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薇薇 夏瀾


摘 要 目的:研究對高血壓I -Ⅱ期患者實施中醫治未病方法結合健康管理干預的效果。方法:2015年6月- 2018年6月收治高血壓I-Ⅱ期患者120例,按隨機信封法分為兩組各60例,對照組實施健康管理干預,試驗組實施中醫治未病聯合健康管理干預,觀察兩組臨床指標、臨床效果。結果:試驗組臨床效果優于對照組,臨床指標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高血壓I-Ⅱ期患者實施中醫治未病方法結合健康管理干預的效果顯著,既可改善臨床效果,又可降低血壓水平,值得臨床借鑒。
關鍵詞 中醫治未病;健康管理干預;高血壓病;I-Ⅱ期;臨床效果
本次研究納入的I-Ⅱ期高血壓均未并發嚴重臟器組織疾病,但臨床上針對其多采取西藥治療,提高對血壓的控制水平。高血壓防治指南中提出,I-Ⅱ期高血壓可通過調整生活方式控制,這與我國的治未病理念有一定的相似性。本次研究選擇高血壓I -Ⅱ期患者120例,為其實施中醫治未病聯合健康管理干預,觀察其臨床實施效果,總結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5年6月-2018年6月收治高血壓I-Ⅱ期患者120例,隨機信封法分為兩組各60例。試驗組男35例,女25例,年齡41- 71歲,平均(55.5±12.5)歲;對照組男36例,女24例,年齡42 -74歲,平均(57.5±13.5)歲。對比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所有患者符合研究標準,且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方法:1)對照組在保證患者用藥的情況下,結合患者身體狀況,進行健康管理干預。根據我國營養學所推薦的營養標準,為患者制定科學的飲食方案,并叮囑患者多運動,結合其運動愛好進行科學的運動管理。2)試驗組在保證患者用藥的情況下,結合中醫治未病聯合健康管理干預:①合理飲食配合食療:食療在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早在《素問·五常政大論》中就提到“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之過,保其正色”。根據我國營養學所推薦的營養標準配合中醫積累的食療方法,叮囑患者對日常飲食鈉鹽攝入量進行控制,低于6 g/d,并告知患者多進食新鮮蔬菜、水果,提高鉀、鈣、鎂等微量元素的攝入,引導患者了解該病禁食、禁飲類型,通過飲食控制,提高血壓改善水平[1]。食療方面可選擇多種模式,以患者接受為主,可將相應草藥與主食同煮或者制成代茶飲:肝陽上亢者忌辛辣刺激,宜加菊花;陰虛者忌辛辣,宜加枸杞、麥冬;痰濕者忌肥甘厚味,宜食山藥、扁豆等。②運動干預:根據自身情況,每天進行30 min散步不能散步者,可在家中自行練習八段錦等傳統功法30 min。③情緒干預:對患者產生的不良情緒原因進行了解,告知其不良情緒對疾病的影響,根據中醫五行相克原理引導患者學會情緒管理,例如情緒急躁患者,可指導其進行舒緩類運動,憂郁類患者可引導其多參加社交活動,提高對其情緒的調控,降低對血壓水平的影響。
觀察指標:1)臨床效果評估:結合患者的血壓控制水平進行評估:①顯效: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血壓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圍內;②有效:臨床癥狀逐漸改善,血壓水平逐漸得到控制;③無效:臨床癥狀未改善,血壓未得到控制并呈現增高趨勢[2]。2)臨床指標評估:對患者的血壓、體重指數、血脂、腰腹圍等進行評估。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9.0分析,兩組患者計量資料(臨床指標)用(x±s)表示;計數資料(臨床效果)用%表示,采用t檢驗或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 果
臨床效果評估:兩組臨床效果評估,試驗組顯效、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無效率低于對照組,見表1。
臨床指標對比:兩組臨床指標對比,試驗組各指標均低于對照組,見表2。
高血壓病(I -Ⅱ期)是血壓持續過高后引起的其他組織性疾病,該疾病具有起病緩慢、發病急、治療困難等特點,屬于常見的慢性疾病。隨著病情的不斷
發展,會對心臟、血管、腦組織等造成一定的損傷。臨床研究顯示,其主要是受到遺傳、環境、生活方式等的影響,應及早進行干預。
本次研究給予高血壓I-Ⅱ期患者中醫治未病方法結合健康管理干預,結合研究數據,試驗組血壓、血脂等水平得到有效的調節,證實其實施效果。分析:中醫治末病的原則是未病先防、已病防變,本次納入研究的I-Ⅱ期高血壓患者均屬于已病防變的范疇,通過實施中醫治末病有效預防其發展。飲食干預是通過引導患者了解該病禁食、禁飲類型,對飲食進行有效的控制,從而降低不良事件的發生率。以接受程度高的食療來進行對癥處理,本次研究主要選擇內服的方法,此外還可以黃芪、柴胡、決明子、鉤藤等藥浴、藥膳、藥枕,對血壓水平進行調節,預防其發展-,。《呂氏春秋·盡數》:“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適量的運動既能減少體內脂肪含量,又能調暢氣機,使氣血運行得暢,降低心血管危險因素。通過情緒的調節增強心理抵抗能力,通過心理狀態的調節,降低不良情緒對血運水平的影響。
綜合上述,對高血壓I -Ⅱ期患者實施中醫治未病方法結合健康管理干預的效果顯著,既可改善臨床癥狀,又可降低血壓水平,且其屬于中醫“頭痛”范疇類疾病,是由于陰陽失調引起的氣血逆亂,故實施中醫治未病,提高對疾病的預防水平,值得臨床借鑒。
參考文獻
[1]王丹,肖丹,張婷,等.運用中醫治未病理論探索高血壓前期中醫健康管理模式[J].江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30(3):3-5.
[2]黃波鈴,白云,王娜娜.觀察中醫治未病結合健康管理干預治療糖尿病前期(IGT)患者的臨床效果[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25):185-186.
[3]田麒,劉玉伏,馬尚偉,等.中醫治未病結合健康管理干預原發性高血壓人群的研究[J].天津中醫藥,2014,8(31):453-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