍占全球貿易結算的一半,以及全球證券發行的2/3。”英國《金融時報》23日援引卡尼的話稱,因此,即使全球經濟正在重新調整秩序,美元卻仍然保持與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時一樣重要。
美國《華爾街日報》23日稱,世界各國對美元地位過高的擔憂并不新鮮。雖然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在全球經濟活動中所占的份額有所下降,但美元仍是國際貿易結算和發行證券的主要貨幣,也是政府儲備中受到青睞的貨幣。這意味著美國經濟態勢將迅速波及全球中小型經濟體。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員王鵬25日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稱,二戰結束后,美元先后與黃金和石油的捆綁造就并延續了美元霸權。然而,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令美元的國際地位受到嚴重沖擊,而美國特朗普政府一系列“美國優先”的政策又將國內經濟風險外溢、轉嫁,國際經濟金融體系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增強。與此同時,美國頻繁使用金融手段制衡、制裁他國,也迫使更多國家從戰略、政治與安全的角度警惕美元。令國際社會開始反思是否應該繼續將本國的國際支付體系綁定于美元。
“全球央行數字貨幣”設想
《華爾街日報》稱,全球一直在討論如何將美元從高高在上的位置拉下來,但過去的努力收效甚微。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1969年創立“特別提款權”——一種基于一攬子貨幣的儲備資產,但用途有限。近期的技術和金融創新使廣泛使用全球貨幣的想法“復生”。
“人民幣,以及類似于臉書Libra幣的一系列數字貨幣,一直都被認為是美元的一種替代選擇。”《衛報》引述卡尼的話稱表示,雖然這些貨幣都無法取代美元,但新技術可以讓一種新型全球數字貨幣挑戰美元。過去一年,隨著移動業務和數字交易的前景變得越來越受歡迎,數字貨幣吸引了各國央行的關注。
“多極化的國際貨幣和金融體系的主要優勢是多樣化。”報道援引卡尼的話稱,正確解決辦法不是將人民幣等其他貨幣提升到類似美元的強勢地位,而是確保多種儲備貨幣為全球經濟提供潤滑。卡尼在演講中建議,可通過全球央行的電子貨幣網絡創建一種全球電子貨幣,這種虛擬貨幣由各國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支撐,可以用來促進跨境貿易和國際支付,減輕全球經濟對美元的依賴。“最終削弱美元對全球貿易的強勢影響力和美國經濟對全球經濟的沖擊,確保新興經濟體免受美元資本外流的破壞性影響,并最終建立一個多極化全球貨幣和金融體系。”
“中國將成為新貨幣體系的主力軍”
王鵬分析稱,美元霸權的核心是美元享有被全世界普遍接受的儲備貨幣的獨特地位。任何使用美元或美國銀行進行的交易,都將自動地、無可避免地接受美國法律管轄。因此美國政府可以用經濟制裁和金融制裁脅迫他國屈服于己。越來越多的國家不得不考慮作為避險方案的“去美元化”進程。
“今日俄羅斯”電視臺25日報道稱,俄總統普京去年11月份曾指出,用美元結算的不穩定性促使許多經濟體希望找到替代儲備貨幣,并希望創建獨立于美元的支付系統。俄羅斯與歐亞經濟聯盟間70%的出口和30%的進口貿易都使用盧布結算。另外,在美國對中國發動貿易戰后,歐洲也開始談論放棄美元的可能性。去年9月份,歐洲委員會時任主席容克在歐洲議會發表講話時曾表示,必須“剝奪美元作為主要世界貨幣的地位。”
“中國將成為新貨幣體系的主力軍”,德國新聞電視臺25日則指出,如果西方現在不行動,可能會在未來的貨幣革命中落后。中國很可能會成為首個推出央行數字貨幣的主要經濟體。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穆長春最近證實,中國央行正在研究數字貨幣,將采取“雙層運營體系”運行。在未來的貨幣革命上,中國可能超越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