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馬麗媛

摘 要 目的:探討行為分階段轉變理論對乳腺癌患者術后功能鍛煉依從性影響。方法:收治乳腺癌手術患者120例,按入院順序分為兩組,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干預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根據乳腺癌患者所處的行為階段給予相應的干預措施。在兩組患者干預前和干預后3個月采用功能鍛煉依從性對兩組患者進行測評,觀察兩組患者術后肩關節活動度(ROM)達標率變化。結果:干預組患者功能鍛煉依從性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而且患側ROM達標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行為分階段轉變理論在乳腺癌患者中運用能有效提高患者術后功能鍛煉依從性,幫助患者進行正確、規范、循序漸進的功能鍛煉,從而提高患者患肢功能鍛煉效果和疾病康復信心。
關鍵詞 行為分階段轉變理論;乳腺癌;功能鍛煉;依從性;肩關節活動度
乳腺癌是一種通常發生于乳腺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嚴重影響廣大女性患者的身體心理健康,嚴重時甚至會危及生命[1]。近年來,我國女性的乳腺癌發病率呈現出明顯上升的趨勢[2]。乳腺癌治療時手術范圍較廣泛,會損傷淋巴循環和靜脈回流導致淋巴組織不能夠正常的回流而易產生包括術后上肢淋巴水腫、上肢功能障礙在內的多種術后并發癥,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3]。術后正確、規范、循序漸進的功能鍛煉至關重要,能夠有效防止因長時間的關節制動而造成的關節內粘連和淋巴水腫,降低并發癥發生,促進上肢功能恢復[4]。本研究采用行為分階段轉變理論(TranstheoreticalModel and stages of change,TTM)[5],對術后患者功能鍛煉依從性進行干預,取得了良好成效,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7年1月-2018年2月收治乳腺癌手術患者120例,均為女性;年齡34 -72歲,平均(49.52±5.46)歲;臨床診斷:右側乳腺癌57例,左側乳腺癌41例,雙側乳腺癌2例;臨床分期:Ⅱ期94例,Ⅲ期6例;文化程度:小學29例,初中66例,高中或以上5例;婚姻狀況:已婚96例,未婚2例,離異或喪偶2例。按入院順序分為兩組,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l)納入標準:①經病理學檢查,確診為乳腺癌,并行手術治療者。②意識清楚,具有良好的溝通和理解能力。③患者同意并配合本研究。(2)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嚴重疾病者或不能配合研究者。
方法:(l)對照組采用傳統的護理常規干預。(2)干預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按照乳腺癌患者術后功能鍛煉在無意圖期、意圖期、準備期、行動期、維持期5個不同的階段需求和遇到的困難,給予信息支持、教育及情感等方面的干預:①無意圖期:患者術后因疼痛、焦慮、抑郁等因素綜合影響,不愿進行患肢功能鍛煉。該階段應由護理人員通過一對一健康知識宣教結合成功案例分享的形式,讓患者全面了解術后患肢功能鍛煉知識。②意圖期:該階段以促進患者意識到行為的轉變為主,護理人員通過與患者深入交談,全面了解患者對術后患肢功能鍛煉的理解和困惑,讓患者掌握良好患肢功能鍛煉的方法技巧。③準備期:該階段患者已經產生了較強的改變患肢功能鍛煉依從性低的意愿,護理人員應在此階段幫助患者獲取更多的患肢功能鍛煉注意事項等知識和技巧,并與患者共同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患肢功能鍛煉計劃。④行動期:該階段主要是評估患者接受程度和評價患肢功能鍛煉計劃可行性,及時共同修訂行為改變的方案,使得方案具有個性化,讓每一位患者能夠接受。⑤維持期:該階段主要是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并不斷督促患者,提高患者行為轉變的依從性。
評價工具:①肩關節活動度(ROM)達標率測試兩組患者ROM達標率,ROM達標:肩關節外展0°- 50°,內收0°- 75°,屈曲、外展0°- 180°[5]。②患肢功能鍛煉依從性[6]:采用陳玉珍等研制問卷進行測評,該問卷是根據患者進行患肢功能鍛煉情況分為完全依從、部分依從、不依從。由研究者記錄兩組患者功能鍛煉情況。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分析軟件對數據進行錄入和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 果
兩組患者患肢功能鍛煉依從性比較,見表1。
兩組患者ROM達標率比較:干預組患側ROM達標率96%,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討 論
由于乳腺癌患者在圍術期普遍存在嚴重的心理應激反應,這可能跟患者被診斷為乳腺癌,處于壓力狀態有關,其中苦惱、疾病不確定感、無助感、癥狀困擾等消極體驗顯著[6],術后疼痛等因素影響患者術后功能鍛煉依從性。本研究采用行為分階段轉變理論分為無意圖期、意圖期、準備期、行動期、維持期5期,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評估,根據患者評估結果和不同階段選擇最佳的教育和干預方法,讓患者康復鍛煉意識和行為轉變,幫助患者提高術后功能鍛煉認知和了解如果不正確功能鍛煉所造成的嚴重后果,從而督促患者自覺施行正確的行為轉變。并通過與患者動態的溝通,評價術后患肢功能鍛煉計劃可行
性,及時共同修訂行為改變的方案,使得方案具有個體化,讓患者能夠接受,從而提高患者術后功能鍛煉依從性。 在本研究結果可見,干預組患側ROM達標率(96%)明顯高于對照組(72%),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是因為干預組患者在干預過程中,護理人員根據患者在各個階段需求,為其提供了更全面、更有針對性的個體化術后患肢功能鍛煉相關信息支持、鼓勵患者進行情感宣泄、讓患者掌握疲乏的應對技巧等干預,從而提高了患者對術后功能的認知,讓患者能夠在不同的階段全面掌握功能鍛煉方法和提高依從性,并早期采用正確的方法進行肢體功能鍛煉,從而提高功能鍛煉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王園,張揚,賈實,等.乳腺癌患者圍手術期延伸干預應用前后的效果比較[J].現代腫瘤醫學,2016,24(6):894-896.
[2]張春影,盧穎,李青,等.上皮間質轉化及其相關信號通路與乳腺癌干細胞的關系[J].中華乳腺病雜志(電子版),2015,9(1):54-57.
[3]張明鳳,鄭芹,姜寧,等.出院后階段性電話回訪對乳腺癌術后患者肢體功能鍛煉的影響[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8,35(13):57-59.
[4]謝曉冬,屈淑賢,鄭振東,等.乳腺癌術后患者早期患肢功能鍛煉的臨床研究[J].臨床腫瘤學雜志,2010,15(9):215-217.
[5]蘆鳳娟.乳腺癌術后患者院外功能鍛煉依從性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D].中山大學,2008.
[6]邾萍.乳腺癌患者配偶照顧者照顧負擔與生活質量的研究[D].西安:第四軍醫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