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存寬 許藝嘉
亞馬孫熱帶雨林發生大火,目前火情十分嚴峻。由于火災發生地位于巴西境內,西方媒體、國際組織及一些國家或政府領導人指責巴西政府懶政,質疑巴西總統博索納羅的能力和態度。法國總統馬克龍將大火稱為一場“國際危機”,并在推特上呼吁G7會議重點討論此次火災,博索納羅則“回懟”,認為馬克龍“插足巴西內政”。
亞馬孫熱帶雨林位于南美洲亞馬孫盆地,橫跨包括巴西在內的多個南美洲國家,含有豐富的生物資源,對于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及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意義重大。而另一方面,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出于應對人口增長導致的土地緊缺以及幫助民眾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令巴西面臨環境保護與本國發展的兩難。根據巴西的官方統計數據,巴西經濟在2015年、2016年連續兩年衰退,國內生產總值分別下降3.77%和3.59%。2017年的經濟增長率也僅為0.98%。博索納羅今年初上任后將發展經濟、擺脫貧困和打擊腐敗作為重中之重,認為應充分利用亞馬孫這一上帝給予巴西的“禮物”,加快了雨林流域的開發進程,人類活動隨之也明顯增加。巴西國家研究院的監測數據顯示,僅2019年6月,亞馬孫雨林被砍伐面積同比增加88%;2019年初以來,巴西境內亞馬孫森林的火情數量也同比增加了83%。博索納羅早前以“亞馬孫大火很正常,并非人禍”回應質疑,其說服力也似乎稍顯薄弱。
面對氣候變化這一議題,聯合國會同世界各國多年來開展過不少行動,其中最重要的是《京都議定書》以及《巴黎協定》這兩份對各國溫室氣體排放的限制性文件。在《巴黎協定》簽署之前,全球各國最難達成一致的議題之一是應對氣候變化的資金供給。2009年曾達成一致的“每年由發達國家提供給發展中國家1000億美元的氣候變化基金”承諾,實際提供的資金與目標之間差距至今仍然很大。發達國家對于出錢一事閃爍其詞,本應是最大支援國的美國更是在兩年前就已停止向基金撥款;而發展中國家繼續堅持“發達國家需要對自己曾造成的歷史氣候影響負責”的觀點,雙方各執己見,難以讓步。
亞馬孫雨林大火,一方面關乎全球生態資源的安危與氣候變化的緊張態勢,另一方面其焦點或關鍵還是在世界各國共同應對此類全球環境問題上的代價分擔與相應利益分配問題。發展中國家經常指責西方推卸責任,以環保名義從道德高度削弱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的權利,而此次大火中西方非政府組織和媒體同樣存在炒作和擴大化之嫌。
根據一份英美大學的聯合研究報告,如不采取合適的應對氣候變化政策,全世界所有地區經濟都會受到較大影響。此次亞馬孫雨林大火的控制與治理問題,究竟是巴西內政,還是全球各國的“共政”,需要各國跳出自己國家發展與利益的圈子,站在全人類的角度共同思考、共同發力,在認識上盡快達成一致,響應聯合國氣候大會的號召,積極協商使更多國家和地區受益的最優方案,力求在帶給發達國家或地區最小的影響和壓力的同時,帶給全人類更好的生態環境與更少的氣候變化應對負擔。▲
(作者分別是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