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娟
(中譽設計有限公司福建分公司,福州 350000)
七峰疊翠風景區是沙縣歷史上有名的沙陽八景之一,位于沙縣城區東側,北臨虬江、西至鳳凰路索橋頭,南側為現狀住宅用地與自然山體,泰和路橫跨其中,將場地分為東西兩個部分,西面為凝翠閣片區,東面為真隱塔片區和沙溪院片區。其中凝翠閣片區20.9 公頃,為一期建設工程,也是此文論述的部分。
本文通過對七峰疊翠風景區凝翠閣片區的植物概況進行現狀調查,針對林相存在的問題提出植物景觀種植方案,旨在將七峰疊翠改造成植物景觀豐富,四季有景的風景區,滿足城市居民親近大自然、回懷歸大自然的要求。

根據調研結果及林業局提供的植被情況調查表,總結了林帶存在的問題如下:
(1)樹種結構單一:凝翠閣片區喬木僅有桂花、馬尾松、紅榕、柏樹,山櫻花、柿樹、無患子等幾個喬木品種。其中小桂花面積大,廣泛分布在凝翠西峰上。(2)季相效果不明顯:凝翠閣片區基本上以常綠的桂花、紅榕、馬尾松、杉木、木蓮為主,缺少色葉植物和開花植物,無法實現色彩變化,景觀效果不佳,不能滿足風景林景觀效果高的要求。(2)生態系統脆弱,幼齡林面積較大,樹種尚未長成。凝翠西峰上基本上都 1-3年齡桂花的樹種和3-5年齡的無患子,3年齡紅楓、碧桃、紅葉李等,其中小桂花林占總面積的70%以上。
七峰疊翠風景區凝翠閣片區綠化改造可以分為山體區、游人活動區和主題特色體驗片區三大部分。山體區主要是凝翠西峰的林相改造;游人活動區主要包含園路、入口區、景觀節點區。
林相改造是以原有的森林資源為基礎,將樹種、林相單一,森林景觀缺乏季相變化,景觀效果差的林相改造成樹種多樣、色彩豐富、季相變化明顯、群落穩定性高、生態功能強的林分【1-2】。
七峰疊翠風景區凝翠閣片區由碧云峰、桂花峰和凝翠西峰組成,其中碧云峰和桂花峰上植被保存較為良好,植物群落較為穩定,不足的是季相變化不明顯,森林景觀觀賞性比較差,根據風景區改造的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林相改造分步實施,近期這兩塊地塊采取的是保護修復的措施,暫不進行改造。
凝翠西峰上設置了凝翠閣,是一期景觀的制高點,恢復了歷史文化要素,塑造了李綱文化軸線,所以凝翠西峰是一期景觀綠化的重點打造部分。綠化設計中按照生態優先的原則,同是兼顧綠化景觀觀賞性,把凝翠西峰應改造成樹種較為多樣,結構較為復雜,林相較豐富的混交林、復層林。
在樹種選擇上以適地種樹,因地制宜為依據,選擇樹型優美,觀賞價值高的鄉土樹種,適當引進部分適應沙縣生長的外來樹種,利于種間生態特征互補【3】,同時打造成林相變化豐富、四季有景可賞的林相外貌。選擇的樹種有杜英、香樟、紅榕、廣玉蘭、野鴉椿、宮粉紫荊、火力楠、黃山欒、木棉、合歡、重陽木、楓香、八月桂、櫻花、白玉蘭、二喬玉蘭、紅葉石楠、毛杜鵑、蜘蛛蘭等。
3.2.1 園路兩側
