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芷淵
7月底,香港50個具有藍牙交通探測器、氣象感應器、AI全景攝影機等功能的智能燈柱全面投入服務。不料,此舉引發一些香港青年對監控隱私的憂慮。8月24日的一場游行中,智慧燈柱竟然成為部分激進示威者大肆破壞的目標。
撇開示威者破壞公共設施違法犯罪的話題,此事件也反映出香港不少人對新興科技的不接受態度,在科技創新的發展道路上香港是落后的。
安裝智慧燈柱計劃本是《香港智慧城市藍圖》的一部分,其功能是配合5G流動通信服務基礎建設,提供便捷信息服務及收集實時城市數據。不過,該計劃在實施過程中挑戰重重,除了市民不信任外,數碼發展缺乏前瞻思維、創科文化氛圍不足、創科教育綜合實踐能力不強等,都成為香港創科發展前進的絆腳石。
雖然香港擁有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但在全球競爭力排名指標中,香港的“創新能力”及“科技人員和工程師供應充裕度”一直比較弱。香港在制造業北移后就出現“去工業化”和“制造業空心化”。反觀內地,在全球創新指數的排名由2009年的第43位躍升至去年的第17位,正向世界科技強國進軍。
2015年香港創新及科技局成立后,特區政府花了不少工夫創建科創平臺、成立創科創投基金、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計劃、科技專才培育計劃、與深圳共建落馬洲河套創科園等,在研發資源、匯聚人才、科研基建等8大方面加強創科發展,致力把香港打造成國際創科中心。不過,香港研發圈子仍然比其他國際城市小,早期研發投資環境有待成熟,修讀創科相關院系的畢業生工作前景也不如商業、金融有吸引力,更無法與法律系及醫科等畢業生相提并論,形成香港科研人員供不應求的惡性循環。
其實,香港有人才、有國際化優勢,更有“一國兩制”之利,未來要做的是釋放科研潛力,提升自身的創科影響力。港府應重點建立一個健全的科創環境,制定更長遠的發展戰略,包括大幅增加高校的研發投資撥款、推動科研機制與國際合作接軌、加大共同投資計劃及企業孵化器的研發資助優惠政策及誘因等,透過社會政策、營商環境、教育制度及多層面的合作,全方位推動科創發展。
中央政府支持香港創科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的目標更是要打造“中國硅谷”。香港應把握大灣區時代的契機,借力大灣區與內地產業互補發展,突破當下的經濟發展制約。▲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鳳凰衛視高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