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微
近期,美國白宮決定取消原定申請凍結40億美元對外援助計劃,令這場在美國朝野掀起激烈論戰的動議暫時告一段落。特朗普提議凍結的這筆援助資金實際上是美國政府在本財政年度(至9月30日)即將結束時結余的款項,用途為美國國際發展署的行政經費、聯合國維和經費及人道主義援助。按照慣例應結轉到下一財政年度繼續使用,特朗普提議凍結,其實就是削減的意思。
特朗普的理由十分明確——當前美國對外援助資金浪費現象嚴重,美國對外援助應附加更多條件以有效配合美國的對外戰略。盡管白宮最后不得不撤回動議,卻不是援助的道義價值戰勝了功利的政治考慮,而只是由于此舉觸及國會的權力底線,激起白宮與國會權斗的結果。因為國會堅稱憲法賦予其掌管“錢袋”的權力,不容行政權力干預和染指。
特朗普并不是敗給了美國一貫標榜的普世價值。此次事件中,國會對于特朗普削減援助的爭論焦點集中在對外援助能否維護美國國家利益,而對于其《對外援助法》中宣示的發展理念卻只字未提。正如國務卿蓬佩奧所言,“美國的國家利益需要在每個對外援助項目中得到彰顯。”美國援助主管機構美國國際發展署也站出來為領導決策背書,“總統一直認為美國的對外援助規模過于龐大,他希望援助資金能夠更加有效地使用以維護美國的國家利益。”反對者如國會眾議院預算審批委員會主席洛伊則認為,對外援助對于確保美國的全球領導力和美國人民的安全至關重要,這是兩黨共識。可見,美國對外援助主要出于維護自身利益已經成為朝野共識,對外援助的發展意義在美國已經消失。
其實,美國在開始對外援助之初,就以實現政治目的為根本目標。對此美國理論家多有論述。例如,美國現實主義學者認為,對外援助是一種工具,本質是用賄賂手段來實現政治目的,即便是人道主義援助也概莫能外。而建構主義學者認為,即使援助國聲稱要推進的減貧、可持續發展等援助目標是價值中立的,但是只有對援助國來說受援國既沒有地緣政治價值也沒有經濟價值時,援助措施才可能中立化,預期的援助效果才可能實現。即便是后來為了實現國家利益,不得不將援助披上道德外衣,其功利主義的本質屬性也導致援助根本無法推動發展中國家發展,難怪贊比亞經濟學家會做出西方“援助的死亡”這樣的評論。
既然如此,解決氣候變化、推動兩性平等以及關注青年就業等發展議題歸根到底是無法借助美國援助來解決的。發展中國家要想實現發展,只能依靠發展中國家間的相互合作。當前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美國對外援助已經撕下道義面紗,不再強調“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等國際共識,那么推動互利共贏的“南南合作”、實現聯合自強已經是發展中國家的唯一選擇和出路。▲
(作者是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