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湘源
在全部獲得受理的152個科創板IPO項目中,中金公司、中信建投、中信證券、華泰證券獨領風騷,占據了逾三分之一的份額,其余40家券商勉強才分得近三分之二,很多券商甚至顆粒無收。科創板IPO項目大比例向頭部券商傾斜,給大多數券商帶來的壓力不言而喻,投行+研究所模式正在成為很多券商發力的方向,發力重點雖各有不同,但方式幾乎無一例外,均是投行領跑,研究所開賽。
領跑、開賽是典型的券商研究生態,科創板似乎也好這一口。但目前,不僅券商投行會不會把科創板IPO變成“田忌賽馬”讓人擔憂,券商研究生態中的報喜不報憂弊病,也在科創板IPO中漸有抬頭之勢。
一場有失公正的評選,改變的與其說是一家券商或一個分析師的命運,不如說改變的是整個券商研究的生態,甚至整個資本市場的生態更為貼切。始于2003年,像龍卷風一般席卷了證券市場九年之久的新財富金牌分析師評選,于2018年9月宣告暫定。中國證券業協會明確指出,新財富分析師評選活動中出現的負面輿情和不正當競爭,嚴重影響了評選活動的嚴肅、公平和專業性。通俗點說,所謂的金牌分析師評選,不過是名與利誘惑下無所不用其極的發紅包、請吃飯、走秀拉票等丑陋表演。而一旦被評為新財富金牌分析師,年薪待遇包括業界的名氣都會隨之水漲船高,據業內人士透露,如果能夠進入前三甲,年收入至少在百萬元以上。其中的佼佼者,不乏由此青云直上,甚至登上證券公司總裁的位置。
證券分析師,很多買入和賣出的建議,反映的往往都是其所在機構而非散戶的利益意志,但被坑的則毫無例外都是散戶,甚至是他們的粉絲。如果說有誰曾在某一階段有過類似股神的表現,也多是粉絲追捧的結果,而一旦泡沫破裂,買單的除了粉絲則很少再有其他人。本該引導廣大投資者理性投資的證券分析師,無論在主觀還是客觀上都成為了割散戶韭菜的快刀。充斥于IPO保薦書和券商研究報告中的報喜不報憂,更是掩蓋了一些新股在發行前即存在的問題,對投資者造成了嚴重的誤導。而當一家上市公司剛上市就業績變臉甚至造假上市的問題東窗事發時,雖然也曾有過投行對受損投資者實行過先行賠付,卻從未見券商包括研究者為自己所發表的誤導性研究報告承擔過責任,這不僅造成了券商研究生態越來越風氣不正、急功近利,IPO和定期信息披露中你方唱罷我登場的造假行為,更是首當其沖成為了造成投資者長期虧損而難以自拔的“黃金坑”。
科創板的耳朵只聽得進奉承話,這在對上市申請進行問詢的階段已有所表現。當時,有媒體針對一些申請上科創板企業披露信息中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質疑,其中就有目前第一家發中報的容百科技。質疑指出,容百科技上市前凈利潤增速遠遠超過營收增速,而毛利率在此前兩年的表現與同行業相比卻并沒有優勢,上市前一年的突然趕超缺乏合理性。但這些質疑并沒有被重視。隨著中報的公布,容百科技2019年上半年在營收大幅增長45.12%的同時,歸母凈利潤僅同比增長了2.93%,原因正是此前被質疑的毛利率大幅下降拖了后腿。
科創板開板時,只有少數幾家頭部券商得以占據三分之一IPO項目份額的情況下,作為同行的券商之間興起攀比之風是不難理解的。各家券商紛紛給自己的投行和研究所施加壓力,這對以大興調查研究之風,促進券商研究水平的提高本不失為一種轉機。但這種壓力如果又被轉化為比名次爭高低的商業化動力,則此前曾充斥于券商研究生態中虛假浮夸的捧角之風以及金牌榜評選中的飯局買票等丑陋現象很容易卷土重來。即使是所謂的“田忌賽馬”,也并非真價實貨的一對一,而只是在排列組合上使用以次對優的策略性技巧。
盡管目前上交所對科創板申報企業的問詢不可謂不過細,但還無法保證申報企業的信息披露一點問題沒有,精于“田忌賽馬”的投行和研究機構如果越來越懂得投其所好,保薦材料和相應的研究報告越來越傾向于報喜不報憂,那劣馬也同樣可以蒙混過關,由此則很難保證IPO信息披露的真實、客觀、準確性,交易所也應該對由此所帶來的后果加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