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心永
隨著城市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建筑空間藝術的多元發展以及日本和西方陶壁藝術對中國陶瓷藝術的影響,陶藝走進公共空間業已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
早期的公共藝術大部分是依附在建筑物與周邊的設施之上,強調建筑物的裝飾美感,其他則以人物雕像的形式,表現人類活動的故事,在這個時期的藝術家是以政治、宗教為目的從事公共藝術的創作。現代由于新的藝術思潮的興起,藝術家開始以表現自我的方式從事創作,而公共藝術也逐漸出現個人風格的表現。
不論早期以建筑物為主題的公共藝術作品,還是近代以追求藝術家個人風格的公共藝術作品,在選擇作品的材質上,皆十分講究作品在設置場所環境上的考量,尤其重視材料的物理特性,使作品既能充分表達意念內涵,又可長期屹立于公共藝術之中。一般說來,由于石材的獲取容易,材質種類繁多,且具有厚重的量感與不易風化的特性,常用作建筑及公共藝術作品的材料。石材雖然具備以上優點,但在表現形式方面缺少鮮艷亮麗的色彩。
近年來由于鋼鐵和冶金制造技術的進步,利用金屬材料制作公共藝術的作品也逐年增加。陶瓷材料由于其質地堅硬、不滲水的特性,早已在建筑裝飾上廣泛使用。陶瓷易于成形,可以做出凹凸感的紋飾,陶瓷材料歷經高溫燒成之后,成為性質穩定的物質,耐雨水侵蝕,所以適用于耐久的建筑物與戶外空間。陶瓷表層的釉料,也因經過高溫燒成,能保持光亮鮮明的色彩,陶瓷豐富多彩的釉色,使建筑物的外觀華麗多姿,如圖1為北京奧運會設計制作的民族和諧闕。就材質而言,陶瓷材質質地堅硬、不風化、不褪色的特質,是運用于公共藝術上最理想的材料之一,如圖2博山區實驗中學的陶瓷壁畫作品。作品在公共藝術空間中表現視覺效果,必須在造型上有特色,在材質上有適當的選擇,在色彩上能與周圍環境相協調,如此才能讓過往的人們駐足觀賞,進而與作品交流互動而融入作品的情景與氣氛之中。呈現作品與空間的關系,作品與人們的關系,則是藝術創作者在進行公共藝術創作時首先面對的課題。

圖1 北京奧運民族和諧闕

圖2 陶瓷壁畫作品

圖3 泥餅分塊切割成形

圖4 鄂托克的傳說系列
基于上述在公共空間中藝術作品表現的特質,藝術家在選擇陶瓷材料創作公共藝術作品時,應考慮下列幾個特點。
將陶瓷原料通過合理的配比,制成含水量適中、可塑性好的陶瓷泥料,根據設計作品的不同體量,將泥餅分塊切割用于成形,見圖3。控制好陶瓷原料粗細顆粒配比,可以降低燒成時出現的變形及開裂問題。陶瓷原料的粗細顆粒不同以及所含金屬氧化物的不同,燒成后會有不同質感與層次變化,創作時通過各種工具成形所留下的或有意追求的凹凸不同的表面變化,均會給人以親和溫暖的觸感。這種特性在注重人與作品相互交流的公共藝術品表現中,最能展現人與作品的親和力與感受性。
窯變是高溫花釉在視覺上最具特色的部分,在早期的建筑物上施釉陶片已有相當突出的色彩表現,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可以調制出許多前所未有的鮮艷釉色,加上施釉技術的提升和改進,使得陶瓷釉色更具觀賞性。在講究活潑醒目的公共藝術作品上,可充分發揮色彩的魅力,這也正是筆者近十年來與著名景觀雕塑藝術家郝重海先生合作互補的緣由。2009年陶藝浮雕高溫花釉與石材雕塑相結合的鑲嵌作品,“鄂托克的傳說”系列安置于西鄂爾多斯公園。
2017年完成了遼河公園雕塑藝術長廊雕塑作品“茶瑪”(見圖 5)、“博舞”(見圖 6)等陶藝與石材相結合的綜合材料雕塑作品。
用于制作公共藝術作品的各種材料中,各種材料都有其材質的弱點與加工制作的限制。例如細長的石材易于折斷毀損,平面的金屬板材不易彎曲成不規則的造型,木材則因紋理的順逆而有組織的強弱等,這些限制都會影響到作品的造型表現。而可塑性好的陶瓷材料則可任意地捏塑造型,較為大型的作品可利用分割組合的方式完成作品,因此陶瓷材料能使作品在造型表現上有很大的空間,讓作品在公共空間中得到自由的表現。

圖5 茶瑪

圖6 博舞
在公共空間中藝術品如何與周圍環境相互融合,是公共藝術作品成敗的重要關鍵。理想的公共藝術品必須適應所在位置的天氣狀況,景物的變遷,要契合當地人文,注重與歷史背景的對應,如此才能充分顯示出作品存在的意義。陶瓷材料能從質樸粗獷的土質原貌,演變到光亮細致的釉面質感:也能從深沉的陶土色調,演變成光鮮亮麗的五彩繽紛。根據自然與人文環境的不同,陶瓷制作的公共藝術品,因材質運用上的廣闊空間,可以創作出與整個環境協調共生的公共藝術作品。
其他材質呈現的造型作品,如石材,木雕,金屬焊接鑄造,安裝工程浩大,相形之下陶瓷材料制作的作品,多以中空塊體板狀結構做成,大型作品則以分割組合的方式進行制作,并且分批燒制而成。施工時是以現場施工的方式,先制作基本構架,再將分割燒成的陶瓷塊體或陶板依序拼貼,組合而成整個作品,因此不論制作或裝置施工上陶瓷材質的作品均有其便利性。
無論位于戶外或室內的公共藝術作品因長期暴露在開放的空間之中,陽光空氣、雨水風雪對不同材質的作品會造成不同的影響,例如松質的石材易于吸水風化,木質作品容易腐朽發霉,金屬材質即會生銹腐蝕,失去光彩。陶瓷材料制作的作品由于歷經高溫燒成,土質燒結瓷化,尤其經過施釉燒成的作品,表面形成一層玻璃物質能阻絕污垢又能防止風化,可以保持原有的光彩。
陶藝材質在公共空間的運用,有不可替代的多方面優點,但也存在著不足,如經過高溫燒制創作收縮變形,色澤差異,大型作品縫隙累累,需要作者巧妙設計與制作,運用其他綜合材料的參與,互相彌補,克服改善。唯有如此,陶瓷材料才能在公共空間中展現無比的魅力。
時至今日,由于社會的高度發展,建筑空間,藝術形態,龐大而復雜,互聯網時代智能化逐漸普及和運用。現代人對公共空間的美化要求日益迫切,與公共空間藝術相關的規劃者、設計者及相關從業人員應當梳理好藝術、材質、環境、人文、地理之間的關系,陶瓷這種始終與人相隨相伴的材料,必將以多姿多彩的形態在公共空間中展現迷人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