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金華
摘 要 目的:討論加長柄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高齡骨質疏松不穩定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2018年1-10月收治高齡骨質疏松不穩定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實施加長柄半髖關節置換術。觀察指標:手術指標、治療優良性、VAS評分。結果:40例患者平均手術時間(63.45±6.36)min,平均術中出血量(321.63±42.34)mL,平均住院時間(4.74±1.43)d,平均術后下床活動時間(13.64±2.56)d。治療優良率97.50%。術后2個月VAS評分(2.84±0.96)分,術后5個月VAS評分(2.28±0.69)分。結論:加長柄半髖關節置換術的實施可有效提高股骨轉子間骨折的治療效果,緩解患者的疼痛,值得推廣。
關鍵詞 加長柄半髖關節置換術;骨質疏松;股骨轉子間骨折
股骨轉子間骨折是指由患者股骨頸基底到其小粗隆下方區域內發生骨折的一種病變,該骨折病癥多發于> 65歲的患者,且女性發生該骨折病癥的概率明顯高于男性[1]。本文對加長柄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高齡骨質疏松不穩定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的效果進行了探析,詳情見下文。
資料與方法
2018年1-10月收治高齡骨質疏松不穩定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40例,男16例,女24例;年齡66 - 87歲,平均(76.5±8.1)歲。
方法:①手術方法:協助患者取側臥體位,對其實施硬膜外麻醉,由外側入路型手術切口,分離患者的皮膚以及筋膜等組織,對其臀大肌纖維進行游離,并將患者的關節囊與短旋肌進行切開,在距離患者小轉子1 cm左右的位置對該段小轉子進行截斷,而后拿出患者的股骨頭,清除遺留的雜物,例如碎骨等,利用擴髓鉆對患者的髓腔進行擴大,而后為患者選取合適的假體,假體的安裝應與患者大轉子的頂端保持相同的方向,以保障患者兩下肢長短的一致性,將術前準備好的人工股骨頭插入患者的股骨髓腔,若患者的大轉子與小轉子同時發生骨折,應使用鋼絲對人工股骨頭進行固定,待確定患者髖關節活動度的穩定性后,即可為患者留置引流管,縫合手術切口。②術后處理方法:術后,讓患者的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的姿勢,于術后2-3d拔除引流管;于術后2d對患者進行下肢肌群的收縮功能訓練;于術后3d教患者在床上進行簡單的髖關節活動;于術后7 d,鼓勵患者拄拐行走,不得進行負重行走活動,負重行走訓練應根據患者骨折愈合情況進行。
觀察指標:①觀察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以及術后下床活動時間;②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優良率,包括優、良、差;③觀察兩組患者的VAS評分,該評分指標下降,說明患者的疼痛感緩解顯著。
結 果
手術指標:40例患者平均手術時間(63.45±6.36)min,平均術中出血量(321.63±42.34)mL,平均住院時間(4.74±1.43)d,平均術后下床活動時間(13.64±2.56)d。
治療優良率:40例患者經加長柄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5個月后,治療效果較優31例、治療效果良好8例、治療較差1例,治療優良率97.50%。
VAS評分:術前VAS評分(7.46±1.26)分,術后2個月VAS評分(2.84±0.96)分,術后5個月VAS評分(2.28±0.69)分。
討 論
據有關研究數據顯示[2],我國每年的股骨轉子間骨折病癥以3%的速度增長,且該骨折病癥的發病率占老年髖部骨折病癥總發病率的50%左右。高齡股骨轉子間骨折病癥的主要臨床癥狀有患者的患肢處會出現腫脹現象以及嚴重的疼痛感,且患者的下肢活動范圍會受到嚴重的限制以及肢體變形等。另外.高齡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多伴有一定的內科疾病及骨質疏松疾病,增加了該病癥的治療難度,為提高該病癥的治療效果,選擇合適的手術治療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往臨床上對于股骨轉子間骨折病癥的治療多采用非手術治療方案,此種治療方案具有較高的致殘率與死亡率,且容易增加患者并發癥等。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使得加長柄半髖關節置換術在股骨轉子間骨折病癥中的應用越發的廣泛,該種手術治療方式的實施,對患者骨折部位折斷端的修復以及對關節穩定性的修復均具有良好的效果,且可促使患者早日下床進行活動,有效避免患者因長期臥床養病治療而出現的壓瘡以及下肢靜脈血栓等并發癥。該手術中長柄假體的使用可有效固定患者的關節部位,也符合人體生物力學,有利于患者骨骼的良好恢復以及髖關節的功能恢復[3]。
綜上所述,加長柄半髖關節置換術的實施可有效提高股骨轉子間骨折的治療效果,緩解患者的疼痛,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張明強.生物型加長柄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高齡不穩定股骨轉子間骨折療效觀察[J].中醫正骨,2015,27(2):56-57.
[2]王利民.生物型加長柄半髖關節置換術對26例高齡不穩定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療效觀察[J].臨床醫學,2014,34(1):63-64.
[3]劉建,茍景躍,劉遠祿.生物型加長柄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34例高齡不穩定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療效觀察[J].重慶醫學,2013,42(9):992-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