景區內主要包含三個園路子系統(1)一級園路,寬度4 米,可供電瓶車游覽,是綠化重點打造的路段。本次設計旨在把一級園路打造成四季色彩斑斕的山地游步道,沿一級園路設置春夏秋冬四個主題的賞花山道,形成春賞玉蘭,夏賞藍花楹,秋賞黃山欒和洋蹄甲,冬賞梅花的登山步道。(2)二級園路,寬度約為2.5-3米,設計時應考慮最大限度的保留道路兩側原有中上層喬木,下層增加開花植物和色葉植物,豐富道路綠化景觀效果,增強觀賞性,選用的植物有福建山櫻花、小葉紫薇、紅楓、垂絲海棠、紅梅、紅花繼木球、毛鵑、金葉女貞、小葉梔子、德國鳶尾、八仙花等。(3)山谷植物觀賞步道,寬度約為1-1.5 米,主要是觀賞自然的、生態的樹林自然風光,綠化配置以補充色彩、開花植物為主,在植物比較欠缺的地方自然的補植三五株楓香、紅楓、紅梅、玉蘭等植物,或隨意的種植幾叢德國鳶尾、毛杜鵑、八仙花等低矮開花灌木,豐富林下植物品種與色彩。
3.2.2 入口景觀區
入口景觀區主要是指七峰廣場和翠閣廣場,廣場上綠化主要采用孤植樹型優美的高大喬木來達到強化入口和遮蔭的功能,孤植樹可選擇香樟、樸樹、重陽木木棉等。廣場綠地主要采用喬灌草搭配的多層次植物組團模式,營造豐富多彩的入口景觀,吸引游人眼光,組團綠化樹種主要有香樟、樸樹、藍花楹、大桂花、廣玉蘭、杜英、黃山欒、福建山櫻花、小葉紫薇、紅葉石楠、無刺枸骨球、紅花繼木、金葉女貞、毛杜鵑、小葉梔子等。
3.2.3 景觀節點
景觀節點主要指休息亭廊、廁所等場所,是游人休息、駐足等候的地方,周圍綠化主要以舒適、美觀為主,并能與周圍構筑物、環境相融合,植物配置采用喬灌草搭配的組團綠化模式。植物選擇方面不能選擇有棉絮、有毒、有異味的植物,應選擇安全,觀賞性高的植物,可選擇的樹種有黃山欒、杜英、洋紫荊、玉蘭、福建山櫻花、紅楓、桂花、茶花、毛杜鵑、紅花繼木、大葉梔子、金絲桃等。
3.3.1 一條四季有花的濱水岸線
沿沙溪一側,現狀山體植物主要以常綠樹種為主,只有少數的福建山櫻花,植物觀賞效果不佳,故在原有的山體植物的基本上,補植福建山櫻花,黃槐、碧桃、木芙蓉、紅梅、玉蘭等,形成一條四季有花的濱水岸線。
3.3.2 二片特色溪谷:秋夢谷和百花谷
百花谷原地形是處于山谷的一塊地勢平坦的農田,設計改造成花田景觀,采用色彩鮮明的草花品種如金魚草、矮牽牛、百日草等等,通過育苗、上盆、移植作壟的形式營造出成帶狀、色彩交替、花期一致的花田景觀,草花品種根據不同節日需求按季節更換品種。
秋夢谷現狀種植幼齡的紅榕、柿樹、杜英等,觀賞效果差,本次設計通過種植無患子、楓香、水杉、落羽杉、烏桕等秋色葉樹種,呈現秋季色彩豐富的林帶景觀,形成秋林觀賞區。
3.3.3 兩個特色觀賞園:桂花園和紫薇園
桂花園保留場地原有的桂花林,并對原有的桂花林優化,并補植黃山欒、香樟、無患子、紅榕等大喬木,形成有特色的桂花園。紫薇園地塊位于凝翠西峰南側,原場地基本上沒有植被,以荒地為主,此次設計通過種植小葉紫薇、美國紅葉紫薇、紅火箭紫薇等多品種紫薇合理配置形成特色紫薇園。
本次設計主要根據七峰疊翠風景區的定位及地理環境,合理選擇植物,同時注重植物的色彩搭配和季相變化,通過喬灌草搭配,模擬自然界的植物群落結構,創造豐富的植物景觀,與周圍的山體景觀融為一體,為人們創造一個美好、綠色的生活環境。