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張榮

圖1
明代文學家李漁說:“茗注莫妙于砂,壺之精者又莫過于陽羨”,可見紫砂壺在文人心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以及人們對紫砂壺由衷的贊美和喜愛。紫砂壺起源于北宋,經過幾百年的歷史發展,在無數紫砂藝人的傳承創新下,成為集文學、書畫、雕塑、金石等多種藝術形式于一體的藝術品,展現出獨一無二的藝術魅力。
我是個癡迷傳統藝術的人,對中華古文化頗為喜愛,除了制作紫砂壺,平素喜愛看書作畫,還時常拜讀先賢之作、各類典籍,并將其中所得融入紫砂壺的創作之中。除此之外,我還喜歡繡花衣、錦繡鞋,織繡也是中國傳統國粹,織繡以針為筆、包容萬物,展現出中國女子的心靈手巧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紫砂壺“鳳穿牡丹”(見圖1)的創作也是有著一份獨特的機緣,一次在采集織繡圖樣時,有一件漢服十分驚艷,衣服上織了大朵大朵絢爛的牡丹花,恣意盛開,好不高貴,那一瞬間,我的所有神思好似都被這牡丹花吸引了,無法思考、無法動彈,我抓住了這瞬間的靈感,立足衣著上的牡丹花,結合祥瑞鳳凰,經過幾天的精心構思和設計,制作出了這把“鳳穿牡丹壺”。此壺融合了織繡、牡丹文化、鳳凰文化等多種傳統文化和傳統工藝,表現出濃厚的民族特色,優雅浪漫,同時又具備更深層的文化寓意,引人深思、發人聯想。
造型是一把壺的基礎,是表達文化蘊意的載體,唯有形神兼備的造型,才能呈現出古樸典雅的氣質美,讓人從中感受到獨一無二的意境,收獲美的體驗。此壺以筋紋器為基本形制,主要設想是以流暢優美的筋紋線條表現出花瓣的層次感和韻律感,筋紋線條以壺鈕為中心點延伸,上下貫通,給人以華麗大氣之感。整壺構思奇巧大膽,造型新穎美觀、雍容華貴、氣度不凡。壺身既是鳳身又是牡丹,一條條精細的紋路極像鳳凰鱗次櫛比的漂亮羽毛,又似一瓣瓣向世人綻放明凈美艷的牡丹花,凹凸起伏之下,更顯委婉動人;三彎流嘴曲折自然,宛若昂首挺立的孤高鳳首,清脆啼鳴;壺把細膩呈三片翎羽狀,栩栩如生;牡丹花與筋紋相結合的壺鈕經絡分明、儀態萬方,更是點睛之筆、錦上添花。通壺線條流暢、紋理清晰,比例分割完美,宛如攜牡丹欲振翅而飛的神鳥鳳凰,又若花鳥互相吸引的天降祥瑞,既彰顯了鳳凰的孤高性潔,又突出了牡丹的艷絕群芳。作品選用原礦紅皮龍泥料制作,色澤紅艷而清麗,讓人覺得明艷動人的同時又芳華內斂。此外,還給紫砂壺配了個香插,其造型如同一朵小牡丹,與主壺呼應協調,形成渾然天成的統一感。當香插里升起裊裊香煙之時,整個壺似乎都活了過來,一股神圣的朝拜感油然而生,令整個意境更添了幾分神秘,相得益彰的搭配更顯寓意深遠。整壺既有古代女子的風姿綽約、古典優雅,又不失現代女子的生動可愛、落落大方,欣賞作品讓人感覺迎面走來的似乎是出現在詩詞里的江南婉約女子。
鳳凰,百鳥之王,雄為鳳,雌為凰也。作為和龍一樣的華夏民族精神圖騰,鳳凰除了象征華貴、祥和、權利之外,亦有象征愛情、幸福、吉祥的意思。
牡丹,花中之王,花之富貴者也。貴為國花的牡丹,除了“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的清艷脫俗,還有“桃李花開人不窺,花時須是牡丹時”的高貴典雅。牡丹在中國人心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它代表著全國人民對美好富貴生活的向往,代表著中國人對祖國強大、繁榮昌盛的憧憬。
每把精心制作的紫砂壺都有其獨有的故事,我一直認為,唯有創新才能顯現出制壺者的高超技藝與高雅的審美,筋囊器已發展到相對成熟的階段,其創新并不容易,創新是需要靈感的,而靈感總是那么稍縱即逝。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我正是時時刻刻保持內心的純潔和初衷,將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純粹喜愛融入到每一件紫砂創作中,才能保持創作的激情,抓住這偶得的靈感。
個人認為,今之制壺如古之名匠鑄劍,要做好一把紫砂壺,天時、地利、人和等等因素都有影響,不過關鍵還是得發自內心喜愛紫砂壺,才能抓住轉瞬即逝的靈感,為作品注入全新的生命氣息,這樣作品才能做活、做生動。
如今,韓流、歐美風在中國大行其道。然而,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的根基,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體現,作為五千年泱泱大國,沒有文化的傳承就等于無根之木,對此,對中華文化發自內心喜愛的工匠們焦急又無奈。身為一名現代手藝人,身為傳統文化的繼承人,只能一次次通過作品來傳達自己的思想,通過在作品中融入更多的傳統文化,讓人們不知不覺中接受她、喜歡她,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關注逐漸流逝的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